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学概论-物流概述

物流学概论-物流概述

ID:10636064

大小:273.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07-07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物流学概论-物流概述_第1页
物流学概论-物流概述_第2页
物流学概论-物流概述_第3页
物流学概论-物流概述_第4页
物流学概论-物流概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物流学概论-物流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一章:物流概述导入案例:近年来,物流行业的发展一日千里,通过平面广告、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图1—1所示是一些知名物流企业的标识,你熟知哪几个?物流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这些物流公司可以成为知名的大型企业?物流公司用于满足人们的哪些需求呢?本章将讨论物流的基本概念,研究物流的价值与作用。通过对物流概念与发展的了解,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物流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物流活动作为物资资料的流通活动,伴随着商品经济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飞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现代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和提高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受到了经济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物流作为一个现代概念,其本质体现的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方式,准确把握物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以便更好地物流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知识目标:1、掌握物流的基本概念。2、掌握物流的基本定义、特点和作用。3、了解物流的产生发展过程。4、了解物流的发展趋势。技能目标:1、了解物流行业组成及各自的特点。2、学会分析各区域物流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第一节物流的产生近年来,物流无疑得到了很大的重视,理论界和实业界都对物流给予了很高的热情,但是物流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其又经历了怎么样的发展过程呢?物流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历程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了解这些可以让我更客观地对待物流。一、物流的历史一般而言,物流是与商流相伴生的,商品生产是物流产生的客观基础,然而,远在商品流通出现之前,甚至人类还在进化的朦胧时期,物流这种形态就已存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劳动工具的运动以及后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另一种形态—仓储,都是物流的雏形。我国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仓储理论和思想,有“储”与“商”两个领域。在早期的物流活动中运输和仓储成为主体活动,主要表现在生产性和生产性的领域之中。物流活动在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和交易行为中早就存在,但物流作为一个与商流分离的独立领域,形成的历史还不长。二、物流产生的根源和背景1、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的分离人类社会开始商品生产之后,生产和消费逐渐分离,这就诞生了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流通。马克思在描述流通的地位时说:“流通和生产本身一样重要。”恩格斯也说过:“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社会生产和消费水平及规模的扩大和发展,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方式的采用,使现代的生产和消费在空间、时间以及人这三个要素都表现为分离的形式。将生产和消费在空间上连接必须进行物资输送;在时间上连接就需要进行物资储存;将生产和消费的人进行连接,就需要进行商品的买卖与交换。商品的运输、储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包装、装卸等物资实物流动即形成物流。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生产的发展,产品逐渐丰富,这就使生产和消费的分离越来越普遍。但是生产和消费的有效连接却存在着难度,而与此同时人们要求流通的时间却越来越短。马克思指出:“流通的时间越等于零或越接近于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值就越大。”产需分离、劳务分工的越来越彻底逐步扩大到城市分工、地区分工,进而走向大规模的集约化和国际化。这就需要依靠流通来弥补这种分离和分工,由此进一步促进了物流的迅速发展。2、经济的必要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企业开始面对提高利润和市场条件不稳定的压力。在大机器生产的条件下,流通成本相对于生产成本而言有上升的趋势,影响了商品的竞争力,而在生产中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却很难取得显著降低费用的目的。物流作为提高生产效率、控制与减少成本一种途径不断的受到关注,促进了其发展。1950年以后,经济发展使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生产中各个重要的环节逐渐趋于专业化,物流与商流分离的情况更加突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的实现,使生产成本相对下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市场的繁荣、商品的丰富,在流通领域出现了超级市场、商业街等大规模的物资集散场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现代的流通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物资流通的速度和能力,使得商品的流通成本相对于生产成本有了降低的可能和趋势。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市场逐渐成熟,经营观念由“生产导向”开始转向“市场导向”,一切都要适应市场的需要,高效的物流服务成为企业确保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物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降低成本、产品连结和迎合市场营销观念的角度孕育而生。物流活动使其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实现物资的时间和空间效果,使原来处于分散、从属、孤立的各项物流活动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物流大系统。 第二节:物流的概念物流从字面意义上讲是物的流通,包含了“物”与“流”两个方面。“物”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流位移的物质资料;“流”是指物流性运动,有“移动、运动、流动”的含义。物流是以流通为基础,为了解物流,我们先从流通谈起。一、流通与物流在社会大生产中,流通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它联结这生产与消费,因此,作为一种经济形式而存在的流通是伴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历史而产生和发展的。在商品经济初期,由于商品的种类、数量较少,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交换关系以直接方式进行,流通处于初级形态。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生产方式多样化、分工专业化、生产规模大型化,尤其是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大大增加了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商品经济圈越来越大,对流通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流通必然要走向更高级、更复杂的阶段。总而言之,流通过程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产成品从生产者所有转变为用户所有,即对象物所有权的转移,是解决所有权的更迭问题,我们称之为商流;而是物流的流转过程,即解决对象物从生产地转移到使用地,实现其使用价值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物流。商流与物流共同构成了流通活动的全部内容。二、物流的概念(一)物流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物流的概念是随着交易对象和环境变化而发展的,因此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物流概念的正式形成经历了漫长的道路,从美国于20世纪初最先提出物流的概念至今,对物流活动和物流管理的认识几乎经历了一个世纪。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物流概念处于孕育与产生阶段。对物流这种经济活动的认识,在理论上最初产生于1901年JohnF·Crowell在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流通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费用,从而揭开了人们对物流活动认识的序幕。此后,1905年美国陆军少校琼西·贝克(ChaunceyBaker)在其所著的《军队和军输品运输》一书中提出的物流概念,叫做Logistics。他从军事后勤的角度提出的,称Logistics是“与军备的移动与供应有关的战争科学之一”。1915年,美国市场学者阿奇·萧(ArchW·Shaw)在他的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出物流的概念,叫做“PhysicalDistribution”。他指出,在市场分销中,存在两类活动:一类叫做创造需求,也就是通过广告、促销、市场分析、销售网络等手段,让更多的人来购买企业的产品;一类叫做物资实体分配(PhysicalDistributionofGoods),也就是怎样更省钱、更及时地将客户订购了的产品送到客户手段。他认为这两类活动是不同的,但是在市场分销中是相互平衡、相互依赖的。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这里,MarketingDistribution指的是商流;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指的是销售过程的物流。应该说,这两个概念的实质内容是不同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之所以都能存续下来,是因为它们分别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响应、应用和发展。在军事后勤领域,1941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事兵站后勤活动的开展,以及英国在战争中对军需物资的调运的实践都大大充实和发展了军事后勤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因此支持了Logistics的发展。美国在战时采用的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名词后被引入到商业部门,被人称之为商业后勤(BusinessLogistics),定义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储存、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其领域统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1927年RalphBorsodi在《流通时代》一书中,用Logistics来称呼物流,为物流的概念化奠定了基础。