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87990
大小:5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7
《五脏相关学说:中医学术对五行学说的发挥和创新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五脏相关学说:中医学术对五行学说的发挥和创新论文【关键词】五脏五脏相关学说是探讨五脏系统之间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疾病过程中互相影响的相关联系机制,并以这种相关联系的观念指导疾病辨证论治的学术理论。邓铁涛教授自20世纪中叶首倡“五脏相关”学说以来,积五十年学术研究的深刻体悟和丰硕临床经验,结晶升华成为颇为完善的学术理论,既体现中医认识生命活动机制的独特观念,又有效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堪称继承与发扬中医学术的典范。学者有将五脏相关学说等同于五行学说在藏象理论中的运用,未免牵强、片面而不能把握其精义。诚然..,五脏相关学说渊源于《内经》与基于五行学说的“五脏相通”理论,但更概括《内经》之后两千年来
2、中医学术的发展与创新,克服了五行学说呆板固定的模式,内涵更为丰富精湛、灵活生动,更贴切于临床辨证论治实践。本文拟对五脏相关学说的学术渊源及其与“五行—五脏理论”不同之处作粗浅探讨,借以发现这一学说的蕴涵及其学术意义。1五脏相关学说的学术渊源五脏相关学说是对《内经》以后的中医学术理论的总结和升华。《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不仅提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素问·玉机真脏论》)的理论原则,而且构建了以五行为框架、以五脏为主干的藏象系统,并根据五行生克理论说明五脏系统之间的资生制约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以五行为中介,建立了五脏与七窍、五体、五声、五志等以及与自然界五方、五
3、味、五色、五音、五气(风、热、湿、燥、寒)的对应联系框架,指出了五脏系统之间的相生、相克(相胜)规律。又如《灵枢·本藏》有“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三焦膀胱”之说,而《玉机真脏论》等篇则论述了疾病情况下五脏之间的生克传变关系,这些有关五行—五脏相关的理论奠定了中医藏象学说的学术理念和基本内容。《难经》继承《内经》五行—五脏系统观,并通过五脏各主“声色臭味液”(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又各有“声色臭味液”(如:肝液泪,心液汗,脾液涎,肺液涕,肾液唾)等论述,提示了五脏配五行,而每一脏又各包涵五行的学术意蕴。张仲景在创立外感热病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
4、同时,..亦将《内经》、《难经》的五行—五脏理论运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之中,其在《金匮要略·脏腑先后病脉症》篇中治未病“治肝补脾”之说,即秉此立论。托名华佗撰写的《中藏经》,进一步发展了五行—五脏说,并以之作为辨治疾病的纲领,作者单位:510407广东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该书不仅在《生成论第三》篇提出:“故人者,成于天地,败于阴阳也,由五行逆从而生焉。天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五脏五行,相成相生,昼夜流转,无有始终,从之则吉,逆之则凶,”而且书中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二篇专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死生逆顺脉证之法”,立论多秉自五行—五脏生克关系,中医脏腑辨证之法,殆即由此而确立。至隋·巢元方《
5、诸病源候论》,除了卷十五中专论五脏六腑病候,以之作为阐述各种证候机制之基础外,又于卷二十一论述脾胃病诸候,颇显重视脾胃之学术思想。北宋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从五脏论治小儿病证,不仅奠定后世儿科学说的基础,且其中“肝病胜肺”、“肺病胜肝”等又从病机角度丰富了五行—五脏相关理论。在金元时期的学术创新中,五脏相关理论亦得到长足发展,其著名者除张元素《医学启源》在五行—五脏理论基础上建立起以五脏为中心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体系之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李氏为了强调突出脾胃在脏腑生理及疾病辨证论治中的重要地位,于《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肺之脾胃虚论”、“安神养心调治脾胃论”、“胃气下
6、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五脏之气交变论”等章节,以脾胃为中心,阐发五脏之间的相关关系,其内容既有秉自五行—五脏理论者,亦有不少超出五行框架之外,开启了深化认识五脏相关复杂关系的新思路。明清以来,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辨证成为辨证论治内伤疾病的基本纲领。随着学术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淀积,医家在继承五行—五脏理论的同时,发现相对固定的五行生克制化关系难以全面、准确解释脏腑之间的复杂生理病理变化,启发临床辨证论治思维,于是超出五行生克的理论框架而有所引申发展,如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脏腑》提出“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
7、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命门相通”的“五脏穿凿论”;赵献可《医贯·五行论》认为“五行各有五,五五二十五,五行各俱一太极”,而提出“水养火”、“水生金”、“水中补土”、“升木以培土”等突破五行生克常规的治疗法则。清代傅山、郑钦安等有感于五行生克理论无法说明心肾之间的相须相济关系,另辟蹊径,由《周易》水火既济理论阐发“心肾相交”说:“心肾相克而实相须,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