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72824
大小:166.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7-08
《李玲艳公共政策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公共政策学第一章识记:(1)公共政策学: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2)对政策系统,四个突出的问题: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直接决策者有个人、团体、组织,个人决策在面临封闭的、可计划的、可计算的情境,最佳决策路径是理性的路径;个人决策在面临开放的、不可计划的、判断的情境,最佳决策路径是直观的路径。团体决策的方法是碰头会、头脑风暴法、具名团体法和德尔菲法】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3)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4)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边际概念。核心概念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边际概念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领会:【1】政策研究:政策研究者应用各种正式的研究方法论,去探究各项政策问题,以预测政策结果的系统性知识。【2】政策分析:广义是针对政策制定过程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创造知识的过程;狭义一门运用多种调查方法并通过辩论和公共讨论,进行创造、严格地评估与沟通政策相关知识的应用性社会科学学科【3】公共政策学=政策研究+政策分析【4】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是组织的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第二并非所有组织的决策行为都属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第三在公共组织中,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第四政府组织以外的公共组织被称为非政府组织NGO。总之,就行为取向而言,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5】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依据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一)研究程序的设计《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2》确定假设《3》收集系统资料《4》资料分析《5》做操作性研究《6》撰写研究报告{第一部理论层面的报告,第二部操作性层面的报告}波普指出,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程序和步骤:观察与实验;归纳结果的通则化;假设;对假设的尝试验证;证实或证伪;知识(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根据资料的来源不同可简单分为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1》一手资料的收集<1>定量的一手资料采用抽样调查(抽样调查分为概率抽样调查和非概率调查)<2>定性的研究政策资料·无结构访谈法或深度访谈法,集体访谈的常见形式是焦点团体座谈会、头脑风暴法、德尔菲函询法·实地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2》二手资料的收集<1>内容分析法(抽样、编码和推理是三个关键环节)<2>二次分析法<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三)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公共政策研究中常用的一些方法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基础性方法)·政策系统的坏境分析·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5.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方法6.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7.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8.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方法【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科举制度【7】公共政策学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2.决策科学的形成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公共政策学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标志:1951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公共政策学在西方国家发展过程:第一个阶段,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政策方向》第一次对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发展方向等学科要素做了论述;西蒙创立了决策科学;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前半期,公共政策学主要在两个方面取得进取:1.在政策分析的定量方法和技术方面,尤其是在系统分析、运筹学、线性规划以及成本-收益分析等方法和技术的运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重视政治科学的公共政策取向,并投身于公共政策研究。第二个发展阶段,标志是德洛尔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使用》、《政策科学构想》,他对公共政策学做出的学术贡献主要有:·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科学建设上存在的一些误会·指出了美国政策科学进入新阶段的发展方向·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在四个方面取得了成就:·方法论的多样化:其一,行为主义虽受到批评,但是尽可能地赋予公共政策学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仍然是众多学者的追求其二,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 其三,博弈论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一种重要方法论,其四,个案研究受到重视,·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对政策过程中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与了重视·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20世纪70年代)。【8】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发源地在美国)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课题的选择偏重于伦理取向、管理取向和政府改革取向)2.