在市场营销领域,在阿奇·萧(ArchW·Shaw)之后,相继得到其他一些营销专家的响应和发展。例如:1915年,威尔德(Weld)指出市场营销产生三种效用,即所有权效用、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同时还提出了流通渠道的概念,这在物流学理论上又进了一步。1929年,著名营销专家弗莱德·E·克拉克(FredE·Clark)在他所著的《市场营销的原则》一书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商品所有权转移所发生的各种活动以及包含物流在各种活动,从而将物流进一步纳入市场营销的研究范围之中,将流通机能划分为“交换机能”、“ 物流机能”和“辅助机能”三部分,将物流活动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研究和分析。1933年行业团体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最早给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简称PD)下定义的是,“物流是销售活动中所伴随的物质资料从产地到消费地的种种企业活动,包括服务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到80年代中期,Physicaldistribution概念继续在美国得到发展和完善,并从美国走向世界,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物流概念,也成为世界公认的物流概念。1956年,HowardT·Lewis、JamesW·Culliton和JackD·Steele)三人撰写了《物流中航空货运的作用》一书,书中第一次在物流管理中导入整体成本的分析概念,深化了物流活动分析的内容。1961年,EdwardW·Smykay、DonaldJ·Bowersox和FrankH·Mossman撰写了《物流管理》,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介绍物流管理的教科书,它详细论述了物流系统以及整体成本的概念。1963年成立了美国物流管理协会(NCPDM)(NationalCouncilofPhysicalDistributionManagement),该协会将各方面的物流专家集中起来,提供教育、培训活动,这一组织成为世界第一个物流专业人员组织。在1964年,日本也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在使用物流这个术语以前,日本把与商品实体有关的各项业务,统称为“流通技术”。1956年10月下旬到11月末,日本生产性本部派出“流通技术专门考察团”,由早稻田大学教授宇野正雄等一行12人去美国各地进行了考察,首次接触了物流这个新事物,弄清楚了日本以往叫做“流通技术”的内容,相当于美国叫做“PhysicalDistribution”内容,从此便把流通技术按照美国的简称,叫做“P·D·”,“P·D·”这个术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1964年,日本池田内阁中五年计划制定小组平原谈到“P·D·”这一术语时说,“比起来,叫做‘P·D·’不如叫做‘物的流通’更好。”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到了7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981年,日本综合研究所编著的《物流手册》,对“物流”的表述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同样,这样的物流概念也逐步流行到了西欧、北美和其他许多国家。物流概念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从国外传入我国,一条是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市场营销理论“的引入而从欧美传入,因为欧美的所有市场营销教科书都毫无例外地要介绍PhysicalDistribution,这两个单词直译为中文即为”实体分配”,后来我们逐步将它翻译为“分销物流”。另一条途径是从欧美传入日本,日本人将PhysicalDistribution翻译为“物流”,80年代初,我国从日本直接引入“物流”这一概念。后来,基本上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接受了“PhysicalDistribution”这样的物流概念。当人们正在专注地研究分销领域中的物流问题、发展各种专业理论和技术的时候,企业内部物流理论也悄悄地发展起来。1965年美国Dr·JosephA·Orlicky提出独立需求物资和相关需求的概念,并指出订货点法的物资资源配置技术只适用于独立需求物资。而企业内部物流的生产过程相互之间的需求则是一种相关需求。相关需求应当用相关需求的物资资源配置技术。随着MRP(MaterialRequirementPlanning)、MRPⅡ、MRPⅢ、DRP(DistributionResourcesPlanning)、DRPⅡ、DRPⅢ、看板制以及JIT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开发和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光使用分销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的概念已经不太合适了,需要从流通生产的全过程来把握物流管理,物流也已经被提高到一个战略的高度,得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充分重视。特别是到80年代中期,随着物流活动进一步集成化、一体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改换物流概念的想法就更加强烈了。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的物流概念都相应作了改变,放弃使用PhysicalDistribution,转而使用Logistics。但是这个Logistics不同于1905年美国陆军少校琼西·贝克(ChaunceyB·Baker)提出的那个Logistics,内容上有所不同。军事后勤学上的Logistics概念主要是指军队物资供应调度上的物流问题,而新时期的Logistics概念则是在各个专业物流全面高度发展的积储上基于企业供、产、销等全范围、全方位的物流问题,无论在广度、深度以及涵盖的领域、档次都有不可比拟的差别,因此这个阶段的Logistics应当译为现代物流,它是一种适应新时期所有企业,包括军队、学校、事业单位的集成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物流概念。Logistics与Physical Distribution的不同,在于Logistics已突破了商品流通的范围,把物流活动扩大到生产领域。物流已不仅仅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等整个物理性的流通过程。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NCPDM,NationalCouncilofPhysicalDistributionManagement)改名为CLM,即The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将Physical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其理由是就是因为PhysicalDistribution的领域较狭窄,Logistics的概念则较宽广、连贯、整体。表1-1物流概念的发展项目实体流动(PhysicalDistribution)物流(Logistics)概念的由来1915年,阿奇·萧出版的著作《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1905年,美国少校琼西·贝克提出并解释了“物流”。一般认为,该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才得以广泛使用最先使用的领域流通领域军事领域目前使用的领域流通领域整个供应链(包含生产、流通、消费、军事等各个领域)概念的外延包含在物流中包含实体分配(二)物流的定义国内外对物流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基本都包含了一下的内容:物流是克服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的经济性活动;物流包括物资流通和信息流通等。1、国外对物流的定义美国国家物流管理委员会于1976年在定义物流管理中指出:“物流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销售情报、库存控制、物料搬运、订货销售,零配件供应、工厂及仓库的选址、物资采购、包装、退换货、废物利用及处置、运输及仓储等。”美国物流管理协会1984年对物流重新定义为:“为了符合顾客的要求,将原材料、半成品、完成品以及相关的信息从发生地向消费地流动的过程,以及为保管能有效、低成本的进行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行为。”美国物流协会的最新定义:“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那个部分—从原产地到消费低的过程中,通过有效地和有效力地计划、实施和控制商品的储存和流动、服务和相关信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1994年欧洲物流协会对物流的定义:“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及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与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德国学者R.尤尼曼对物流学的定义:“物流学是研究对系统(企业、国家、地区、国际)的物流及有关的信息物流进行规划与管理的科学理论。”日本综合研究所出版的《物流手册》中将物流解释为:“物流是将货物由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的经济活动,包括包装、搬运、保管、库存管理、运输、配送等活动领域。”2、我国对物流的定义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中规定:“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物流学专家王之泰认为:“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应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加工价值的活动。”从上述介绍的物流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物流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都反映出以下几个基本点:(1)物流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的不断进步密切相关。(2)物流概念与物流实践最早始于军事后勤,而“物流” 一词,没有限定在商业领域还是军事领域,物流管理对公共企业和私人企业活动都适用。(3)物流无论从实物供应还是后勤的内涵中都强调了“实物流动”的核心。(4)物流的主要功能有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小链接:什么是物流术语:是在广泛调查研究,吸收并借鉴国内外有关的资料的基础上,收入并确定了物流领域当前已基本成熟的145条术语及其定义,旨在规范我国当前物流业发展中的基本概念,以适应物流业迅速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三)理解物流定义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物流是物品物质实体的流动。任何一种物品都具有二重性:一是自然属性,即它有一个物质实体;二是社会属性,即它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包括它的稀缺性、所有权性质等。物品物质实体流动是物流,物品的社会实体的流动是商流。商流是通过交易实现物品所有权的转移,而物流是通过运输、储运等实现物品物质实体的转移。(2)物流定义中所指的物品不仅仅是指生产的商品,还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及成品),以保证物品流通顺利进行而使用的包装材料、包装容器等。(3)消费者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而是包括整个供应链环节的各类需求者,如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等。