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861884
大小:4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08
《大陆法系违法性理论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陆法系违法性理论探讨摘要: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违法性与构成要件该当性、有责性是犯罪成立的三个要件。这三个要件之间,在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中,呈现出层层递进、逐步收缩的关系,缺乏前一个要件,后一个要件就无从谈起。由于违法性的判断,是判断行为在实质上是否违反社会的法秩序的具体的、非定型的价值判断,而这种判断又常常是从超越法规的观点来考虑。有鉴于此我想对对大陆法系国家的违法性理论做一个梳理,以期能够有所借鉴。关键词:违法性形式违法性实质违法性开放性一、大陆法系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违法性认识即是行为主体对其所实施的行为具有违法
2、性质的主观认识。它作为“行为人对法律保护的价值的态度”和“对行为社会性质的认识”,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可谴责性)的唯一根据,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已是多数人的共识”。基于责任主义的基本观念,行为人的主观可谴责性是大陆法系刑法犯罪成立条件中责任要件的核心内容,无责任即无犯罪。因此,违法性认识对犯罪成立具有决定作用。1975年《德国刑法典》第17条首次明确规定,“行为人行为时没有认识其违法性,如该错误认识不可避免,则对其行为不负责任。”意大利宪法法院在1988年3月24日的第364号判决中宣布该条款部分违宪,认为对刑事法律“不可避免的不知
3、”大陆法系违法性理论探讨摘要: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违法性与构成要件该当性、有责性是犯罪成立的三个要件。这三个要件之间,在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中,呈现出层层递进、逐步收缩的关系,缺乏前一个要件,后一个要件就无从谈起。由于违法性的判断,是判断行为在实质上是否违反社会的法秩序的具体的、非定型的价值判断,而这种判断又常常是从超越法规的观点来考虑。有鉴于此我想对对大陆法系国家的违法性理论做一个梳理,以期能够有所借鉴。关键词:违法性形式违法性实质违法性开放性一、大陆法系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违法性认识即是行为主体对其所实施的行为具有违
4、法性质的主观认识。它作为“行为人对法律保护的价值的态度”和“对行为社会性质的认识”,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可谴责性)的唯一根据,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已是多数人的共识”。基于责任主义的基本观念,行为人的主观可谴责性是大陆法系刑法犯罪成立条件中责任要件的核心内容,无责任即无犯罪。因此,违法性认识对犯罪成立具有决定作用。1975年《德国刑法典》第17条首次明确规定,“行为人行为时没有认识其违法性,如该错误认识不可避免,则对其行为不负责任。”意大利宪法法院在1988年3月24日的第364号判决中宣布该条款部分违宪,认为对刑事法律“不可避免的不
5、知”大陆法系违法性理论探讨摘要: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违法性与构成要件该当性、有责性是犯罪成立的三个要件。这三个要件之间,在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中,呈现出层层递进、逐步收缩的关系,缺乏前一个要件,后一个要件就无从谈起。由于违法性的判断,是判断行为在实质上是否违反社会的法秩序的具体的、非定型的价值判断,而这种判断又常常是从超越法规的观点来考虑。有鉴于此我想对对大陆法系国家的违法性理论做一个梳理,以期能够有所借鉴。关键词:违法性形式违法性实质违法性开放性一、大陆法系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违法性认识即是行为主体对其所实施的行为具有
6、违法性质的主观认识。它作为“行为人对法律保护的价值的态度”和“对行为社会性质的认识”,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可谴责性)的唯一根据,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已是多数人的共识”。基于责任主义的基本观念,行为人的主观可谴责性是大陆法系刑法犯罪成立条件中责任要件的核心内容,无责任即无犯罪。因此,违法性认识对犯罪成立具有决定作用。1975年《德国刑法典》第17条首次明确规定,“行为人行为时没有认识其违法性,如该错误认识不可避免,则对其行为不负责任。”意大利宪法法院在1988年3月24日的第364号判决中宣布该条款部分违宪,认为对刑事法律“不可避免的
7、不知”大陆法系违法性理论探讨摘要: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违法性与构成要件该当性、有责性是犯罪成立的三个要件。这三个要件之间,在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中,呈现出层层递进、逐步收缩的关系,缺乏前一个要件,后一个要件就无从谈起。由于违法性的判断,是判断行为在实质上是否违反社会的法秩序的具体的、非定型的价值判断,而这种判断又常常是从超越法规的观点来考虑。有鉴于此我想对对大陆法系国家的违法性理论做一个梳理,以期能够有所借鉴。关键词:违法性形式违法性实质违法性开放性一、大陆法系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违法性认识即是行为主体对其所实施的行为具
8、有违法性质的主观认识。它作为“行为人对法律保护的价值的态度”和“对行为社会性质的认识”,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可谴责性)的唯一根据,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已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