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原型空间的理论建构和发展路径

新型农村社区原型空间的理论建构和发展路径

ID:10638624

大小:6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7

新型农村社区原型空间的理论建构和发展路径_第1页
新型农村社区原型空间的理论建构和发展路径_第2页
新型农村社区原型空间的理论建构和发展路径_第3页
新型农村社区原型空间的理论建构和发展路径_第4页
新型农村社区原型空间的理论建构和发展路径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型农村社区原型空间的理论建构和发展路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型农村社区原型空间的理论建构和发展路径  0引言  20世纪90年代起,层层相套、环环相扣的规划、设计体系在我国逐步确立,表现为城市化空间依附于以聚集社会经济活动为特征的空间载体上,并在数量级和速度级上无限扩张。但与之相伴的是城市空间内涵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其社会历史特色和社区内居民的实际需要被忽视。为此,我国许多城市近年来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的设想(图1),希望通过营造一种四季常青、花团锦簇的花园景象,挽救逝去的空间内涵,却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饱受现代文明异化的社区成员为了诉求自主性,也开始自组织地

2、重新寻找一片生态家园,探索城市田园化的转型路径使用农业作物代替观赏性绿植,用以实现城市农业的部分设想。同时,在城乡一体化大方向和自上而下的上位规划导引下,田园式的农村也在发生改变:以重构农村人居环境和集约利用土地等为主旨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始步入农村城市化的境地。大批村庄经改造或合并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并参照城市社区的规划要求、建设标准和物业配套等进行设计和管理。农民的居住模式开始从散居向新型社区聚居过渡,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驻社区,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而置换出的土地可以为农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3、然而,部分农村社区的物质建设并未契合乡村精神,空间结构发展直接仿照城市社区,将居住空间与生产空间、文化空间和生态空间明显界定甚至分离,使得原本尺度宜人、充满田园风光的乡村聚落变成了整齐划一的单调社区(图2),以城代乡、千村一面的倾向也十分明显。这种趋势极有可能导致传统乡村聚落的人居环境遭受创造性破坏、使农民产生前景迷茫以及自我认知缺失,进而严重影响农村空间的发展进程。1原型理论与农村社区的耦合关系研究  1.1原型理论的相关研究  19世纪后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在研究人类精神现象时,将重复发生性、历

4、时性、普遍性的原始意象在心理模型和精神本能中的表现归结为内在的群体无意识能够透过错综复杂的种种表象切入客体的深层心理结构,并以传承的方式影响整个群体的思维和行动。荣格还借用柏拉图的原型概念,将原型与本能一起定义为群体无意识的载体,认为原型是一种先天的能力,一种被认为是先验地表达的可能性。之后,原型理论的发展开始逐渐弱化主观性价值判断,强调对空间的客观认知并关注空间的有机构成。弗莱在研究人类文化艺术活动与人的精神本体的关系时,通过挖掘人类文艺史中宏观的带有深层规律性的问题,揭示出人类艺术活动的精神本原、内在

5、动因和心理机制。我国当代学者程金城在对原型理论批判性重释后,提出了原型影响人类的三种模式:行为模式、再现模式和领悟模式。  1.2关联原型理论与西方社区空间发展的相关研究  根据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提出的社区概念,社区本身包含本源性和自发性特征,其存在应以居民是否普遍持有类似群体无意识的深层心理结构为依据。社区空间作为承载记忆的物质载体,由物质环境与设施、共同意识与社区文化以及两者间的作用机制等构成,它们促使居民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知空间,并通过口述、想象、回忆等实现传承。这与原型理论中沟通原始先

6、民和当下社会人精神联系的原始意象是一致的。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国家大力推行社区发展计划,具有历史性的城市被急速扩张和普遍城市化后产生了大规模、标准化的社区空间。社会学家大卫.哈维认为空间被不断复制以丧失空间感知的多样性为代价,将导致空间同质化和特色危机。20世纪50年代末,荷兰结构主义大师赫曼.赫茨伯格开始在城乡规划领域引入原型理论,试图通过对场所原型的剖析,重新建立一套关于文化、人性、地域的设计体系来挽救城乡社区环境的特色危机。意大利新理性主义大师阿尔多.罗西开展了建筑学与原型理论的耦合关系研究,他的类似

7、性城市观点强调人对社区场所空间的集体记忆,借此将人的心理结构存在转化为真实的城市实体。  1.3原型理论对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的启示  千百年来,我国农民的精神生活被周围朴素的乡村聚落环境打上了深刻烙印。他们彼此经常性地交换和依赖着的是手边的、熟悉的乡土生活经验,并且不断地重复使用着这些早已融入血脉的既有的经验性知识,固化着乡土经验及其认同的社会取向。因此,基于原型理论的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理应尊重传统乡村聚落中固有的追寻人性和精神财富的空间惯性,秉承原型理论中强调的那些不断复现的结构模式和乡村意象。

8、目前我国乡村聚落社区化进程中普遍出现的空间特色危机和城市倾向性,主要原因在于空间发展过程中的介入性和规划性过多,社区空间中地域性和现代性之间的发展矛盾难以化解,农民的内在性更是无法充分表达;而实质性公众协作与自组织参与的缺失也加速了空间危机的发展。公众参与的缺乏,使失去土地的农民仅仅在居住方式上实现城市化,却忽略了其中大多数人依然保持着的对土地的眷恋。对栽植行为惯性的强行禁锢和大规模雷同化的居住环境,极有可能导致多数农民原有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