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建筑工程材料造价管理的再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建筑工程材料造价管理的再探讨关于建筑工程材料造价管理的再探讨 摘要:在建筑工程中,材料费约占总成本的比重较高,是整个费用的主体,工程造价的确定和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材料的价格,材料的造价直接关系施工企业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和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本文针对工程材料造价的重要性以及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材料造价管理进行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工程材料;工程造价;采购.L. 在施工企业中,材料费约占总成本的60%~65%,是整个费用的主体,工程造价的确定和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材料的价格,材料的造
2、价直接关系施工企业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和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因此,研究制定控制材料造价的有效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材料价格管理的重要性 (1)从材料所占比重来看,其价格是对工程造价影响最大的因素。材料价格直接影响材料费用的多少,而材料费用是工程基本直接费中占比重最大的因素,在建筑工程中约占基本直接费的60%~65%,假使一个1亿元的工程材料成本能降低一个百分点,那么就能降低100万元工程造价。所以准确确定材料价格,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前提。 (2)从工程造价定额的构成来看,材料价格是相对较灵活的因素。工程造价中人工费和
3、机械费的计取和调整都是由定额价格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的,比较稳定;而材料费是相对较灵活也是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可调整差价的材料和未计价的材料,如果控制管理不到位即便是工程量计算和定额套用再准确,费用计取再合理,也会使工程造价失真,严重影响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2、材料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采购计划管理不周,造成工程材料数量、规格型号与现场实际需要不符。造成超储积压,甚至出现现场停工清料,导致窝工损失。 (2)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材料数量大,各类品种、规格、型号多,价格体系多元化使得设
4、备、材料的几种价格并存,并不断变化。且新材料、新设备以其质量、功能容易更新,由于对材质和生产工艺缺少了解,对造价管理人员来说,很难全面准确地掌握真实价格。 (3)不能够运用价值原理,对材料质量、价格、运距等因素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市场经济意识淡薄,不认真调查了解市场行情。材料采购分散,得不到批量优惠。 (4)在工程中使用劣质材料,或进行材料代用。而在结算时仍按设计的材料、设备价格计价,造成消耗量不准,不能准确反映工程材料成本。 (5)对于节超奖惩,在规章制度上,仅停留在纸面上,仅有考核,没有奖罚。管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
5、位,不能切实做到定额发料。 (6)为了谋取不合理利润,有些施工单位虚报价格、虚开发票,甚至修改发票,还有些施工单位与材料供应商达成共识,让工程造价人员询价时,无法获知真实的材料价格。 (7)长期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三超现象相当普遍,究其原因除去人为因素造成概算降低,以及存在较多设计上的漏洞、材料价格的不按市场行情制定外,材料采购腐败触目惊心,工程造价超标比比皆是,当前材料采购管理薄弱,很多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混乱,造成工程造价三超是必然的。 3、材料造价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加强物资计划的管理 在材料计划方面,做到既
6、满足施工的需求,不影响施工,又不会造成过多的库存量,增加储存成本,应与使用材料部门做好沟通。由于材料价格是随着时间不停波动的,所以在安排材料采购计划时,也要考虑到价格变动对材料成本的影响。除此之外,还需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因此,材料采购时要做到:①对各项工程所需物资按数盘、规格、型号进行汇总,填制明细表和汇总表。根据生产任务、消耗定额来测算各种物资的需要量;②寻求物资需要量与采购量的平衡点,准确、及时、全面地编制物资采购计划,掌握所需物资的质量标准、数量价格等情况,从而降低建筑材料成本,保证工程成本的控制。 3.2加强
7、材料采购的管理 项目招标制对于规范建筑市场,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有着重要作用,它的优越性提示我们对大宗材料必须公开招标。施工计划实施后,不能随意采购,一定要按需求采购。采购实行监督,实行双人采购制,重要的、大宗材料,要货比多家,选材料好、价格便宜的采购。严格控制小额材料的采购。无法进行招标而采购小批量工程材料,必须经市场调研,由材料部等有关部门共同实施,报指挥部总指挥批准。 材料采购的验收与领用制度一定要严格。一定要严格审核采购材料的原始凭证(发票)。材料进出库实行严格的签单领用制度,进库要验收,出库要手续。施工
8、不能大材小用,随意下料,要根据设计图纸下料。施工现场的材料只能进不能出,剩余材料的退库必须实行严格的监督程序。 3.3采取合理措施应对材料价格波动 材料价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不停的波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建筑材料将会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因素、地区差异、时间差异、供求关系等状况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