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20世纪70年代美国先后建立了政策研究学会、评估研究学会、政策分析与管理学会·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美国著名的政策研究机构兰德公司成立于1918年,地点在洛杉矶地区的圣莫尼克,美国四大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企业研究所、传统基金会、胡佛研究所·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9】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及中国化1.在台湾,最早引入这门学科的高等院校是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台北大学)、台湾大学和政治大学。1975年,台湾大学开设‘公共政策’,教师朱志宏2.台北大学于1977年成立了第一个以从事公共政策学专业教育和学术研究为宗旨的专门机构-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1982年改称为公共政策研究所3.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应运而生4.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第一,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实践,取其所需,为我所用。·第二,吸收国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通常是研究报告,但也有进行学理探讨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教科书·第三,通过考察和总结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决策和政策理论的指导下,对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进行重构和创新。【10】坚持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第一,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指研究者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自律性】第二,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第三,重视本土资源第四,重视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11】学习公共政策学的意义:第一,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第二,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第三,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第二章识记:【1】公共政策: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1】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1]从内容特征上划分公共政策的内容特征指的是具有不同的政策效力的各项公共政策构成一个统一的、相互作用的政策体系。1.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元政策,或者叫做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基本政策,针对某义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部门政策,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2.战略、策略、战术战略,政策主体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阶段上所要达到的主导全局的根本目标以及为目标的实现所做的资源配置和行为步骤的设想。策略,政策主体对某一特定形势制定的具体的行动路线。战术,为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解决某一局部问题的行动方案。3.依政策内容的社会领域的不同进行的分类·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教育、科技、文化政策4.政策内容特征的其他分类方法·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和再分配向政策·零和博弈政策与非零和博弈政策·初始政策和反馈政策·确定型政策与不确定型政策、风险型政策与竞争型政策·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积极型政策与消极型政策·能动型与被动型政策[2]从形式上划分公共政策的形式特征,一项政策是由谁制定、它的合法化经过什么样的程序、它的目标群体是谁、它的适用范围和生效时间怎样、它的执行者是谁、主要的执行手段是什么等在政策文本上有正式规定特征公共政策的形式特征是由公共权力划分和权力配置决定的。现代国家的政策在横向结构上是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子系统构成,现代国家的政府在纵向结构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基层政府这三个层次构成的1.依横向形式划分的政策类型·立法决策!中国的人大决策:@宪法@基本法律@其他法律@人大决定!美国的国会决策:立法权是美国国会的首要权力;美国国会的非立法权主要是指国会对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的监督权·国家元首决策总统决策:1.总统每年向国会提出国情咨文、预算咨文和经济咨文,并就国防、科技、能源、环保、民权、福利等问题提出专门咨文2.立法否决3.委托立法4.外交决策5.防务政策·行政决策!中国的行政决策形式:@行政法规。行政法规以总理令的形式发布@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美国的行政决策。总统决策大多是行政决策。 美国联邦行政机构的决策有一以下几种:@对国会立法和总统决策的解释@制定规章条例@行政裁决·司法决策!美国的司法决策。司法决策的主要形式:@司法审查@推翻先前的裁决@司法命令·执政党政策党的政策以两种形式成为公共政策:直接的形式和间接的形式将党的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有三种类型:第一,中共中央与国家机构联名发布政策。第二,中共中央提出政策创议,国家机构据此制定具体的政策方案,并按照法定程序通过。第三,政策决策以提出的政策原则为依据2.依纵向形式划分的政策类型从纵向形式特征上看,公共政策的类型差异取决于国家机构,同时也取决于各个层次的公共权力机关法定权力的大小和它拥有法定权力的大小和它拥有的实际能力的强弱在单一制国家,国家的结构只划分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个基本的层次在联邦制国家,国家结构被划分为联邦政府或中央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三个层次【1】公共政策的功能(一)管制功能(二)引导功能(三)调节功能(四)分配功能【2】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3】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4】政策工具的概念:是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设备、资源等手段【5】政策工具的类型1.两分法2.三分法3.四分法4.五分法5.七分法6.八分法7.更多的划分(10)领会:【1】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一.公共政策的产生的三个初始条件1.公共问题的形成2.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3.公共强制机关的出现二.公共政策在内容和形式上转变成现代公共政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在公共问题上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3.