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58963
大小:5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8
《宋初宦官的参政预军制度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宋初宦官的参政预军制度的论文杨文公谈苑》里记录了一些宋初宦官预军、辅政的经历,此外还保存了宋代宦官的诗作,为研究宋代宦官提供了详实的史料。宋初有不少宦官参与各类政治军事活动,他们为太祖、太宗统治的巩固提供了助力,有效地防御了边境。两宋笔记对宦官们的记载多集中于其具体政治活动,而忽略了他们的文化活动尤其是他们的文学创作,因而《杨文公谈苑》所记录的这首诗保存了极为难得的史料。 关键词:北宋;宦官制度;参政;预军;张继能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3?0162?04 《杨文公谈苑》(以
2、下简称《谈苑》)是由杨亿口述、黄鉴笔录、宋庠整理而成的一部笔记。其中记述了几条关于宦官的材料,有的叙述统治者对于宦官的防范,如“太宗不欲宦者预政”条;有的叙述宦官在政治、军事行动中的辅助作用,如“崔翰”、“建寺”等条里的传信使者;也有记录宦官与官吏的龃龉纷争,如“刘吉”条,关于这些情况在别的笔记里都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类似的记载,唯有“张继能”条除了史书和《武经总要》外,基本上不见于其他书籍的记录。而记录张继能所作边塞诗之文献以《谈苑》为最早,而之后的《龙学文集》《诗话总龟》和《宋诗纪事》所载相关材料均是抄撮此书而来,现将之抄录如下: 内侍张继能
3、,尝为镇戎军钤辖。初古原州自唐已来,陷于党项,徙治平凉县。继迁之叛,李继隆、继和建议城古原州,以保障内属藩部,并力御贼,是为镇戎军。以隆、和知军事,几七八年,继能为钤辖,题诗于厅事曰:“夜闻碛外铃声苦,晓听城头角调哀。.不是感恩心似铁,谁人肯向此中来?”继能读书有识略,忠直好谈论,知治体,今为入都内领郡。[1](137) 《谈苑》记录了宦官预军的经历,保存了宋代宦官的诗作,为研究宋代宦官提供了材料。相较之后的三种文献所载,《谈苑》关于当时边境军事情况和张继能诗的记录是最详实的,也是最接近张继能生活时代的。祖无择的《龙学文集》对此诗的部分字句作了
4、修改,其中,“碛”改为“塞”,“调”改为“韵”,“谁”改为“何”,较原诗显得文雅一些,然而宦官作为内侍不可能有太多的文化,能写出这样的诗已是难得,其中含有当时的俗语是可能的,祖无择应当是阅读或听人叙述过《谈苑》中的记载后的再创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宋代士人对于内侍的预军行为颇为关注,而张继能诗在宋代文献中的记录对于我们了解宋代宦官的学养心性等等颇有助益。 一、宋初宦官参政预军的研究现状 宋代宦官预军参政的相关研究一直是探讨宋代历史的热点。对于宋朝宦官是否掌权,宋代是否有宦官之祸,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宋代的宦官广泛参与了宋朝的军政、文化、艺术等领
5、域的建设,为宋朝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从宋代宦官的参政预军、文艺创造等方面仔细分析了宦官所做的贡献,认为宋代无阉宦之祸是由于统治者的严格控制与法律规定的压制。[2]另外宋代权相众多,他们与宦官在斗争中追求一致利益,其中又以斗争为主,故他们的压制与监督也是宋代无阉宦之祸的重要条件。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张邦炜《北宋宦官问题辨析》、[3](89?94)苗书梅《宋代宗室、外戚与宦官任用制度述论》、[4](32?38)冷东《略论北宋宦官》、[5](59?67)裴海燕《北宋历史条件下的宦官》等文。[6](121?125)但另有一些
6、研究者认为北宋宦官为害颇大,他们干预政事、不懂军事而胡乱领兵,在军中作威作福,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王恩厚《北宋宦官预军弊政述评》阐述了宋代 收稿日期:2012?02?12;修回日期:2012?04?10 作者简介:许净瞳(1982?),女,湖南岳阳人,南京大学文学院09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 的阉宦之祸,如恃宠生事、倾害将帅、揽功避罪、贪生怕死等。[7](35?38)柴德赓《宋宦官参预军事考》首论宋代宦官预军问题,既叙宦官为祸之事,又论宋代宦官与大臣之间的斗争,议论深刻,发人深省,只是柴先生仍立足于士大夫角
7、度论事,故持论不算公道。九十年代后的文章则大多在为宋代宦官平反,对他们的贡献和缺点都作了评判,认为宋代统治者与士大夫一同努力控制了宦官的势力,使得阉宦之祸无从发生。 柴德赓先生认为:“宋自太祖得位后,日夜所忧虑者,恐藩镇跋扈、军校骄悍,蹈五代以来拥立将帅之覆辙。举凡朝廷施政方针,悉以矫弊为主,既纳赵普之言,收其精兵,制其钱谷,防范武臣,不可谓不密。太宗以后,十国虽平,地方不能不镇抚,又与契丹对立,军备不能不讲求,于是以内侍及三班使臣,分布州军,往来京国,为之监察。三班使臣,太半出于恩幸,宦官监军,则本唐、五代以来之惯习,行之不着痕迹。且宦者地居
8、禁近,性又驯顺,可与密谋,最易制驭,故诸帝莫不倚之为耳目,视之如腹心,入则给事左右,出则寄任方面。”[8](50?51)柴先生一针见血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