(4)流通加工从其活动性质来说,应属于生产活动产生物品的形质变化),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解决功能隔离的时间,因此,可以认为:流通加工拓展了物流功能,应属于流通中的物流活动。(5)物流概念中的“流”,指的是物质实体的定向移动,即包括其空间位移,又包括其时间延续,这里的“流”指的是一种经济活动。不属于经济活动中的物质实体流动也就不属于物流的范畴。三、有关物流的几个重要学说自从物流概念产生以来,随着人们对物流认识的不断加深,物流学说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下面列举几个历史上出现的比较重要的物流理论和学说。(一)物流的商物分离说商物分离是物流科学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所谓商物分离,是指流通中的两个组成部分商业流通和实物流通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渠道独立运动。任何物流物品的流通都是由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个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商流和物流是从商品流通过程中引申和分离出来的两个只能。商流,是指物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买卖关系所引起的所有权的转移的关系;物流,是指物品在时间上或空间上发生的物理的移动过程。两者在同一流通过程中同时发生,如同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即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商流与物流最大的不同是两者的运动方式不同。商流必须经过一定的经营环节进行的业务活动,它体现的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而物流不受经营环节的限制,它体现的是物品如何按照交通运输条件、储存或保管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距离、最省的费用到达消费地或客户手里。(二)物流的“黑大陆”说1962年,管理大师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的《经济的黑暗大陆》一文中指出:消费者在支付的商品价格中,约50%是与商品流通有关的费用,所以物流是降低成本的最后领域,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说法现在主要针对物流而言。物流是“经济的黑暗大陆”,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三)物流的“冰山”说 物流的冰山说是日本的早稻田大学教授、日本物流成本学说的权威学者西泽修先生提出来的。他在专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就像沉在水面下的冰山一样,露出水面的仅是冰山的一部分,大部分沉在水面以下的是我们看不到却有很大挖掘潜力的部分。(四)物流的“第三利润源”说“第三利润源”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日本物流成本学说的权威学者西泽修先生在1970年提出的。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利润源是资源领域(劳动对象),第二利润源是人力领域(劳动者。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按时间顺序排为“第三利润源”。(五)物流的“效益背反”说物流的“效益背反”说的含义是,在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损益的矛盾,即某一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润产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利益的损失;反之亦然。“效益背反”是物流领域中经常、普遍发生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例如,包装方面每节约一分钱,这一分钱就必然转到收益上来,包装越省,利润则越高。但是,如果节省的包装在进入流通之后降低了产品的防护效果,就会造成大量的损失,降低储存、装卸、运输等方面的效益。(六)物流的“成本中心”说物流的“成本中心”说的含义是:物流在整个企业战略中,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产生重要影响,是企业成本的重要产生点。因而,物流的主要问题,就是通过有效的管理活动,降低物流的一系列的活动成本。所以,“成本中心”是指物流既是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同时又是降低成本的关注点。(七)物流的“利润中心”说物流的“利润中心”说的含义是:物流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就国民经济而言,物流也是国民经济中创造利润的主要活动。(八)物流的“服务中心”说这种观点代表了美国和欧洲等一些国家学者对物流的认识。其含义是: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在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在于提高了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他们在使用描述物流的词汇上选择了“后勤”一词,特别强调其服务保障的功能。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九)物流的“战略”说物流的“战略”说是当前非常盛行的说法。学术界和产业界有越来越多的人已逐渐认识到,物流更具有战略性,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而不是一项具体操作性任务。这种看法把物流放在了很高的位置,物流管理注重的应是物流整体效益,而不仅仅是物流的某个环节。因此,物流会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和兴衰成败。第三节物流的分类、作用与特点一、物流的分类物流活动在社会经济领域中无处不在,对于各个领域的物流,虽然其基本要素都相同,但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物流目的不同、物流范围和范畴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物流类型。关于物流的分类标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物流行进分类。(一)按物流研究范围的大小分来1、宏观物流 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在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宏观物流还可以从空间范畴来理解,在很大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往往带有宏观性,在很小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则往往带有微观性。宏观物流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综观性和全局性。宏观物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物流总体构成、物流与社会的关系、物流在社会中的地位、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等。2、中观物流中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区域性物流,它是从区域上的经济社会来认识和研究物流的。从空间位置来看,一般是较大的空间。例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区的物流,称之为特定经济区物流;一个国家的城市经济社会的物流,称之为城市物流。3、微观物流微观物流带有局部性。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在整个物流活动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在一个较小的地域空间发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微观物流的主要特点是具体性和局部性。(二)按物流活动的地域范围分类1、国际物流国际物流,是指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物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术语》)。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发展很快、规模很大的一个物流领域,是伴随和支撑国际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他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物流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物流的重要性将更为突出。2、区域物流区域物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的物流活动。相对与国际物流而言,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一个城市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的物流都处于同一法律、规章、制度之下,都受相同文化及社会因素影响,都处于基本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装备水平之中。按照地域范围划分的物流活动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物流活动也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三)按物流系统的性质分类1、社会物流社会物流,是指企业外部的物流活动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过国家标准术语》)。社会物流是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这种社会性很强的物流往往是由专门的物流承担人承担的,社会物流的范畴是社会经济大领域。社会物流研究的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物流活动,研究国民经济中的物流活动,研究如何形成服务于社会、面向社会又在社会环境中运行的物流,研究社会中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因此带有宏观性和广泛性。2、行业物流在一个行业内部发生的物流活动被称为是行业物流。按照这种分类方法,物流可划分为铁路物流、公路物流、航空物流、水运物流、邮政物流等。行业物流系统化的结构使行业内的各个企业都得到相应的利益。3、企业物流企业物流,是指企业内部的物品实体流动(《中华人民共和过国家标准术语》)。从企业角度上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四)按物流业务活动的性质分类1、供应物流供应物流,是指为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物品时,物品在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实体流动(《中华人民共和过国家标准术语》)。这种物流活动对企业生产的正常、高校进行起着重大作用。供应物流不仅要求能及时保证所供应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要求以最低成本、最低消耗、最大的保证来组织供应物流活动。如何降低这一物流过程的成本,可以说是企业物流的最大难点。为此,供应物流就必须解决有效的供应网络问题、供应方式问题、零库存问题等。2、生产物流 生产物流,是指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中华人民共和过国家标准术语》)。这种物流活动是伴随着整个生产工艺过程的,实际上已构成了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部分。企业生产物流的过程一般是:原材料、零部件、燃料从企业仓库或企业的“门口”开始,进入到生产线的开始端,再随生产加工过程的每个环节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原料本身被加工,同时产生出一些废料、余料,直到生产加工终结,再流至产成品仓库,便完成了企业生产物流过程。