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竞争优势的源泉:动态能力战略观论文

寻求竞争优势的源泉:动态能力战略观论文

ID:10802424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8

上传者:U-991
寻求竞争优势的源泉:动态能力战略观论文_第1页
寻求竞争优势的源泉:动态能力战略观论文_第2页
寻求竞争优势的源泉:动态能力战略观论文_第3页
寻求竞争优势的源泉:动态能力战略观论文_第4页
寻求竞争优势的源泉:动态能力战略观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寻求竞争优势的源泉:动态能力战略观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寻求竞争优势的源泉:动态能力战略观论文.freelilaractivities),而企业倾向专门从事于其能力可以带来比较优势的活动,即相似活动。代表了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又要求这种或那种协调的非相似活动定义为互补活动(plementaryactivities)。互补活动需要由不相关的能力去从事,所以需要由不同的企业来进行。最关键的要点在于他认为,由于许多需要协调的非相似活动必须通过企业之间的能力互补来进行(如技术上的匹配和交流),所以互补活动的协调既不可能全部由一个企业承担,也不可能完全通过执行平衡供给和需求功能的市场来承担,而必须由企业之间的合作来承担。于是,理查德森扩展了潘罗斯的企业理论,把企业之间的合作概念化为在企业之外(市场)的或企业之内(科层)的协调机制之外的第三种协调机制。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对西方现代大企业诞生、发展和变化的研究支持了能力演进的理论(Chandler,1992)。他早期在对美国大企业组织结构演变的研究中(Chandler,1962)提出了与潘罗斯很相近的分析框架。通过对美国大企业从直线职能结构向多部门结构(事业部制或所谓的M型组织结构)转变的分析,钱德勒发现,企业执行新的战略就要求新的或至少是重新调整过的组织结构,而结构对于更有效地利用企业的资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他后来发表的《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动力》(Chandler,1990)一书中,钱德勒对以现代大企业为基础的管理资本主义在三个西方主要工业强权——即美国,英国和德国——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钱德勒在这本书中所用的中心分析概念是组织能力。以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演变为背景,钱德勒对现代管理型企业产生和发展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向管理型大企业的过渡创造了组织能力的基础,由此而发展出来的组织能力是企业、工业甚至国民经济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和持续经济扩张的动力,决定了企业和国家的兴衰。尼尔森和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Nelsonandel发表于1990年的《公司的核心胜任》(PrahaladandHamel,1990)是一篇影响广泛的文章,它使“核心能力”一词进入日常语言,并传入中国。Prahalad和Hamel的中心观点是,面对全球化的新一轮竞争必须重新思考企业:管理者不应再从终端产品的角度看问题,而应从核心胜任的角度看问题。他们形容道,多样化的公司是一棵大树: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分枝是业务单位(business units),树叶、花果是终端产品,而提供营养、滋润和稳定性的根系则是核心胜任。如果只看到竞争者的终端产品就会忽略它们的力量,就像如果只看到树叶就会忽略树的力量一样。根据Prahalad和Hamel,核心胜任“是组织的集体学习,特别是学习如何协调多种多样的生产技能并如何整合多重技术的源流”;核心胜任也是“组织工作和提供价值”;“核心胜任是沟通、卷入和致力于跨越组织边界的工作,它涉及到许多层次上的人员和所有的职能。”识别核心胜任的三个标准是:第一,一种核心胜任提供进入许多产品市场的可能性。第二,一种核心胜任对终端产品的顾客提供明显的使用价值。第三,一种核心胜任应该让竞争者难以模仿。而如果它是对个别技术和生产技能的复杂协调,那它就会是难以模仿的。竞争者可能会获得构成核心胜任的某些技术,但它们却难以复制有关组织内部的协调和学习的整体型式(pattern)。Prahalad和Hamel强调,联结核心胜任和终端产品的环节是核心产品,它们是核心胜任的物质体现。核心产品是实际贡献于终端产品价值的元件和组件。从核心产品的角度思考迫使企业区别它在终端产品市场上的品牌份额(例如美国冰箱市场的40%)和所获得的任何特定核心产品的制造份额(例如全世界压缩机产量的5%)。区别核心胜任、核心产品和终端产品极其重要,因为全球竞争是在这三个层次上同时展开的,而每一层次的竞争又具有不同特点。在短期内,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来自现有产品的价格/性能特性。但从长期看,竞争力来自这样一种能力:以比竞争者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培植能孵化预料不到的产品的核心胜任。为保持在所选核心胜任领域的领导地位,这些企业应该寻求核心产品在世界市场份额上的最大化,因为对核心产品的控制可以使企业影响终端产品和市场的演进。 Prahalad和Hamel文章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引发了对核心能力概念的讨论。从其分析上看,他们似乎认为一个大型企业具有多种核心胜任,而核心胜任又似乎指的是企业拥有的所有技术的各个领域。最后,虽然核心胜任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是他们关心的一个中心问题,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对核心胜任的组织方面进行分析。Leonard-Barton采用核心能力的概念对企业的产品开发进行研究,提出核心能力和核心僵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的观点(Leonard-Barton,1992;1995)。她把核心能力定义为区别并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集合。这个集合具有4个方面:它的内容体现在(1)雇员的知识和技能上,并嵌入在(2)技术系统之中。