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88173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7
《将读书进行到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将读书进行到底论文摘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方法也是各个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不同,教学过程不同,读书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一直以来极为关注这个问题,也有了一些小小的心得。最近偶悟一种方法摘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方法也是各个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不同,教学过程不同,读书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一直以来极为关注这个问题,也有了一些小小的心得。最近偶悟一种方法,希望能和诸君交流。关键词语文教学读书进行到底一、定义这种方法叫做“纠错回环式”阅读,操作方法如下:让学生朗读文章(通常是文言文)之前先提明要求
2、,如果读错一个字或者漏读一个字即刻回到最初重新朗读,这其中还包括断句不能出现明显纰漏,总共给三次机会,机会用完无论是否完成指定语段阅读都结束。没读完的另外找学生读,同样三次机会;读完的读下一段。这种朗读方式以纠错为媒介强迫学生做到准确朗读,在给定的几次回环机会中实现了阅读和理解目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朗读的文段绝对不可以太长,因为越长难度越高,学生成功的几率大减,极有可能削弱他们阅读的热情,同时也不能太短,缺乏挑战性反而会变得无趣。(二)机会宁可少给也不能多,中国人的心理三次为多不能超过这个数,给多了反而不珍惜就读得随意了。
3、(三)这种阅读方式尤其适合像苏教版必修一《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种有阅读障碍,又不会太长的文言文。二、过程分析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种阅读方式还能看出一个学生的自信程度和抗压力。通常像较难的文言文,一气呵成的很少,第二次机会时,很多学生因为紧张反而失误得比第一次还要早,即使是坚韧些的学生在读到第一次失败的地方还是会不由自主的紧张,平安通过“关卡”后却牺牲在了黎明前的黑暗的也是大有人在。所以说这种阅读方式最妙的地方不是激发出了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想要战胜自己或别人的热情,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的历练和自我的成长。下面让我们以《始得西山宴游记
4、》这篇课文为例一起来细致地分析一下这三次机会:第一次,很多学生在开始前都会有些紧张,这个时候我通常会让他们先深呼吸几口气,让紧绷的情绪平复下来。然后正式开始阅读过程。从题目和作者开始一直到第一段结束是此次阅读的内容。第一个学生战战兢兢地开始了,“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读完稍一顿,吁一口气,“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粟,其……”“错了!”其他同学一个个幸灾乐祸地指出,“恒惴栗”不是“粟”。好第一次机会就这样用尽。分析其中原因,这位同学投注精力最多的句子恐怕是本文的题目和作者,完成后,注意力稍稍放松,没有了最开始的紧绷,从接下来的“戮
5、”的正确发音可以看出,他还是预习过的,只是平时的习惯或是基础太差,以至于“粟”“栗”不分,于是失误就此诞生。若是没有预习的同学起来朗读,在“戮”这里就会卡住,不然就是“则施施而行”中的“施”这个多音字会被误读成“狮”。第二次,这次机会的“关卡”就在第一次朗读失误的地方,注意力就以这个关卡为最高点向两边递减。因为第一次失误的较早,所以第二次朗读时,学生平稳度过这个关卡。结果,在“入深林”这句错把“深”读成了“森”。从这次的错误情况可以发现,这个学生代表了一类人,他们平时的阅读习惯太差,早自习自由朗读估计都是自读自文从来没有认真、细致、正确
6、地读过一篇文章,甚至随自己的意思任意篡改文句而不自知。可以想见,他们做试卷中的字音字形这两题失分率肯定很高。还有一类同学基础较好,也能预习,那么像这篇文章基本上就不会出错,因为本文的文句都很简短,除非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或者抗压力太差。第三次,因为文段不长,加上心理素质不错,最终顺利读完。但是心理素质不好的同学除了有可能重蹈覆辙外,极有可能放松的太早,在文段最后失误。每位同学的情况都不相同,控制注意力和分配注意力的能力不同,所以有的同学能做到既让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重点上,又能同时扫视周围的内容,所谓的一目十行指得就是这个。能力稍差的同学,不
7、能兼顾两者于是就出错了,加上预习不充分这个原因自然就无法完成任务了。三、妙处据我课后向学生收集的反馈信息,这样一场阅读可以教给我们很多智慧:首先,它的功用自然是纠错。它能让学生认清字形,记住读错的音,或者纠结过最终侥幸读对的音。而且,这样的记忆绝对能如钻石般恒久远。其次,它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最紧张的时刻保持冷静。比如读到关卡处或最后几句,怎样让怦然跳动的心平复,镇静地读下去,相信每位经历过这种阅读过程的同学都能有所体会,而且,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经验将越丰富。也能让学生明白越是貌似安全的地方越应该保持谨慎。更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坚持到底,从
8、而品尝苦尽甘来的甜美。尝过这种滋味的人,通常会上瘾,关于这一点,从课堂上同学们踊跃的举手情况可以看出。再次,在这样一个回环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正确的断句和准确的朗读,对文章的内容自然会有一定的体会和认识。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