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87364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8
《庄子的超脱人生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庄子的超脱人生探讨庄子的超脱人生,其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庄子就是其中之一。庄子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庄子的人生境界古语曾有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但庄子对此不以为然,他宁愿做自由自在的鱼,也不愿沾染名利,尽管其毕生贫困,在穷闾陋巷中以编草鞋为生,但仍不堕其志,致力于道学的发展,并以乐观的心态追求至道,以求自身的逍遥。《庄子山木》对庄子的洒脱有过这样的记载:庄子衣大布而补
2、之,正逢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上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足见其人生的豁达和对名利的淡薄。关于庄子的人生态度,《大宗师》还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庄子将死,弟子们欲厚葬,他立刻予以否定: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当弟子们
3、又担心乌鸦老鹰会啄食时,庄子宽慰他们道: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可见庄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时代,不仅在人生态度上有着极其超然物外的洒脱,对人的生死也抱有非常达观的态度,看淡生死,把生和死当作一个必然要发生的过程,一笑而过。二、对绝对自由的向往在庄子看来,人生在世之所以不自由和痛苦,就在于不是一种真正自然而然的生存状态,用他的话说就是因为有待和有己。庄子认为人要活得真正自由,就要超越各种条件的限制,达到无待;同时又要摒弃自己的主体意识,达到无己。然而,要真正实现
4、无己,则必须要从根本上否定人的自我意识,而这显然又是不可能的;同时人也不可能超越一切条件的限制达到无待。很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自由,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由。现实中的自由在他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他所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的自由。于是,他对自己的人生做了这样的定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道通万物,当我们回到物之初即道时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分别,没有物只有无,万已消失只剩下一。于是庄子说: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此,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功
5、,苶然疲役,而不知其归,可不哀邪?可见,现实世界的人们不能得到的东西,只有在另一个世界里才成为抽象的现实。在这个抽象的世界里,个人不得不用抽象的方式,在自己内心寻找现实中找不到的满足。大概,庄子对自由的追求,也正是如此。三、庄子的情感世界陈独秀的中西文化评判及其价值取向特点,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奠定了基础。中西文化取向之争一直是困扰近代思想界、文化界和学术界的显象问题。自19世纪末西力东渐,中国知识界就中西文化取向(包括融合与创新)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长期给不出一个确切的答案。20世纪初,当中国
6、的文化走向再次遭遇传统与现代的困扰之时,陈独秀应时代的召唤,自觉地担当起中国文化重建的重任,为中国文化的新生做出了大胆抉择。作为文化大家,陈独秀对中西文化兼收并蓄,通过其作品充分地表达了个人对中西文化的认知,建构了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文化观。一、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判(一)中国故有之伦理道德急需改造伦理道德问题既是文化的表象问题,也是文化的本质问题,它是人对内心世界和现象界的认识与表达达到规范的结果。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基本上是统治者及其附庸把儒学意识形态渲染利用的结果。儒学主要强调的是以家国秩
7、序为中心、以仁爱为基础的伦理控制。伦理控制由于把所有个人行为都归结为伦理行为,呈现为一种网状控制,而非某一面的或点的控制如法律等,因而使得所有行动都获得了社会学中所谓的社会行动的意义。尽管伦理控制规范了社会行为,满足了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却也暴露了它专制、武断、扼杀人性、摧残自由等弊端。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之时,传统伦理道德的很多方面不仅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发展的需要,反而愈来愈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障碍。正因为如此,陈独秀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固有的伦理、法律、学术、礼俗都是残民害理的妖言,尤其是儒家三纲之说,
8、把人们束缚在罗网之中而不自知。在陈独秀看来,儒家式的旧伦理道德已使人变得无独立自主之人格,几乎与奴隶无异。他在答傅桂馨的信中指斥:儒者作伪干禄,实为吾华民德堕落之源泉。他认为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违背了人性发展的需要,是对人性,尤其是对个性发展的扭曲和戕害。因此,他尖锐痛斥忠孝节义之类的封建旧度看,陈独秀又基本持否定的态度。他认为宗教之功在于劝人弃恶扬善,但其迷信神权,蔽塞人智,正是这一弊端阻碍了笃信宗教之民族的文明进步。陈独秀对中国宗教虽极为反感,痛骂孔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