知识创造和控制的过程由(3)管理系统所指导。第四个方面是与各类被体现和嵌入的知识以及知识创造和控制过程相联系的(4)价值和规范。Leonard-Barton认为企业的研发活动与自己的核心能力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核心能力可以增强研发活动,另一方面当新的研发项目对上述4个方面具有新内容时,原有的核心能力也可以阻碍研发活动,成为核心僵化。明确提出“动态能力”战略观的是Teece,Pisano和Shuen(1997)的《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在这篇影响广泛的文章中,作者把演化经济学的企业模型和“资源观”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动态能力”战略观的框架。这个框架强调以前的战略观所忽略的两个关键方面。第一,“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胜任的能力;第二,“能力”是指战略管理在更新自身胜任(整合、重构内外部组织技能、资源)以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他们认为,如果像“资源观”那样认为对稀缺资源的控制是利润的源泉,那么诸如技能的获取、知识和诀窍的管理以及学习就随之而成为根本性的战略问题。Teece,Pisano和Shuen以三个关键要素——组织过程、位置和发展路径——来构建他们的动态能力战略框架。该战略框架可分述如下。(1)组织和管理过程。组织过程有3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协调/整合。管理层在企业内组织生产的方式是导致企业在各个领域出现胜任上的差异的基本原因。因此,胜任/能力是嵌入在独特的协调和组合方式之中的。所以一个企业的组织过程往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复制会很难。第二个作用是学习。学习是通过重复和试验而能更好和更快地完成任务的过程,还能帮助发现新的生产机会。就企业来说,学习包括个人和组织的技能,具有社会和集体的性质。其次,由集体学习所产生的组织知识存在于新的活动模式中,存在于“惯例”或新的组织逻辑之中,因为这种知识存在于集体行为中。第三个作用是重构和转变。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发觉对重构企业资产结构、实现必要内外部转变的需要是重要的。这要求对市场和技术的警觉和采用最佳实践的意愿。在这方面,“标杆竞争”(benchmarking)作为实现这些目标的组织手段是极具价值的。重构和转变的能力本身就是学习而来的组织技能。 (2)位置。一个企业的战略境况不仅取决于它的组织过程,而且还取决于它的特定资产。特定资产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包括技术资产、互补资产、财务资产、声誉资产、结构资产、制度资产、市场(结构)资产。从总体上来讲,这些资产的战略意义在于它们的企业特定性,即这些资产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内生的,是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3)路径。路径影响企业能力发展的作用是通过路径依赖。这个概念的实质是承认历史的重要性。企业能够向何处去受制于它目前的位置和前方的路径,而它目前的位置又是由它所走过的路径所塑造的。换句话说,一个企业以前的投资和它所储存的惯例(“历史”)制约着它的未来行为。这是因为学习是局部的,是一个试错、反馈和不断评估的过程,所以学习的进行往往围绕着企业正在从事的活动,即学习的机会特定于企业已经从事的活动。由于路径依赖的作用,企业的投资有比一般人所能想到的更加长远的影响,因为投资影响企业学习和能力发展的方向。Teeee,Pisano和Shuen认为,由于以组织惯例、技能和互补资产为基础的能力包含大量企业特定的缄默知识,所以特定企业的组织能力是难以被复制和被模仿的。因此,根据这个动态能力的战略框架,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嵌入在这样或那样的组织过程中的胜任和能力,即在企业内部运行的、由过程和位置所决定的高绩效的惯例。但组织过程的内容(惯例)及其发展竞争优势的机会,在任何时点上都明显地由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内部的和市场的)以及由企业所采用/继承的演进路径所塑造。由于价值、文化和组织经验等“软”资产的难以交易性,独特的能力和胜任一般来说是无法买到的,只能在长期过程中被发展出来。于是,“动态能力”观点认为战略选择在静态时点上是有限度的,竞争成功的原因部分是由于早期所追求的政策和所得到的经验和效率,而明天的竞争优势孕育于今天的活动之中。这个框架强调管理层需要具备不断重构已经拥有的胜任/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既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离不开企业历史演进的路径。管理者要能够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识别自己的独特胜任/资源,决定应该进入的新领域和进入时机。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内部的过程上,以增强技能、胜任和特定资产为战略基点,通过投资决策决定企业组织能力的发展方向,推动企业的学习。“动态能力”战略观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前沿,目前的重点集中于知识、资源和能力的内生创造上。例如,为了回答成功企业是如何发展出优越的资源和知识,而企业又如何长期保持这种优越性的问题,Helfat和Raubitschek(2000)把产品又带回到资源/能力观的框架中,提出一个知识、能力和产品共同演进 (c0-evolution)的模型。它的中心思想是企业的产品发展由企业的知识系统和学习系统所支撑,而产品的序列发展又反过来增强企业的知识和学习能力。这个模型进一步深化了对Teece,Pisano和Shuen(1997)所定义的“动态能力”的理解。温特则提出一个关于能力学习的概念模型(Winter,2000),其中心变量是“抱负水平”(aspirationlevel)。他认为,“抱负水平”决定对学习的投资,而“满意原则”解释能力发展的渐进特征;触发新的学习过程需要“抱负水平”的变化,如由危机所导致的变化。从总体上讲,活跃于这个理论前沿的学者们正转向经验性研究,通过过程性的详细案例来验证资源/能力与企业竞争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Helfat,2000)。所有这些进展都与本文所关心的问题息息相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