资源描述:
《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治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治技术2011年第6期(总第173期)种特种动物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治技术廉超①格桑达娃②王慧③(①山东省即墨市海洋与渔业局266200②西藏自治区畜牧总站拉萨③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泰安)中图分类号:$945.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1733(2011)06.0061—02南美白对虾生长快,在合理密度和饲料充足的条件下,水温22~35℃,幼虾经60~70d左右饲养,可养成体长10~12cm,体重10—15g的商品虾,养殖成活率达80%,亩产达200kg以上.南美白对虾抗环境变化能力强,对温度及盐度适应范围甚广,能在水
2、温6~40℃的水域中存活,生长水温l5—38℃,最适水温22~35℃;能在盐度0.5%e-.-35%.的水域中生长,可以在海水池塘半精养和精养,虾苗经淡水驯化后,可在纯淡水池塘中养殖.近年来,由于白对虾养在我国沿海迅猛发展,养殖规模增大,虾苗良莠不齐,养殖技术滞后和病毒防治措施不到位,盲目或滥用药物等,导致虾病发生,死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造成对虾大批死亡的病原有病毒,细菌和藻类.现将我国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几种主要疾病和防治方法总结如下.1对虾红体病1.1病原杆状病毒.1.2病症体形消瘦,甲壳变软,红须,红尾,体色变暗,变红,镜检
3、发现红色素细胞扩散变红,部分病虾甲壳与肌肉容易分离,消化道特别是胃不饱满,肠道发红,并且肿胀;发病初期大部分病虾在水面缓慢游动,且靠边死亡,头胸甲出现明显的白色斑点.1.3流行情况该病发病迅速,死亡率高,一般虾池发病后10d左右出现大部分对虾死亡,发病对虾规格约6~9cm,养殖时间约30~60d,环境剧变时更易发生此病.1.4预防(1)彻底清淤,定期泼洒生石灰消毒,保持水质清洁;(2)投放无病的健壮虾苗,确保健康虾苗进入养殖环境;(3)高温季节,经常性向养殖水体泼洒光合细菌2~5mg/kg或枯草芽孢杆菌0.25mg/kg,以改良池水环境.(4)按
4、饲料量的1%.~2‰添加Fz0一生物活性剂,可同等贡献作者通讯作者增强对虾的免疫能力及抗病力,按饲料量的2%一3%添加活力菌可有效调节对虾消化道内微生态平衡,同时内服抗病毒的中草药,连喂7~10d.1.5治疗(1)第l天全池泼洒二溴海因O.2mg/kg,溴氯海因0.3mg/kg,第2天停药ld,第3天再泼洒1次;(2)每公斤饲料添加环丙沙星lg+鱼血散20g+EZO一生物活性剂2g+Vc2g+肠炎停5g,连喂5~10d.2对虾自斑病2.1病原HHNBV杆状病毒2.2病症病虾离群,不摄食,肠胃内无食物,在池边缓慢游动,体色稍变红,头胸甲及腹甲容易揭
5、开而不粘连,甲壳上可见白斑.2.3流行情况主要发生在6~8月份,1月龄左右的幼虾易被感染,3~10d大量死亡,死亡率达80%~90%,是当前最常见的爆发性流行病之一.2.4防治该病目前虽然无特效治疗方法,但对虾感染该病毒后也要有一定的条件才会发病致死,对虾是否感染杆状病毒发病死亡与对虾消化道内微生物群落(细菌群落)的组成演变和池水中微生物的组成有关,当其原有微生物群落处于生态平衡时,可抑制杆状病毒的感染;反之,病毒就可能在消化道内增殖感染,进而传播到对虾的其他器官如淋巴,肝胰腺等,使对虾发生病变直至死亡,所以,应综合防治.防治措施:(1)全池泼洒
6、溴氯海因0.3mg~g或二溴海因0.2mg/kg,2~3次;(2)将扒边的病虾捞出消毒,清除污染源;(3)按饲料量的l%o一2‰添JOHEZO.生物活性剂,可增强对虾的免疫及抗病力,按饲料量的2%.~3%o添加活力菌,可有效调节对虾消化道内的微生态平衡,同时内服一些抗病毒的中草药,连喂7~10d.6l山东畜牧兽医2,011年第323红腿病3.1病原副溶血菌3.2病症病虾活力减退,游动缓慢或沉于水底不动,食欲减退,头胸甲心区上方由原来的青色透明变为白色,后期变为淡桔红色,腹部游泳足,步足,尾扇变红.3.3流行情况该病在各养虾区都有发生,常呈急性型,
7、死亡率很高,每年的高温季节发病较多.3.4预防(1)彻底清淤,保持水质清洁,合理放养;(2)定期泼洒生石灰或二溴海因0.2mg/kg;(3)消毒5d后全池泼洒活力菌或光合细菌.每lOd左右泼洒枯草芽孢杆菌0.25mg&g.3.5治疗(1)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2mg/kg或溴氯海因0.3mg&g,1-2次;(2)饲料中添加鱼血散20g~lLzL霉素0.5g//kg,连续投喂7~lOd.4丝状藻类附着病4.1病原丝状藻类4.2病症病虾体表被丝状藻类附生,不能正常生长,久不脱壳.4.3防治(1)经常泼洒活力菌,调节水质.(2)全池泼洒青
8、苔宁或螯合铜,1-2次.5固着类纤毛虫病5.1病原聚缩虫,单缩虫,果枝虫,钟形虫等.5.2病症镜检可见大量虫体充塞于鳃丝之间.5_3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