所以,生产物流的边界起源于原材料、外构件的投入,止于成品仓库,贯穿生产全过程。生产物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生产过程的物料流和信息流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和控制。3、销售物流销售物流,是指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出售商品时,物品在供方和需方之间的实体流动(《中华人民共和过国家标准术语》)。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销售物流活动必须满足买方的需求出发,实现最终的商品销售。所以,销售物流带有很强的服务性。4、回收物流回收物流,是指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中华人民共和过国家标准术语》)。任何企业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不合格物品的返修和退货问题,在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过程中总会产生各种可再利用的物品,这些物品从需方返回供方需要伴随物流活动的。5、废弃物物流废弃物物流,是指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中华人民共和过国家标准术语》)。在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废弃物,对这部分废弃物处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物流活动,形成了废弃物物流。无论是在生产过程中还是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品,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影响整个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甚至影响产品质量,也会占用很大空间而造成浪费并污染环境。二、物流的作用(一)物流在经济中的作用物流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效用主要表现为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两个方面。1、物流创造时间价值物品从供给者到需要者之间本身就存在一段时间差距,因改变这一时间差所创造的价值,称作时间价值。物流获得的时间效用形式有以下几种。(1)缩短时间创造价值。缩短物流时间,可获得多方面的益处,如减少物流损失、降低物流消耗、加速物的周转、节约物流成本等。物流周期的长短对资本的周转有重要影响,物流周期越短,资本周转越快,表现出资本的增值速度越快。从全社会物流的总体来看,加快物流速度,缩短物流时间,是物流必须遵循的一条经济规律。例如,新鲜水产品的供应,必须迅速及时。(2)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经济社会中,需求和供给普遍存在着时间差,例如,粮食集中产出,但是人们的消费是天天有需求,这种集中产出所形成的供给和消费分散的需求之间必然会出现时间差。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时间差,可以说这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正是有了这个时间差,商品才能实现自身最高价值,才能获得非常理想的效益,才能起到“平丰歉”的作用。但是商品本身是不会自动弥合这个时间差的,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几种生产出的粮食除了当时的少量消耗外,就会损坏掉、腐烂掉,而在非产出时间,人们就会找不到粮食吃。物流便是以科学的、系统的方法进行弥补,有时甚至改变这种时间差,以实现其时间效用。(3)延长时间差创造价值。在某些具体物流活动中也存在人为的、能动的延长物流时间来创造价值的,例如,秋季集中产出的粮食、棉花等农产品,通过物流的储存、储备活动,有意识地延长物流的时间,以均衡人们的需求;配合待机销售的囤积性营销活动的物流便是一种有意识地延长物流时间、有意识增加时间差来创造价值。2、物流创造空间价值 空间价值,是指通过改变物品的空间距离而创造的价值。物流创造的空间价值是由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社会分工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空间差,商品在不同地理位置有不同的价值,通过物流活动将商品由低价值区转移到高价值区,便可获得价值差,即空间价值。空间价值的实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1)从集中生产地流入分散需求低创造价值。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之一,往往是通过集中的、大规模的生产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在一个小范围集中生产的产品往往可以覆盖大面积的需求地区,有时甚至可覆盖一个国家乃至若干个国家。通过物流将产品从集中生产的低价位区转移到分散于各地的高价位区往往可以获得更高的利益,物流的空间效用也依此而定。例如,钢材生产企业可以将钢铁销售给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汽车制造企业,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2)从分散生产地流入集中需求地创造价值。和上面的情况相反的一种情况在现代社会中也不少见,例如粮食是在土地上分散生产出来的,而一个大城市的需求却相对大规模集中,一辆大汽车的零配件生产也分布得非常广,但却集中在一个大厂中装配,这也形成了分散生产和集中需求,物流便依此获得了空间效用。(3)从低价值生产地流入高价值需求低创造价值。现代社会中供应和需求的空间差比比皆是,十分普遍。除了由大生产所决定之外,有不少是由自然地理和社会发展因素所决定的,例如农村生产的粮食、蔬菜运往城市消费,南方生产的荔枝运往各地消费。现代人每日消费的物品几乎都是相距一定的距离甚至十分遥远的地方生产的,这么复杂交错的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差都是靠物流来弥合的,当然物流也从中取得了利益。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分工和全球供应链的构筑,一个基本选择是在成本最低的地区进行生产,通过有效的物流系统和全球供应链,在价值最高的地区销售,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为此创造了条件,使物流可以创造价值,并得以增值。(二)物流在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中的作用1、物流是企业生产的前提保证从企业这一微观角度来看,物流对企业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物流为企业创造经营的外部环境。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必须有这样一个外部条件:一方面,要保证按企业生产计划和生产节奏提供和运送原材料、燃料、零部件;另一方面,要将产品和制成品不断运离企业,这个最基本的外部环境正是要依靠物流及有关的其他活动创造条件和提供保证的。②物流是企业生产运行的保证。企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衔接性,是依靠生产工艺中不断的物流活动做保障的,有时候生产过程本身便和物流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物流的支持保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③物流是发展企业的重要支撑力量。企业的发展靠质量、产品和效益,物流作为全面质量的一环,是接近用户阶段的质量保证手段,更重要的是,物流通过降低成本间接增加企业利润,通过改进物流直接取得效益,这些都会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2、物流可以降低成本物流合理化有大幅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作用,对改善我国经济运行的环境,降低和解决企业的困难有着重要作用。我国当前许多企业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是成本过高。发展物流产业,能够有效降低社会流通成本,从而降低企业供应及销售的成本,起到改善企业外部环境的作用;企业生产过程的物流合理化,又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这对于解决我国企业当前的困难无疑是非常有利的。3、物流的利润价值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可以通过降低生产的经营成本间接提高利润,这只是物流利润价值的一个表现。对于专门从事物流经营活动的企业而言,通过有效的经营,可以为生产企业直接创造利润。许多物流企业,在为用户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还可以起到自己的“利润中心”作用,可以成为企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利润增长点。过去把国民经济中许多物流活动当做公益活动来办,投入没有回报,组织不合理、服务水平低、技术落后。这些领域采用现代物流的组织、管理和技术之后,可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利润源。企业中许多物流活动,例如连锁配送、流通加工等,都可以直接成为企业利润新的来源。4、物流的服务价值 物流可以提供良好的服务,这种服务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树立企业和品牌的形象,有利于和服务对象结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这对企业长远的、战略性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物流的服务价值,实际上就是促进企业战略发展的价值。(三)物流对社会的作用物流是进行生产和建设的物质前提,是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重要保障。物流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物流保障生产无论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还是电子商务下,生产都是商品流通之本,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各类物流活动支持。生产的全过程,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便要求有相应的供应物流活动,将所采购的材料提供到位,否则,生产就难以进行;在生产的各工艺流程之间,也需要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过程;废弃物的处理则需要经过废弃物物流的过程。由此可见,整个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系列化的物流活动。2、物流服务于商流和资金流商流,是指商品所有权由供方转移到需方,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而移动。在传统的交易过程中,除了非实物交割的期货交易外,一般的商流都必须伴随相应的物流活动,即按照需方的需求将商品实体由供方以适当的方式、途径向需方转移。通过电子商务,消费者上网点击我、购物,几秒钟内完成商品所有权的交割手续,即商流的完成。但电子商务的活动并未结束,只有当商品和服务真正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商务活动才告以终结。在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现代化的物流,任何轻松的商流活动都仍会退化为一纸空文。3、物流是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证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最终消费者。他们不必再跑到拥挤的商业街,一家又一家地挑选自己所需的商品,而只要坐在电脑前,在Internet上搜索、查看、挑选,就可以完成他们的购物过程。但试想,他们所购的商品迟迟不能送到,亦或商家所送并非自己所购,那消费者还会选择网上购物吗?物流是电子商务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缺少了现代化的物流技术,电子商务给消费者带来的购物便捷等于零,消费者必然转向他们认为更为安全的传统购物方式,那网上购物便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综上所述,物流是电子商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4、物流是现代物流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涵盖了全部社会产品在社会上与企业中的运动过程,同时物流也涵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全部社会再生产过程,因而是一个非常庞大而且复杂的领域。