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强筋国审小麦品种新麦18号的选育

优质强筋国审小麦品种新麦18号的选育

ID:10766960

大小:2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8

优质强筋国审小麦品种新麦18号的选育_第1页
优质强筋国审小麦品种新麦18号的选育_第2页
优质强筋国审小麦品种新麦18号的选育_第3页
优质强筋国审小麦品种新麦18号的选育_第4页
优质强筋国审小麦品种新麦18号的选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优质强筋国审小麦品种新麦18号的选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优质强筋国审小麦品种新麦18号的选育2006年第8期优质强筋国审小麦品种新麦18号的选育蒋志凯,赵宗武,马华平,董昀,郭战备,范永胜,刘朝辉(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新乡453000)中图分类号:$5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3268(2006)08—0048—03新麦18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c5/新乡3577)F301S为母本,新麦9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强筋,高产稳产,矮秆抗倒,抗病广适小麦新品种.2003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04年通过国审.2004年3月获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号

2、CNA20020241.3.2005年被定为国家区试对照品种,2002--2005年连续3年被农业部专家组推荐为黄淮麦区优质强筋小麦主推品种,在2005年全国小麦品质鉴评活动中获面包专用小麦第2名,被定为河南,安徽等地市的政府补贴品种,黄淮麦区年推广面积66.67万hm?左右.1选育过程1.1技术路线和育种目标抓住高产主线,重点协调好品质,抗病,抗倒等矛盾.根据该区小麦特有的"两长一短"的生长发育收稿日期:2006—03—28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2002AA207003);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

3、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0422010600)作者简介:蒋志凯(1966一),男,河南辉县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技术研究.—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址.发芽这一世界性气候灾害问题上,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蓝色黑鸭草Trx—S反义基因转入普通小麦,获得了的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系[卜.10多年来,面对传统作物栽培学科发展上的严峻挑战,在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栽培生态问题上

4、所做的尝试表明,运用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解决该学科的技术难题,不仅可以拓宽学科领域,而且可以解决作物生产上的技术难题,实现创新.因此,相信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在作物栽培学上应用的不断深入,领域的不断拓展,作物栽培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必将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也将会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在作物生产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张锦熙,刘锡山.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管理体系[J].中国农业科学,1987(专辑):21—26.[2]卢良恕.中国小麦栽培研究新进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1—11.[3]冯利平,高亮

5、之,金之庆,等.小麦发育期动态模拟模型的研究[J].作物,1997,23(4):418—424.[4]高亮之,金之庆,黄耀,等.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_qDDS)[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1—152.[5]牟正国.中国少耕免耕与覆盖技术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8?[6]沈秀瑛,徐世昌,戴俊英.干旱对玉米叶SOD,CAT及酸性磷酸酯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5,3,1(3):183—186.[7]唐连顺,李广敏.水分胁迫下玉米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6、及其膜脂过氧化伤害的关系[J].植物,1994,36(增刊):43—49.[8]耶兴元,马锋旺.植物热激蛋白研究进展[J].西北农业,2004,13(2):109—114.[9]西蒙.桑顿.伍德.转基因技术可以缓解地球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EB/OL]http://1vⅥ.monsanto.com.cn/lifescience/No.15/LifeSciencel5—06.htm.[10]尹钧,曹卫星.英,美,澳,中小麦品种光温发育特性的比较研究[J].麦类作物,2000,20(1):34—38.[11]尹钧,任江

7、萍,潘登奎,等.小麦春化发育相关蛋白质同工酶的研究[J].麦类作物,2002,22(1):33—38.[12]董爱香,任江萍,尹钧.小麦春化相关特异性PCR扩增体系的建立[J].山西农业大学,2000,3(2):205—207.[13]白瑞珍摘译.日本小麦耐穗发芽育种[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6(1):32.[14]毛伯韧,吴兆苏.小麦种子休眠特性的遗传及其机理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3(6):53—59.[15]尹钧,任江萍,宋丽,等.基因枪转化小麦幼胚的再生培养与转基因植株的获得[J].西北植物

8、,2003,23(9):1565—1570.[16]刘雷,尹钧,任江萍,等.反义trxs基因的导人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J].作物,2004,30(8):801—805.河南农业科学规律,采用多穗兼大穗中等粒重的中间类型产量结构模式,使小麦内部生长发育与外部生态条件达到最好的协调,来实现每公顷产量9000kg的高产育种目标.这种产量结构模式按小麦高光效育种理论要求应首先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