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01021
大小:74.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07
《现当代文学及其历史书写问题的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现当代文学及其历史书写问题的反思也许,仅仅简单以“历史”与“文学”的方式描述当代文学及其历史书写会失去当代文学自身的本来面貌,因为,在当代文学的历史构造中,“文学”常常发生文化意义上的泛化以及后来者的视野,会使当代文学呈现另一番面貌。当代文学本身天然的近距离以及不断演进的轨迹,已使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写作在缺乏历史沉积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一种相应的不确定性。然而,作为一门与现代大学教育体制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当代文学”无论从学科建设还是从显现历史的角度上看,都需要不断进行“经典化”的检视,并在不断探索新途径的基础上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重新
2、书写”,而本文“历史”与“文学”的共构所要阐释的内容也正与此相关。一考察当代文学及其历史书写,即当代文学史写作的系列相关问题,首先必须明晰的是“当代文学”的涵义及其生成的过程,不过,作为一个隐含的前提,则是“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史”之间存有的差异。勿庸置疑的是,当代文学史应当是当代文学的文本书写,它的叙述形态、史家的主体情怀特别是要揭示当代文学在“当代”范畴内展开的逻辑关系,都使得它与真正原生态意义上的“当代文学”区别开来,不但如此,从一种历时性的角度衡量,当代文学史由于治史者本身的“客观限制”,也必然会以“年代”的方式(比如,当代文
3、学史最是要注明其写作截至哪一年)滞后于内容更为广阔的当代文学。但是,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或者至少是意识印象则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史并没有什么过多的差别。至于究其原因,除了大学教育体制以及文学史已将杂乱无章、充满偶然的历史进行了一次适合人们阅读的历史重组之外,关键还在于“文学史”及其“经典化序列”确立过程中,赋予自我的历史性权力。这样,在审慎的看待两者的交叉与区别之后,我们不难得出:妄图以文学史的眼光,追逐当代文学的脚步并进一步走向开放性的历史空间,总是一件难以确定、底气不足的事情,因此,对于众多研究者而言,在反复权衡可
4、信度之后,总会将目光再次转向“历史”。与英文contemporaryliterature不同的是,在本土特定的话语场特别是主流话语体系当中,“中国当代文学”并不是一个被自然赋予的、指代“当前”、“当下”正在发生、进行的文学,即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当代”并不仅仅从属于一个时间范畴,而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性质特征、社会内涵的概念,它与传统文学史划分的“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不同性质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作为一次概念的生成与知识谱系的展开,意识形态话语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文艺政策又为其最终出现预设了“规训”的前
5、提和范围。尽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习惯在套用“当代文学”这一概念,并在不断探究其内在的性质的过程中,对其命名产生了“越界性”的质疑,但是,对于当代文学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是如何被“构造”出来的前提,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自然,这是不利于“当代文学”以及与其有着天然关系的“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在经历多年的研究和细致清理史料的基础上,洪子诚先生在《“当代文学”的概念》一文中曾令人信服的对“当代文学”的概念生成、发展乃至断裂进行了描述。在文章中,洪子诚曾指出:“当代文学”这个概念和“现代文学”一起,出现于50年代中后期,而在此之前有关“五
6、四”以来的新文学的文学史论著和作品选,大多使用“新文学”的名称。这种表面看似突然的更替,其实是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演变规律的[1]。由于建国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从40年代初期延安文艺整风和文学实践中“获取”与“提升”的文艺政策成为当时文艺界的指导思想,因而,“当代文学”无疑是与40年代的文艺政策特别是领导者的“讲话”有着“直接渊源”的继承关系。作为出版于50年代初期,常常被视为是“第一部”“力图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2]的新文学史,即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虽然,在具体写作上“力图”贯彻
7、《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文艺指导思想,但是,这本文学史在具体作家、作品的选取与品评上,却总是显有一种“不彻底性”,因而,它在出版之后不但多次受到批评,而且,这种批评的本身也为再度贯彻“思想”,进行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学史写作的出现营造了“空间”。在可以作为建国之后长期指导当时文艺政策和文艺事业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论著当中,毛泽东曾以“在中国文化战线或思想展现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等论断区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3]以及未来要达到的“社
8、会主义”的几个阶段,而且,这几个阶段渐次发展的等级含义在当时都是不言而喻的——在不断“减缩”概念的基础上,以对应着“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现代文学”来取代“新文学”概念,正是后来组织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