物流作为产业的总称,本身也是由不同结构的产业所组成。物流产业的构成有5个主要部分:第一,物流基础产业。这个产业由各种不同的运输线路、运输线路的交汇与结点,以及理货终端所构成的系统。是向其他物流系统运行所提供的基础设施,是作为基础的一个“平台”。物流平台是物流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实力,同时也是其他物流产业甚至是国民经济其他经济形态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第二,物流装备制造产业。这个产业是物流生产力提供劳动手段要素的产业。这个产业大体上可以划分为集装设备生产行业、货运汽车生产行业、铁道货车生产行业、货船行业、货运航空器行业、仓库设备行业、装卸机具行业、产业车辆行业、输送设备行业、分拣、理货设备行业、物流工具行业等;第三,物流系统产业。物流是由于它本身的特性,涵盖领域之普遍都是其他产业所不可比拟的,因此支撑这个大系统运行的系统产业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个产业提供物流系统软硬件,提供系统管理,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物流领域的独特组合;第四,第三方物流产业。第三方物流产业是代理货主,向货主提供物流代理服务的产业。过去很少能由一个企业代理货主的全部环节的物流服务,往往所提供的服务局限于仓库存货代理、运输代理、托运代办、通关代理等,第三方物流的作用是全部物流活动的系统的全程代理,这种代理活动需要在物流平台上运作,因此代理活动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平台。第五,货主物流产业。货主物流产业是自办物流产业,有可能部分从事第三方物流的活动。货主物流产业着重于建立巨型企业内部物流系统,尤其是配送中心以及配送系统、流通加工系统。货主物流产业部分依赖于社会的物流平台,对于规模庞大的巨型企业而言,也经常构筑本企业的物流平台,尤其是配送中心以及配送系统、流通加工系统等。 5、物流在组织中的作用随着物流管理的深化,物流概念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企业开始在整个经营组织上考虑物流活动,使物流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紧密。对于企业来说,其本身就是一个组织,它的内部又可以根据职能、业务、工作地域等进行划分,例如,销售部、财务部都是组成企业细化的组织结构。三、物流的特点(一)物流是创造价值的活动物流本省不创造物品的使用价值,但使价值提升。物流是通过创造物品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来创造价值的。物流是物质资料的物理性移动,是从供应者到使用者的运输、包装、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信息传播的过程,因此物流活动本身一般并不创造产品价值,只创造附加价值。任何产品生产出来之后,都必须经过装卸搬运、包装、运输、保管等环节才能进入消费领域,实现最终的消费,所以物流是一个不可跨越的过程。一方面,伴随着这个过程的发生,必然要耗用一定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要支付所必须的费用;另一方面,物流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它能把生产领域中创造的使用价值转化成现实中的使用价值,没有这种转化,物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最终实现。(二)物流活动涉及的范围广泛物流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尤为强调系统性和协调性。物流活动的组成部分—运输、保管、包装、装卸和信息等,关联到多个领域和产业。如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包括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港口、码头、仓库、集装箱货场、配送中心、机场、车站建设等;在企业方面上,物流关联的企业有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信息等企业;在运输方面,有公路、铁路、航空、远洋、内河、管道运输等;物流涉及的政府管理机构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交通部、铁道部、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国家民航总局以及信息产业部等。(三)物流活动具有服务性物流是通过创造物品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来创造价值的,但是这种效应的实现有赖于物流本省是否能及时、准确、保质、保量、安全、可靠地满足消费者和用户对物质资料的需要。例如,流通过程的物流服务于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产过程的物流服务于生产过程的需要。因此,物流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为生产建设和提供人们生活水平服务,同时这也是物流活动的归宿。(四)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大、公益事业性强,且要求具有前瞻性无论公路、铁路还是港口码头,均属于公共设施,由国家统一规划并投资建设,建好好大家共同受益。由于这些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庞大,收益慢,只有国家才具备承担组织和建设的能力,企业是无能为力的。此外,物流还要求有前瞻性。公路、铁路、港口、配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提前规划设计,否则后患无穷。(五)物流的整体性、综合性要求高物流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要求整体布局,全面设计,避免或减少重复建设和人为浪费。物流系统中间的运输、包装、保管、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多个环节,必须相互衔接,配合好、协调好,保证其整合性和一致性。比如运输,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输涉及地区之间和各运输部门之间的协调:公路、铁路、港口码头、仓库的建设涉及总体布局、城市规划、统筹安排,除了各运输部门外,还需要国土资源部门、建设部门以及环保部门的支持和理解。由此可见,物流要求总体性和综合性,强调整体效益。第四节物流系统一、系统的基本理论(一)系统的内涵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他在193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 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理论到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研究系统,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如说“系统是诸元素及其顺常行为的给定集合”,“系统是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等等。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相互区别并相互联系的要素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形成的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由“输入、处理和输出”三要素组成。外部环境向系统提供劳力、手段、资源、能量、信息,称为“输入”;系统以自身所具有的特定功能,将“输入”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转化和处理,使之成为有用的产成品,即“处理”;最后,将经过处理后的内容向外部输出供外部环境使用,称为“输出”。如生产系统就是先向工厂输入原材料、经过加工处理、最终得到产品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转换处理输入输出干扰反馈环境图1-1系统的一般模式(二)系统的基本特征1、集合性指系统是由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互相区别的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从设备的构成看,如一台普通车床是由主轴箱、走刀箱、溜板箱、床身、刀架以及电气箱等几大部件组成的一个整体,而各大部件都是可以互相区别的要素。从设备管理来考察,如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购、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报废等环节组成了设备一生管理这个整体,这些环节又是可以相互区别、各自具有独立工作内容的要素。2、相关性指各要素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也就是说,系统是由各组成要素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比如一台车床,如果把主轴箱、走刀箱、床身等几大部件随便堆放在一起,不按一定的技术要求组合装配起来,就不能构成一自车床,也不能完成车削零件的任务。设备管理中的不同环节也是互相关联、彼此制约的。比如,设备使用不当就会增加维修的工作量。3、目的性 指整个系统具有一定的目标、功能。系统的目标可以是一个或几个。设备的功能是为了生产合格的产品或提供良好的服务,如一台车床是用来车削零件。设备管理同样也具有明确的目标。如果说是一个目标,那就是追求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如果说是两个目标,那就是追求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和不断提高设备的综合效率;如果说是3个目标,则是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经济性最好。4、动态性一个系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存在和发展,它和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且由系统本身对这些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转换、加工。这种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流通、流动,是系统动态特征的一个方面。此外,任何一个系统本身,总是处在从孕育、产生、发展、衰退直到消亡的变化过程之中,这是系统动态特征的另一个方面。5、适应性指系统通过信息反馈,能够进行调整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三)系统的基本原理1、系统的整体性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指的是,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 2、系统的层次性原理系统的层次性原理指的是,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包括结合方式上的差异,从而使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层次概念就反映这种有质的差异的不同的系统等级或系统中的高级差异性。3、系统的开放性原理系统的开放性原理指的是: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 4、系统的目的性原理系统目的性原理指的是,组织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发展变化不受或少受条件变化或途径经历的影响,坚持表现出某种趋向预先确定的状态的特性。5、系统的突变性原理系统突变性原理指的是,系统通过失稳,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是一种突变过程,它是系统质变的一种基本形式,突变方式多种多样,同时系统发展还存在着分别,从而有了质变的多样性,带来系统发展的丰富多彩。 