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99023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7
《浅谈从按需分配的实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从按需分配的实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关键特征,其能不能实现及如何实现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浅谈从按需分配的实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文首先通过对按需分配的讨论,提出超公平分配模型是一种可以实现的按需分配;然后论述实现按需分配的思想源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本文的研究表明,无为是一种价值中立地处理价值评价问题的和谐方法,按需分配也是一种理论上可实现的分配制度,同样,对于由公共权力引起的问题,文章的讨论亦具有参考意义。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四层含义:一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二是使中国革命和建
2、设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三是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民族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四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应该说,这些概括是比较全面的。这四个方面,尤其是第三个方面的研究与讨论,在今天的社会中,具有更突出的现实意义。俞吾金在《寻找新的价值坐标》一文中提出,要按照事实的真相把马克思理解为世界主义者,而不是欧洲中心主义者,就应该超越列宁的观点,把以古代非欧社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类学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第四个理论。客观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一种文明能够流传数千年,那么这种文
3、明必然反映了某种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一步说,今天,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遇到的任何问题,在这种文明的内部,也一定可以找到某种值得参考的解决思路。一、关于按需分配的几点讨论贾可卿在《按需分配新论》中把现有的按需分配理论及实现问题的研究概括为四类:一是在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完全满足人的一切需要;二是在物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三是在物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满足某种社会必需;四是在物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首先满足最紧迫的需要。以上四类研究概括了大部分人对此的认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以上四种观点都或多或少存
4、在着问题。观点一所说的在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完全满足一切人的需要,这种意义上的按需分配的实现不仅要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且还需要有方法消除个人社会需求的冲突问题,一般说来,用个人道德去约束、规范及消解社会人之间的认知冲突也是不符合唯物史观的;而观点二、三、四,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价值中立地处理价值评价问题,如何定义合理需要、社会必须和最紧迫等问题,而且第一种分配观就目前看来尚显的有些虚幻,后三种按需分配观则与人们对共产主义所描述的美好愿景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主要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平台和马克思
5、主义理论课教材建设进行阐述分析,浅谈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如何走进高校的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即在高校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培养了一支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师资队伍,在广大教育工中开展以学习为重点的思想改造运动等一系列措施来推动这一工作,从而为新中国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新型知识分子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等学校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因此,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即在高校进行普遍的马列主义、
6、毛泽东思想教育,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这是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题中之义,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践。当时,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这一工作,为新中国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新型知识分子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对当今高校的思想理论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平台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并颁布的《共同纲领》提出了新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
7、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为改造旧教育、创建新教育,人民政府在接管、接收公、私立高校时,废除了原有法西斯式的训导制度、特务统治和反动的政治教育,取消了党义、公民、军事训练等反动课程。重视对高校师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早在苏区中央局创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延安的抗大、陕北公学均开设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与党的基本政策知识课程。如果从一个更一般的角度看待以上四种认识,就会发现他们面临一个共同的棘
8、手问题,即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需求评价、道德认知等价值冲突问题因为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人与人之间总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性,或者说,认知多元化的存在是一个社会必然,解决这种由主体独立性引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