现代国家和政府,自罗斯福‘福利国家’政策、特别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来,越来越注重于执行社会管理的职能,而目的不仅是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的发展4.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少数统治者个人甚至最高统治者一个人的品质、魄力、智慧、学识和视野等因素;而现代公共政策的质量,特别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政府和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2】公共政策与法异同P147【3】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第三章识记【1】公共政策主体与主体系统1.公共政策主体 :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控的行为者。公共政策主体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直接主体包括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间接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次国家政策行为者,第二类是跨国政策行为者,第三类是全球性政策行为者2.主体系统是由各类政策主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包括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政策制定系统的基本功能:(1)认定政策问题(2)确定政策目标(3)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4)主持审计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5)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政策执行系统由行政机关和政府公务人员组成。基本功能:(1)为政策方案的实施做好准备(2)有效实施政策方案(3)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间接主体系统的基本功能:(1)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2)提出公共问题(3)影响公共政策制定(4)影响并改变政策环境(5)填补政策直接主体所无法达到的空间【2】公共政策客体与客体系统1.从‘事’的角度,公共政策客体就是政策问题2.从‘人’的角度,公共政策的客体是目标人群。公共政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一方面政策主体解决政策问题的目标和努力规定着政策客体的范围和性质;另一方面政策客体也不是消极被动,它对政策主体起着限制和约束作用。【3】政策系统与政策客体和环境的关系【4】政府能力的内涵、公共决策体制1.政府能否在其职责范围内正确地制定并有效实施公共政策,是判断政府能力强弱的根本标准政府能力一直就是判定政策优劣的重要标准。政府能力包括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层次的能力2.公共决策权的配置根据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可以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根据决策权限的集中于分散程度,可以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根据上级决策机关对下级的指挥控制方式,可以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根据决策系统中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和范围,可以分为层级制和职能制1.政府制定主体采纳的基本决策规则主要有两种,一是全体一致规则,二是多数规则2.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1总统制-美国2议会制-英国3半总统半议会制(双首长制)-法国4超级总统制-俄罗斯5委员会制-瑞士6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7军人独裁制-欧洲和拉丁美洲【5】公共利益的内涵1.首先是利益获得者的群体范围,其次才是利益实现的程度。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而非是最大多数公民利益的最大化2.决策者对公共利益的考量主要有三个视角,一。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二。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三。形式利益与内容利益【6】作为政策客体和主体的公民1.作为政策客体的公民存在的理由,第一,公民的真正意志很难确定。第二,公民的意见多属短视。第三,公民参与成本过高,效率低下。第四,公民参与会导致社会不稳定2.作为政策主体的公民,参与并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主要有7种P214领会 【1】政策系统的运行1.政策系统的运行表现为不断地输入、转换、输出的系统过程。在输出过程中,政策环境把种种要求和支持传输给政策主体在转换过程中,这些要求和支持变成政策方案在输出过程中,政策方案作用于环境,引起坏境变化,产生新的要求2.政策系统的运行可分为六个步骤,第一步,利益输入,第二步,利益综合,第三步,政策形成,第四步,政策发布,第五步,政策执行,第六步,政策反馈【2】政策支持系统和反馈系统1、政策反馈系统是将政策的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的一个特殊子系统2、多层次、多网络是政策反馈系统的突出特点【3】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1.政府权力、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二重性。公共政策是政府推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2.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决定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数量【1】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P1971.单一制与公共政策2.联邦制与公共政策【5】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有四个方面的作用1.政策信息沟通2.影响并制约公共政策3.稳定公共政策秩序4.角色替代简单应用【1】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1地理自然环境2经济环境3政治法治环境4社会文化环境5国际环境2】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是政策一般环境中的不同部分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聚合(现实国情)【3】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大众传媒与政策执行和监控1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2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大众传媒与政策评估和调整1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2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3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第五章识记【1】政策问题的概念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或公共问题。 