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皮尔逊的科学观论文

论皮尔逊的科学观论文

ID:10789371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8

论皮尔逊的科学观论文_第1页
论皮尔逊的科学观论文_第2页
论皮尔逊的科学观论文_第3页
论皮尔逊的科学观论文_第4页
论皮尔逊的科学观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皮尔逊的科学观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皮尔逊的科学观论文卡尔皮尔逊(KarlPearson,1857~1936)是英国著名的应用数学家、生物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他是以马赫、彭加勒为首的批判学派的五位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皮尔逊的科学哲学代表作是《科学的规范》,该书初版于1892年2月,以后又相继出了第二版和第三版,上海辛垦书店于1934年7月20日出了该书的中译本,印数1500册。其实,皮尔逊在《科学的规范》中表述的基本思想.freels),即科学要求人们支持它的四项强有力的理由。皮尔逊对科学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都有所理解,尤其是对科学的

2、精神价值有所强调,这在当时“科学破产”的声浪中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他所涉及的科学的精神价值的面似乎狭窄了一些,尽管如此,也值得无视、忽视或轻视科学的精神价值的人们深思。二、科学的范围、方法和分类关于科学的范围,皮尔逊指出,人们一旦获得科学的精神习惯,心智就能把所有事实转化为科学。科学的领域是无限的,它的材料是无穷无尽的,每一群自然现象、每一片断社会生活、过去和现在的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对于科学来说都是材料。科学的范围在于弄清知识的每一个可能分支的真理,没有什么探索领域处在科学的合法领地之外。科学要求心理的和物理的

3、现象的整个领域即全宇宙为它的辖域,但是决不可以想像它业已达到,或者有一天将达到一切部门的完全的知识。不仅如此,科学承认它的无知远较它的有知广泛,这便保障了科学的未来进步。在人类停止生活,历史不复创造,发展自身停止之前,科学工作是决不会中止的。科学的无知或是由于事实的不充分的分类而引起的,或是由于科学所处理的事实的非实在性。皮尔逊认为只要运用科学方法,就能逐渐化无知为有知。他引用伽利略的话反问道:“谁愿对人类的智力设置极限呢?”(4,第一章5,7,8节)皮尔逊的这些看法,是与19世纪、20世纪之交流行的“科学的终

4、结”的观点针锋相对的。皮尔逊十分看重科学方法,他强调科学方法是知识的惟一源泉,是通向整个知识的惟一途径。想由迷信的狗洞进入真理之宫,或借形而上学的梯子登上真理之墙,都是痴心妄想。他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命题:其一是,全部科学的统一仅仅在于它的方法,而不在于它的材料。其二是,科学用它的方法,而不是用它传达的任何有用的知识为自己辩护。(3,pp.12,9)皮尔逊解释道,一个对无论什么类型的事实分门别类,洞察它们的相互关系,描述它们的结果的人,他就正在应用科学方法,他就是科学家。科学的材料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但形成科学

5、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处理事实的方法。炼金术与近代化学的材料并无多大区别,关键在于其方法不同,从而使前者为非科学而后者则为科学。人们时常为科学辩护,以为科学是有用的知识,而语言学或哲学则被认为不甚实用以及没有商业价值。事实上,虽然科学常常告诉我们对于实际生活的重要事实,但是我们并不是由于这个理由,而是因为科学指导我们离开了各个思想者的分类和体系,指导我们不许个人的幻想插足其间的联系和法则,所以我们应该认为科学的训练和科学的社会价值高于语言学及哲学。因此,仅仅背诵研究的结果、仅仅传授有用的知识的通俗科学,是不好的

6、科学。在皮尔逊看来,科学方法具有下述三个特征标志:对事实进行仔细而正确的分类并观察它们的关联和顺序;借助于创造性的想像发现科学定律;自我批判及最后检验对所有正常建构的精神具有同等的正确性。(3,p.37)由此不难看出,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是不等价的:科学方法在于有秩序地分类事实,然后辨认它们的关系及发生的结果,并在辨认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判断;而哲学方法似乎以分析为基础,这种分析不是从事实分类开始,而是通过内在深思的朦胧过程达到它的判断,因此它易于受到个人偏见的影响,它导致了无数竞争的、矛盾的哲学体系。皮尔逊在《科学

7、的规范》中专用一章论述“科学的分类”(3,pp.504~532)。首先,他考察了历史上三位著名哲学家F.培根、孔德和斯宾塞的分类。培根认为,人类的知识其起源有三种理解力——记忆、想像和理性,他以此为基础开始知识的分析和分类。记忆对应历史,想像对应诗,理性对应哲学和科学。从三大类知识下辖的细目来看,培根没有在知识的材料和知识本身、实在的和观念的以及现象世界和形而上学的思维的非实在产物之间划出明确的界限,而且细目的分类用语中有中世纪神学的残迹。孔德认为一切科学的基础是经验,他否认不能提供任何东西的形而上学假设。在孔

8、德看来,有六种基础科学,即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这六种又形成第七种最终科学——道德,后者依次从属于前者。孔德的分类明显地和实证主义的政治体系相符合,但其中包含着纯粹空想的成分。斯宾塞不满意孑L德的“等级分类”,而赞同培根的观点:“知识的分类,不是如共毂之众辐,而是如同干之诸枝。”他把知识分为两根主枝:处理我们所知的现象形态的科学和处理现象的实质的科学。这样的区分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