6、系统的稳定性原理系统稳定性原理指的是,在外界作用下开放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稳定能力,能够有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从而保持和恢复原来的有序状态,保持和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7、系统的自组织原理系统的自组织原理指的是,开放系统在系统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下,内部要素的某些偏离系统稳定状态的涨落可能得以放大,从而在系统中产生更大范围的更强烈的长程相关,自发组织起来,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二、物流系统的基本概述(一)物流系统的基本概念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要素所构成的各个基本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物流系统和一般系统一样,具有输入、处理及输出三大功能。通过输入和输出使系统与社会环境进行交换,使系统和环境相依而存,而处理则是这个系统带有特点的系统功能,其具体内容因物流系统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图1-1所示 图1-2物流系统的基本模式1、输入输入包括原材料、设备、劳力、能源等。就是通过提供资源、能源、设备、劳力等手段对某一系统发生作用,统称为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的输入。2、处理(转化)处理(转化)是指物流本身的转化过程。从输入到输出之间所进行的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活动中的物流业务活动称为物流系统的处理或转化。具体内容有:物流设施设备的建设;物流业务活动,如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等;信息处理及管理工作。3、输出物流系统的输出则指物流系统与其本身所具有的各种手段和功能,对环境的输入进行各种处理后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具体内容有:产品位置与场所的转移;各种劳务,如合同的履行及其它服务等;能源与信息。4、限制或制约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施加一定的约束称之为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的限制和干扰。具体有:资源条件,能源限制,资金与生产能力的限制;价格影响,需求变化;仓库容量;装卸与运输的能力;政策的变化等。5、反馈物流系统在把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中,由于受系统各种因素的限制,不能按原计划实现,需要把输出结果返回给输入,进行调整,即使按原计划实现,也要把信息返回,以对工作做出评价,这称为信息反馈。信息反馈的活动包括:各种物流活动分析报告;各种统计报告数据;典型调查;国内外市场信息与有关动态等。发展至今,物流系统是典型的现代机械电子相结合的系统。现代物流系统由半自动化、自动化以至具有一定智能的物流设备和计算机物流管理和控制系统组成。任何一种物流设备都必须接受物流系统计算机的管理控制,接受计算机发出的指令,完成其规定的动作,反馈动作执行的情况或当前所处的状况。智能程度较高的物流设备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能更好地识别路径和环境,本身带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功能。现代物流设备是在计算机科学和电子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机械学科发展来的机电一体化的设备。从物流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来看,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采用是整个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仿真技术的应用使物流系统设计处于更高的水平。物流已经成为并行工程的基础和CIMS的组成部分。作为系统的输入是各个环节(输送、储存、搬运、装卸、包装、物流情报、流通加工等) 所消耗的劳务、设备、材抖等资源,经过处理转化,变成全系统的输出,即物流服务。整体优化的目的就是要使输入最少,即物流成本最低,消耗的资源最少,而作为输出的物流服务效果最佳。作为物流系统服务性的衡量标准可以列举如下:对用户的订货能很快地进行配送;接受用户订货时商品的缺货率低;在运送中交通事故、货物损伤、丢失和发送错误少;保管中变质、丢失、破扭现象少;具有能很好地实现运送、保管功能的包装;装卸搬运功能满足运送和保管的要求;能提供保障物流活动流畅进行的物流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反馈信息;合理的流通加工,以保证生产费、物流费之和最少。(二)物流系统的基本特点物流系统本来就是客观存在,只是从认识这个意义来讲,是现代科技及现代观念的产物。物流系统的特点是:1、跨度大这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跨度大;而是时间跨度大。大跨度系统带来的主要问题是管理难度较大,对信息的依赖程度高。2、稳定性较差而动态性较强一般的额物流系统,总是联结多个生产企业和用户,随需求、供应、渠道、价格的变化,系统内的要素及系统的运行经常发生变化,难于长期稳定。稳定性差、动态性强带来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和运行的难度大,要求系统具有足够的灵活性。3、复杂性物流系统本身属于中间层次系统范畴,向下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向上又处于更大的系统如流通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物流系统要素本身也十分复杂,如物流系统运行对象遍及全部社会物流资源,将全部国民经济产品的复杂性最后集于一身;物流系统要素间的关系也不如某些生产系统那样简捷,这就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4、系统结构要素的“背反”现象系统结构要素间有非常强的“背反”现象,常称之为“交替损益”或“效益背反”现象。例如,在包装方面,包装花钱越少,利润越高,但简省的包装降低了产品的防护效果,带来物流系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功能要素的工作劣化。一旦商品进入流通之后,可能会造成大量损失,使物流系统总体效益下降。(三)物流系统化1、物流系统化的总体要求物流系统的总体要求包括:具有能很好地实现运送、保管功能的包装;装卸搬运功能满足运送和保管的要求;保管中变质、丢失、破损现象少;接受用户订货时商品的在哭率高;对用户的订货能很快地进行配送;在运送中交通事故、货物损伤、丢失和发送错误的情况少;能提供保障物流活动流畅进行的物流信息系统,能及时反馈信息;合理的流通加工,以保证生产费用与物流费用之和最少等。简单地讲,对物流系统的总体要求可以归纳为“7R”,即①在恰当的时刻(RightTime)②将正确的物品(RightMaterial)③以正确的顺序(RightSequence)④以正确的数量(RightAmount)⑤以恰当的成本(RightCost)⑥按正确的取向(RightOrientation)⑦送到指定的位置(RightPlace)2、物流系统的五大目标(5S)(1)服务目标(Service)物流系统作为联结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的桥梁纽带,要求有很强的服务性。在为用户服务方面,物流系统采取送货、配送等形式,力求做到无缺货、无货物损伤和丢失等现象,且费用便宜。近年来出现的“准时供货方式”、“柔性供货方式”等,也是其的、服务性的体现。 (2)快捷目标(Speed)要求快速、及时地把货物送到用户指定的地点,这既是一个传统目标,更是一个现代目标。为此可以把物流设施建在供给地区附近,或者利用更有效的运输工具和更合理的配送计划等手段。在物流领域采取的诸如知道物流、综合一贯运输等管理和技术,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3)节约目标(Saving)节约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目标,由于流通过程消耗大而又基本上不增加或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在物流领域中的节约目标体现在流通时间的节约、物流费用的节约,以及对面积和空间的有效利用等方面。(4)规模优化目标(Scaleoptimization)追求“规模效益”是经济领域的重要规律。由于物流系统比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差,难于形成标准的规模化格局。因此在建立物流系统时应该研究物流集约化的程度,如考虑物流设施集中与分散的问题是否适当,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如何合理利用,情报系统的集中化所要求的电子计算机等设备是否适用等。(5)库存控制目标(Storagecontrol)库存调节性是服务性的延伸,也是宏观调控的要求,在物流领域中正确确定库存方式、库存数量、库存结构和库存分析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上述物流系统的五大目标简称为“5S”,要发挥以上物流系统化的效果,就要进行研究,把从生产到消费过程的货物量作为一贯流通的物流量看待,依靠缩短物流路线,使物流作业合理化、现代化,从总体上达到服务好、费用省的目的。(四)物流系统的要素1、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指的是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有效组合、联结在一起,形成了物流的总功能,便能合理、有效地实现物流系统的总目标。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一般包括运输、储存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要素的含义如下所述。(1)运输运输的主要职能是实现物质资料的空间移动。运输在物流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是物流系统的两大支柱要素之一。对运输活动的管理,要求选择技术经济效果最好的运输方式及运输工具,合理确定运输路线,以实现安全、迅速、准时、价廉的目的。(2)储存保管储存保管也是物流系统的核心功能要素之一,与运输一起构成了物流系统的两大支柱,在物流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储存保管功能主要是通过仓库来实现的,其作业包括堆存、保管、保养和维护等活动。对储存保管活动的管理,包括仓储管理和库存控制两部分,力求提高保管效率,降低损耗,加速物资和资金的周转。(3)装卸搬运通常,在整个物流活动中,装卸搬运出现频率最高,是产品损坏的重要原因。装卸搬运是对运输、储存保管、包装和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进行的衔接活动,以及在仓储保管中为进行检验、维护、保养而进行的装卸活动。对装卸搬运活动的管理,主要包括装卸搬运方式及其产品的选择和合理配置、使用,力求减少装卸次数,以达到节能、省力、安全、快速、减少损失的目的。(4)包装包装的主要功能是保护产品、方便储运和促进销售。包装活动包括产品的出厂包装,生产过程中在制品、半成品的包装,以及在物流过程中换装、分装、再包装等。对包装活动的管理,主要是根据物流方式、销售要求和全部物流过程的经济效果,来确定包装材料和包装形式。如具体确定包装的材料、强度、尺寸,包装方式是以商业包装为主还是以工业包装为主,包装拆装的便利性以及废包装的回收及处理等。(5)流通加工流通加工是物流过程的辅助加工活动,如金属、玻璃的切割、钻孔、弯曲,商品的组装、贴标、细分化等。企业、物资部门、商业部门为了弥补生产过程中加工程度的不足, 更有效地满足用户或本企业的需求,更好地衔接产需,往往为了需要进行这种加工活动。流通加工是物流过程中提高商品附加价值,促进商品差别化的重要环节。(6)配送配送是以配货、送货形式最终实现资源配置的活动,是整个物流的末端环节。作为一种现代流通方式,配送已不局限于送货运输,而是集运输、储存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经营、服务于一身,成为物流的一个缩影。对配送活动的管理,主要包括配送方式与模式的选择、配送业务的组织以及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7)信息处理物流信息处理包括对与物流活动有关信息的收集、汇总、统计、使用等活动,以便获得相关的计划、预测、动态(运量、收、发、存数)信息,以及有关的费用信息、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系统能够高效运作的基础。2、物流系统的支撑要素物流系统处于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中,必然受到其他系统的限制和制约,因此物流系统的建立需要许多支撑手段,主要包括:(1)政府政策支持政府政策支持包括体制、制度;法律、规章;行政、命令和标准化系统等。