【1】公共问题的基本内涵有五个方面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或组织活动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3】政策问题的分类邓恩把政策问题划分为结构优良、结构适度和结构不良要素问题结构结构优良结构适度结构不良决策者一位或数位一位或数位许多备选方案有限有限无限效用(价值)一致一致冲突结果确定性或风险不确定未知概率可计算不可计算不可计算【4】常见问题提出主体一、政府部门二、政治人物三、政党组织四、利益集团五、大众传媒六、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七、公民和社会团体八、政策网络【5】政策网络由政府机构与民间组织及市场主体、利益相关者或意见领袖们以及其他相关主体及人士组成的能对有关政策过程产生一定影响的政策社群、政策联盟或政策联合体【6】问题认定指对需要由公共政策来解决的公共问题进行性质、范围、涉及领域及相关利益关系的界定过程【7】问题认定的方法方法目标程序知识来源评价标准边界分析估计原问题的边界饱和抽样、启发问题、累积知识系统限制范围内的正确性多角度分析产生洞察力综合运用技术、组织和个人的观点集体洞察力的改进类别分析澄清概念概念的逻辑划分与分类个别分析人员逻辑一致性层次分析明确可能性、可行的及合理的理由原因的逻辑划分与分类个别分析人员逻辑一致性综摄法确定问题间的相似点建立个人的直接的、象征性的、幻想的类比个别分析人员或集体比较的合理性头脑风暴产生想法、目标和战略产生想法和评价集体一致性假设分析冲突性假设的创造合成明确利益相关人,提出假设,质疑,集中并合成集体冲突 论证图形化假设评估合理性和重要性的评估,排列并制图集体最佳的合理和重要性【8】问题认识的步骤问题搜索、问题决定、问题详述、问题感知【9】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政策议程,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议程分为两类,系统议程与政府议程【10】公共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条件:1.问题达到危机状态2.具有特殊性,代表了一个更大的问题3.从人类利益角度来看,带有情感特征,或吸引了媒体的注意4.具有广泛的影响5.质疑社会中的权力和合法性6.具有时尚性条件:第一,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第二,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第三,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障碍:首先,与上述几方面正向条件相对应的反向条件均可构成政策议程的障碍因素其次,社群的价值规范和制度或程序上的限制此外,表达方式不当通常也构成难以进入政策议程的一个技术上的障碍【11】政策议程确立的模型1.科珀提出,外在创始模型、动员模型和内在创始模型2.芭芭拉.尼尔森的模型理论3.约翰.金登的模型理论4.中国学者的理论模型【12】三源流模型的含义领会【1】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的关联第六章识记【1】政策目标的含义与特征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特征:1.问题的针对性2.未来的预期性3.目的的多元性【2】政策规划与政策设计的含义政策规划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公共权力机关组织力量草拟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政策设计是政策分析人员有系统地探讨政策问题,并组合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要素使各政策要素间具有一致关系,并符合现实环境,以达到政策问题能够解决的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3】政策规划的主体1.政策规划的政府主导化2.政策规划的主体多元化【4】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 1.国家元首2.行政首长3.民意代表4.法官5.执政党首脑以及军事首长领会【1】公共政策目标的分类与基本目标1.根据政策目标所着眼的时间范围,划分为长远政策目标、近期政策目标、其他的政策目标2.根据政策目标所服务的地域或空间范围,分为全国性政策目标、地方性政策目标、国内政策目标、对外政策目标、全局性政策目标、局部性政策目标3.依据政策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分为政治统治性、管理性政策目标、经济政策目标、文化政策目标、社会政策目标4.依据政策目标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可有政策的政治性目标、经济性目标、文化性目标、社会性目标5.依据政策所服务的主体是普通社会大众还是社会少数人群体,可有公益性政策目标、特殊性政策目标6.根据目标的实质性程度,可分实质性政策目标、象征性政策目标7.根据政策目标彼此的重要程度,可分为主要政策目标、次要政策目标基本目标:1.公平2.效率3.自由4.安全【2】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与原则意义:1、它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2、它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原则: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3】政策规划的特点1、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和政府主导并存2、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4】政策设计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一是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二是这些基本要素间的联系机制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四个方面:结果,目标人群,执行机构,法规政策的联系机制由规则、工具和假定构成【1】政策规划与政策设计的区别和联系P290【2】政策学习与政策移植的类型政策学习的类型,工具学习、概念学习或者问题学习、社会学习政策移植的类型,自愿的政策移植、被迫的政策移植【7】公共政策决策的合法化;政策论证、政策审议与政策采纳1.公共政策决策原则一、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二、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三、发挥决策者的能动作用四、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2.政策论证是指政策方案的论证以有力的信息来强化自己的政策主张,并且对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已经提出或有可能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有理有据的抗辩,旨在推动决策者采纳自己的政策方案而拒绝其他政策方案的做法。政策论证的要素:政策的相关信息、政策主张、立论理由、立论依据、驳斥理由、可信度 。政策论证的模式,权威模式、统计模式、类别模式、直觉模式、分析模式、解释模式、实用模式、价值评估模式。政策探究和政策对话是政策论证的特殊模式3.政策审议。政策审议的基本方法是评估和择优。方案评估与择优的两种主要方法:预测性评估和可行性评估预测性评估的步骤:方案调查、详细研究、进一步分析、试验式证实可行性评估的方法方法根据适当的技术结果外推预测趋势外推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线性趋势估计、幂的加权、数据变换、剧变法预言理论预测理论理论图形法、因果模型、回归分析、点和区间估计、相关性分析推断判断预测有见地的判断常规德尔菲、交叉影响分析、政策德尔菲、可行性评估猜想4、政策采纳就是决策者正式同意采用某一政策方案解决列在政策议程中的特定问题5.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性一、政策内容的合法性二、政策程序的合法性1、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法制部门的审查。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2、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公布政策三、政策的法制化简单运用【1】政策方案设计原则1.紧扣政策目标2、规划多重方案3、方案彼此独立4、方案要有创新5、方案切实可行【2】政策规划的主要模型1、韦默和维宁的政策分析框架2、帕顿与沙维奇的政策分析框架【3】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内容/类型平常决策危机决策目标取向解决一些常见的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迅速控制危机事态的蔓延;保护民众的生命和财产等安全约束条件时间信息人力技术时间充足,反复决策时间急迫,即时决策信息比较完全:经过详细分析获得全面而准备的信息信息有限,不完全、不及时、不准确丰富:经由日常的培训、训练、教育等措施提高决策者的素质缺乏:决策者自身素质和专业技术都严重匮乏 技术手段比较成熟,能基本实现自动化危机发生后,一般的专业技术设备往往也告失灵,特别需要一些高精尖的技术及设备决策程序民主科学决策:遵循特定的例行程序和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决策权力分散,经民主协商定夺最后方案快速决策: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决策者主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胆略审时度势,相机决断,同时也需要聘请相关专家介入决策过程决策效果可控可调可预期模糊决策和非预期决策,结果往往很难预料,风险极大第七章识记【1】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和作用1、含义,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成为现实的行动过程2、特点:。目标的导向性。内容的务实性。行为的能动性。手段的权威性3、作用,。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公共政策执行时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2】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1.执行性(政策执行机关最主要、做核心的特征)2.服务性3权威性4.法制性【3】下级执行人员执行行为的地位以及作用1、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政策执行的主体行为2、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3、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4】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方法1、优化公共决策机制2、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3、构建政策执行的功能共享机制4、完善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5】政策本身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1、政策的合理性2、政策的具体性3、政策的稳定性【6】政策主体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执行主体的组合状况以及执行人员的素质、政策水平、管理水平、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成败和政策目标的实现【7】政策对象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政策对象的特点:政策规定性、受动性、主观差异性【8】政策环境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一)自然环境,指与执行系统发生密切联系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外部自然条件政策执行者应该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展开执行活动,实现政策目标(二)社会环境,指该系统以外由人的活动形成的、并对政策执行活动产生交互影响的各种社会因素(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9】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概念 指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10】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1、象征性政策执行2、附加式政策执行3、残缺式政策执行4、替代式政策执行5、观望式政策执行6.照搬式政策执行7规避式政策执行【11】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1、主观原因····政策执行者的自身利益和需求影响着政策的有效执行····执行者的素质缺陷····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政策执行的宣传缺陷2、客观原因····由于社会实际状态的频繁变化及社会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目标群体是政策执行的主要影响力量之一,是政策执行的接受者。如果没有得到目标群体的认同与支持,政策执行就会寸步难行····监督法制不健全、监督方法不恰当、监督机构无权威、监督渠道不畅通,【12】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2、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3、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4、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5、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13】政策失灵的概念通常又被称‘政策失效’和‘政策失败’,其实质是指政策执行后,政策不一定总能产生政策主体所希望的结果。【14】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1.忠实原则2.民主原则3.法治原则4.创新原则【15】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机制1、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2、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公民参与执行计划、公民参与执行监督、公民参与执行评估)3.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监督机制)领会【1】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下来去’模型1、政策执行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2、政策执行是一个‘实验-推广’的过程3、政策执行是一个‘执行-总结’的过程【2】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1、过程模型[史密斯]四个变量: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关、目标群体、环境因素2互适模型[麦克拉夫林]成功的政策决定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而有效的政策执行则有赖于成功的互相调适过程3、循环模型[雷恩和拉宾诺维茨]三个阶段:拟定纲领阶段、分配资源阶段、监督执行阶段 