国家的体制、制度决定物流系统的结构、组织、领导和管理方式。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物流系统才能确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是保证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物质条件,主要包括物流设施,如物流战场,物流中心、仓库,物流线路。建筑、公路、铁路、港口等,物流装备、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大量技术装备手段。(3)物流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是物流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随着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物流人才。(4)信息技术及网络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需要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作支持,因此需要大力加强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第五节物流发展历程及现代物流发展趋势一、物流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初至今,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都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各国经济环境的不同,其物流的发展和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物流发展过程大致经历实体分配阶段、综合物流阶段和供应链管理阶段。1、实体分配阶段:最早对物流的研究,在整个经济活动中仅局限于销售范畴。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即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使生产企业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到产成品的销售上。这一阶段,物流管理的特征是注重产成品到消费者的实体分配环节。2、综合物流阶段:到了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的发展,全球性的经济竞争加剧,企业只有不断寻求采用新的物流管理技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并使企业认识到把物资管理与实体分配结合起来管理,即把物流系统中的各个环节作为统一的连续过程,才能更有效地运作和大大提高效益。物资管理与实体分配的结合是这一阶段的特征。3、供应链管理阶段:到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由于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变化,特别是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开始把着眼点放在物流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供应商和制成品的分销商的整个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供应链或物流管道。供应链管理是指全过程中的一切相关活动及其信息系统的综合管理。供应链或物流管道方法对节省成本、压缩订货周期、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提高服务水平具有很大的潜力。 物流发展的特点见表1-2:表1-2物流发展过程的特点项目社会发展特点经济发展特点物流发展特点物流学科发展特点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工业化时期,大多数欧美国家陆续进入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发展迅速,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物流发展规模小,渠道不畅,成本高,其作用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从经济学角度建立了物流学科的实体分配;二战期间,从技术角度确立了物流学科的地位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世界各国大都采用了“大量生产-大量销售-大量废弃”的社会发展模式制造业的大规模化与零售业的大规模化并举物流产业逐步形成和壮大,多品种、少批量的配送成为这一阶段主要的物流形式各国对物流的认识开始由实体分配转向物流。第三方物流理论的出现,确立了物流产业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发展到供应链管理阶段支撑物流学科发展的物流经济学科、物流管理学科、物流技术学科初步形成理论体系,综合性的物流学科正在发展。从表1-1中可以看出,物流及物流学科的产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各个阶段物流的发展特点是与同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政府或者企业在进行物流规划、管理及制定物流政策时,决不能脱离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在物流科学研究中,也应该注意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发展的影响及物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物流科学的研究成果很快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赫成就,物流科学被认为是最有生命力的新学科之一。互联网技术为供应链的所有环节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生产者、最终消费者和中间经营者都能够及时地了解供应链的全部动态。也就是说,供应链具有了更好的透明度,在供应链中,任何多余的环节、任何不合理的流程与作业都能被及时发现。特别是,由于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支持,供应链中原有的多余环节将被消除,因此,供应链将变得更紧凑。供应链的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战略,同样,也给物流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以往商品经由制造、批发、仓储和零售各环节间的多层复杂途径,最终才能到达消费者手里。而现代流通已简化为可以由制造业经配送中心直接送到各零售点。互联网技术提供的信息共享技术,对于加强供应链管理、改善供应链物流系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企业的管理系统,指令的逐级下达和信息的逐级上报模式将被各级网络直接连通的模式所代替。这将引起企业组织从金字塔结构向扁平结构转变。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长、活动范围广、外部环境变化多、涉及企业多等特点,物流企业现代化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二、现代物流发展的新趋势现代物流业存在于国民经济体系之中,但又具有区别于其他产业门类的独特产业特定,它是一个复合产业,它依附于其他产业,它具有明显的外部性,这些产业特性必然使物流业的发展有着个性化的独特趋势。随着产业环境、服务对象以及产业自身的发展变化,现代物流正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趋势。(一)现代物流的新趋势1、产业布局:新的物流中心伴随产业转移而兴起现代物流先进的管理模式首先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在这些地区,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分工细化,要求物资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之间更为顺畅地流转。在需求的引导下,现代物流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一些大的物流中心也在这些地区逐渐形成。但是,产业的积累也使这些地区的土地、原材料及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约束也日益凸显,于是,大批产业特别是对原材料、劳动力投入量较大的制造业开始从这些地区转移出来,而承接这些产业的基本都是经济欠发达的、拥有大量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的地区。 以制造业为主的这些地区转移产业生成的物流量巨大,对物流服务需求旺盛,因此,产业的转移必然引起物流中心的转移。海运是国际物流最主要的载体,20世纪90年代以前,全球的大型港口主要集中于欧洲和北美,但近些年来,亚洲港口以令人惊讶的速度成长起来。如今,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和远洋运输大都集中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这些港口绝大多数都是具有综合物流功能的第三代港口。从此,出现了以这些港口为核心,整合其他运输方式,拓展各种物流服务功能,成为新兴的国际物流中心,同时又通过国际航线的延伸和信息的交汇构筑了覆盖全球的物流网络。由于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是发生在国与国之间的,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产业首先落户于发展中国建区位条件相对较好、物流环境相对完善的地区,而这些地区会因为承接了转移产业而使经济发展加速,同时其本地产业也依靠外来资金和技术的注入而迅速成长起来。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达地区其产业达到饱和所经历的时间一般要比发达国家短,由此也加速了产业二次转移的进程,即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达地区转向相对落后地区。伴随着产业的二次转移,新的物流中心又会承接产业二次转移的地区兴起。2、产业分工:物流产业由水平分工转向垂直分工物流业是一个复合产业,它是在运输、仓储、包装、加工等多个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整合发展而来的,因此,过去物流产业内部分工一般是水平横向的,即按照功能进行划分,而物流供应商也是运输企业、仓储企业、配送企业、装卸公司等这些具有单一功能的传统物流企业。但是,随着现代物流理念的发展,整合了各种物流服务功能的现代物流服务模式也应运而生,并且逐渐取代了传统物流服务模式的主体地位。物流服务主体也由功能单一的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发展到具备运输、仓储、配送、加工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综合物流企业,物流产业水平分工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物理需求时间和空间跨度的不断加大促使物流网络不断扩大,物流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而“门到门”、“JIT”等物流服务理念的产生又要求物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运作精度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物流供应商能够在构建覆盖全球物流网络的同时又在所有网点建立起综合各种功能的物流服务企业,再加上不同国家物流市场准入条件的限制,物流企业独立建立纵向的经营链条难度很大。因此,物流产业只能依靠垂直分工来整合和完善整个系统,形成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国内物流乃至地区物流的垂直层次结构。如今,许多跨国物流集团与当地物流企业之间就建立起了这种垂直纵向分工关系,这些大的集团布设了覆盖全球的物流网络,但在许多物流结点上都采用或部分采用向当地物流企业购买服务的方式展开物流活动。这种垂直产业分工模式既降低了大集团开辟新市场的门槛和风险,也充分利用了当地资源,拓展了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是双赢之举,也有利于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3、运营模式:物流管理与设施“软”“硬”分离最原始的物流形态是企业自办物流,即生成和销售企业自己拥有运输工具、仓库堆场、装卸机械等物流设施设备,并且这些设施一般只为本企业服务。