三原则:合法原则、理性原则、共识原则4、博弈模型[巴达克]包括,竞赛者、利害关系、竞赛资源、竞赛规则、竞赛者之间信息沟通的性质、所得结果的不稳定程度5、系统模型[霍恩和米克尔]五个重要变量:政策的价值诉示、政策资源、执行者属性、执行方式、系统环境6、综合模型[梅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P3330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可控性变量、政策以外的变量【3】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概念简言之,就是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程度高效的政策执行力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执行能力,对政策内容和精神能够准确地把握、领会,并且能有效调度、使用和配置政策执行相关资源,行动迅速有力;二是必须具备较好的成效力,政策执行必须产生较好的效果【4】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1、执行者因素2、资源因素3、工具因素4、环境因素【5】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概念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的人员或组织,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被赋予执行权的其他公共权力机关以及供职于这些机关的公职人员【6】政策无效执行的概念及具体表现1、执行机制与执行者素质的缺陷2、利益群体或压力集团的影响3、政策执行原则把握不好4、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5、目标群体的不配合或抵触第八章识记【1】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价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现实意义的评估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霍桑实验,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评估各类社会行动方案始于史蒂芬)【2】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P3561、积极目的····发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偏差·······2消极目的【3】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立法机关、政党组织、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公民、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专业机构和人员、大众传播媒介【4】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一)评估筹划 1、明确评估目的2、选定评估对象3、制定评估计划4、明确评估条件(二)评估实施(三)评估总结【5】公共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技术标准和价值标准的含义事实标准:能够用数量值、比率关系、统计结果等手段来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存在状况技术标准:以技术手段、技术规范和技术工具为手段来服务整个政策评估活动、使评估活动建立在科学、客观与可信的基础上价值标准:反映评估主体在评估活动中的倾向性准则和原则,建立在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与现实、伦理与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6】政策指标政策指标是一种将公共统计数值用于评估公共政策的一种衡量工具政策评估指标系的价值取向、经济效益取向、主观性的福利取向、公平性取向【1】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只有一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线性相关关系的回归方程,然后在做进一步的趋势分析的技术【8】实验法评估:实验组和对照组【9】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实现的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10】公共政策监控的类型1、以实施监控的时间先后为标准,分为预防性监控、过程性监控和结果监控2、以监控的经常性为标准,分为经常性监控和引发性监控3、以监控的参与程度为标准,分为单方面监控和抗辩向监控【11】公共政策监控的内容1、政策监控的主体2、政策监控的对象3、政策监控的目的4、政策监控的过程【12】公共政策监控的机制(一)内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两种形式:自上而下监控、自下而上监控(二)外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1.立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2.司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3、政党组织4、利益集团5、大众传播媒介6、公民领会【1】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1、政策评估是获取政策运行可靠和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2、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3、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4、政策评估是重新配置政策工具和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 1、政策评估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策略2、政策评估是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保证【2】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2、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外部评估可分受委托和不受委托两种类型··受委托评估是外部最主要的评估方式··不受委托进行的评估包括,立法机关评估、司法机关评估、大众传播媒介评估、投资者评估、公民评估、研究机构评估、社会团体评估3、预评估、过程评估、结果评估··预评估主要五方面的内容:政策可行性评估、政策优缺点评估、政策优先顺序评估、政策有效性评估、政策影响评估··政策过程评估中容易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政策制定阶段存在的问题,二是政策执行阶段存在的问题4、单一政策评估与复合政策评估【3】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1、政策成本评估2、政策需求评估3、政策效益评估4、政策过程评估5、政策影响评估6、政策价值评估【4】公共评估事实标准的内容1.政策效率2、政策效益3、政策影响4、回应性【5】公共评估技术标准的内容1、多样性2、系统性3、数量型【6】公共评估价值标准的内容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公平3、社会可持续发展【7】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1、经济效益取向2、主观性的福利取向3、公平性取向【8】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的程序1、首先认定承受政策风险的利益相关者2、界定出政策利益相关者的政策认知,尤其是其利益诉求3、营造质化评估的网络与方法4、寻找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平衡点5、对于没有达成共识的政策诉求设定一个妥协的日程表6、尽可能更多地采集与妥协议程相关的信息7、建立利益相关者的政策论坛8、将已经达成妥协和共识的政策诉求形成报告9、将尚未达成共识的各种政策诉求按照上述顺序重新建构一次【9】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P383【10】公共政策监控的过程1、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监控2、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监控3、对公共政策评估过程的监控4.对公共政策调整的监控第九章 识记【1】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1、政策稳定是相对的,相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从时间上看,政策稳定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从空间看,政策稳定是局部性与全局性的统一2、政策稳定的意义第一,政策稳定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第二,政策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执政者或决策者的意志和决定,进而取得预期的成效;第三,政策稳定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提高政策效果;第四,政策稳定有利于降低政府的成本。当然,如果过分注重稳重的政策可能使其趋于保守,甚至导致政策僵化1、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1、决策主体和决策网络的相对稳定2、政策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3、政策本身的稳定。第一,政策目标的长期性;第二,政策的有效性;第三,政策的合法性;第四,修改的复杂性;第五,接续政策的失败4、政策环境的稳定【2】公共政策变动的含义指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是政策系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3】公共政策创新的内涵指是公共政策主体根据政策环境变化的需求,主动改变现存政策要素的组合形态或可能,创造新政策的行为和过程【4】公共政策调整的含义在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政策评估和监控所反馈的信息对原有政策中不适应政策对象和政策环境变化的部分,进行的增删、修正和更新【5】公共政策接续的含义就是探讨调整后的新政策与原政策的延续性关系,是一种渐进性和联系性的政策变动【6】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与对象1、含义:就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政策功能、政策计划或政策组织的一种行为2、对象:功能的终结、组织、政策、计划领会【1】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类型1、原因:决策者的变动、政策环境的变化、政策资源的限制、政策的失效或低效、政策的合法性受到质疑2、类型:按照变动的强度,可分为断裂性和渐变性;按照变动的程度,分为部分变动、重大变动和完全变动;按照变动的内容,可分为目标变动、计划或项目变动、资源变动、机构或人员变动、政策本身的变动;按照变动的形式,分为替代、合并、分解、废止和创新按照变动的规律性,可分周期性和不规则变动按照变动的动力,可分主动变动和被动变动 【2】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1、从内部动力看,政策主体的变革愿望、政策本身的要求2、从外部动力看,经济制度和体制变革是政策创新的直接动力、民众诉求是政策创新的根本动力、地区之间竞争压力的需求【3】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和程序1、形式:政策的增删、政策的修正、政策的更新2、程序:重新界定问题、提出调整方案、选择调整方案、执行调整决定【4】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1、利益刚性的限制2、现行政策的制约3、公共意志的趋中4、变革成本的约束5、人类理性的局限6、社会稳定的需要【5】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一是经过评估认为政策的目标已经实现,政策问题已经解决;二是经过评估发现存在的失误或局限使其无法解决所面对的问题【6】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1、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2、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3、有利于促进政策优化【7】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1、组织的持久性··组织机构的功能性···组织机构的保守性····组织机构的适应性2、代价·情感和政治上的代价···法律和财政上的代价简单应用【1】公共政策变动的模式1、周期型(美。亚瑟.施莱辛格)2、Z字型(美。埃德文.阿曼达)3、学习型(萨巴提尔)【2】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2、渐进调适原则3、追踪反馈原则【3】公共政策调整的作用1、及时纠偏、预防失误2、协调关系、有序运行3、发展完善、保持稳定【4】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1、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2、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3、公共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4、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5、通过试探试点,避免矛盾激化6.终结必要的部分,减少终结代价第十章识记【1】知识的含义和特征1、知识是人们通过经历、观察或学习而获得对事物的理解或会意,它依靠人们的好奇心、思维能力、记忆和想象力等得到开发、积累、传承,并在人类的活动中得到运用并发挥效用2、特征:不可逆性、共享性、非磨损性、交换的不对称性、可传播性【2】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主要形式---政策分析【3】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含义和类型1、含义:多被称为智库、思想库、智囊团,那些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为政府、企业或社会团体出谋划策,提供政策依据,以期影响其决策行为的社会组织2、类型:1.行政型政策研究组织2、事业单位法人型政策研究组织3、学术型政策研究组织4、产业型政策研究组织5、民办非企业法人型政策研究组织【4】政策分析师的角色定位P446领会【1】政策分析的含义、要素和原则1、含义:指政策研究者和研究组织以及决策者,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的选择和公共问题的解决,在公共政策领域内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复杂的社会过程2、要素:问题、目标、方案、模型、评估标准、实施效果、环境和信息3、原则:1、民主化原则2.系统性原则3、协调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分合原则6、预测性原则【2】政策分析的过程包括定义、预测、规定、描述、评估【3】政策分析的注意事项1、墨守成规式的政策建议2、生搬硬套式的政策建议3、姗姗来迟的政策建议4、一知半解式的政策建议5、狗急跳墙式的政策建议6、反复无常式的政策建议7、脱离政治式的政策建议【4】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P443【5】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与政策分析师的素质要求和职业伦理政策分析职业伦理的基本内容:道德品质要求、行为规范要求、价值判断要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