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出现了企业间的联合配送,之后又出现了第三方物流,物流开始走向社会化,物流服务供应商和服务对象逐渐分离。但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一般都拥有一定数量的物流硬件设施设备,因此,这个阶段物流产业还维持着硬件与软件管理一体化的状态。现代物流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第四方、第五方物流,即专门提供物流方案和进行物流人才培训的企业或机构。虽然这些划分方法在学术界还在争论,但是应该看到,那些不依托或者不完全依托物流硬件设施设备的物流服务提供者或参与者在产业内开始涌现,并且其市场份额在逐渐扩大。这种类型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本身不拥有物流设施设备,但他们会为所服务的企业制定完整的物流方案,然后利用社会物流资源实现方案。还有一些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在向这一方向发展,它们保持甚至减少自有物流设施设备的规模,与此同时整合社会物流资源服务于自身,也就是变“拥有”物流硬件为“控制”物流硬件。物流产业内“软”的管理、设计与“硬”的设施、设备相分离,使产业分工更加明晰,提高了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水平,并且能够加速市场发育和产业升级,这一物流产业新的发展趋势在未来会更加明显。4、产业驱动力:物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趋于一致传统物流业发展模式将物流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样就使 物流具有明显的外部成本和外部效益。在传统发展模式下,物流产业对资源占用、能源消耗只需付出极低的价格,对环境污染的补偿十分有限,甚至无需补偿,这就造成了物流产业的外部成本;而物流企业通过采用先进手段、设施设备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节约了资源并保护了环境,企业加大了内部的成本投入,但获益的是物流服务对象和全体社会成员,如果在无序竞争的状态下,物流企业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和回报,这就造成了外部效益。物流业的成本与效益独立与社会、环境系统之外,而企业具有逐利性,因此必然以牺牲社会利益为代价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现代物流理念已经意识到物流业是一个独立地位较弱的产业,它不能独立地创造价值,而是依附于其他产业创造附加值,物流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之间由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成为利益共同体,这样物流服务提供者就必须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利益。此外,现代物流始终追求系统的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而这个系统不仅限于各个功能组成的内部系统,而是涉及由物流连接的整个供应链系统及其所在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大系统。伴随“绿色物流”理念在全球的推广,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物流业发展模式将受到限制或付出高昂成本,同时,“服务更好”而不是“价格更低”的物流企业将在市场中获得更加有利的竞争地位和更加合理的回报,物流业的外部成本与外部效益都将逐渐内部化。现代物流理念的进化推动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产业回报与社会、环境效益将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上推动现代物流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5、21世纪供应链创新—精细物流与精细供应链精细物流来源与精细制造,精细制造作为产出品领域管理技术研究的成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精细物流所强调的同步操作环境,循环时间压缩,全过程的可视性,精确时点绩效,过程的一致性和无缺陷。精细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到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形成精细物流和精细供应链的概念。精细供应链是对精细物流的进一步发展。精细管理为减少浪费、降低成本、缩短操作周期、提供强化的客户价值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供了一种伟大的方法,在生产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精细供应链的基本计划方法是设定企业目标、部门目标、操作目标,明确现有绩效与目标值的差别认定,制定达到预期目标的时间框架和要求。21世纪的物流和供应链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二)现代物流的发展特征21世纪现代物流的发展特征归纳为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社会化、精益化及绿色物流等,下面分别加以说明。1、物流信息化在当代,发达国家已进入信息时代,我国也已跨入信息社会的门槛。物流的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实时化和标准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和无纸化等。因此,条形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那个、电子数据交换、快速反应、有效顾客反应、互联网技术及企业资源计划等,在21世纪的物流中将得到普遍的应用。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微机价格不断下降,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并成为信息化的最大受益者。物流信息化不仅使物流的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和服务改善,而且对现有的物流理念、物流方法、物流技术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例如,传统观念认为,由于需求的不确定性,定量的存货总是必要的,组织必须保有存货以应付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然而,如果关于顾客对某一产品实际使用量的信息直接与物流系统连接起来,源于不确定性的存货就可以大大减少,甚至取消。这就是“信息替代存货”的概念。总之,信息化是一切的基础,没有物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都不可能成功地应用于物流领域。我国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换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信息化改造,广州宝供物流集团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广州宝供原本是一个小型储运企业,能够在短短几年内上升为一家大型物流企业,除了经营者有领先的物流理念外,就在于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从而能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2、物流自动化 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物流自动化的效果还包括:扩大物流系统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差错、节省土地、缩短库存周转时间等。物流自动化的设施非常多,如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导向车、自动存取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这些设施在发达国家已经平普遍使用于物流配送中心,在我国,已经在一些现代化工业企业的物流部门得到应用,如海尔集团、红河烟厂、东风汽车公司等。由于受资金限制,我国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应用自动化物流技术的较少,但应用的前景广阔。随着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成长期,社会对高质量物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自动化物流技术将成为物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3、物流网络化物流网络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物流信息网络化;二是物流组织网络化。(1)物流信息网络化信息的价值在于共享,通过网络技术,各个物流结点、供应商、用户的信息可以实现实时传递,信息共享。所以,网络化提高了信息化的层次,即从一个部门的信息化提升到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再从一个企业提升到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化。借助于网络,一体化物流以及供应链管理才成为可能。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物流信息网络化提供了高效、开放的平台。借助网络与电子商务,物流中心可以实现实时地向上游供应商传递发货信息,向下游客户收集订货信息,而且这一切都是在双向互动中完成的,从而有效地减少源于单向沟通而产生的差错。(2)物流组织网络化物流系统时一个大跨度系统,是由地域分布极广的相互联系的结点组成的网络。网络的各个结点并不是核心企业的基层单位,而是通过合同与核心企业形成合作关系的企业。这种网络组织不仅可以避免内部资源不足的缺陷,还可以充分发挥各地企业的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减少核心企业的投资风险。从名义上看,这类网络组织的主要功能是制造,但实际上它是以物流和营销为核心能力的一种物流组织。物流组织网络化与信息网络化互为因果。组织网络化必须以信息网络化为基础和物质条件,而正是组织网络化才促使了信息网络化的产生和发展。4、物流智能化智能化是信息化、自动化发展的高级阶段。物流作业涉及了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运输的最短路线、最佳车辆调度、最优库存控制,以及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等都需要借助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在发达国家,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物流作业和物流管理。在我国,少数企业已开始应用机器人于物流过程,智能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5、物流柔性化柔性化源于生产领域,即通过采用计算机控制和管理、加工中心以及加工中心之间的自动导向车或传送带,使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取得了类似大批量生产的效果。柔性生产系统的产生使大规模定制生产成为可能,从而能够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生产的柔性化不然要求作为生产后勤系统的物流系统的柔性化,即要求物流系统能提供“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物流服务,传统物流系统当然也能满足这些要求,但成本会因此而成倍、甚至几十倍地上升。而柔性物流系统依靠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能够以用户可以接受的成本提供这些服务。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定制营销将逐渐成为主流营销模式,不仅在工业品领域得到应用,在消费品领域也将逐步推广,这就注定了只依靠大批量运输降低物流成本的传统物流模式将只存在于供应链上游产业,而在供应链的上游和下游的产业中,柔性化物流将成为主导性物流模式。在西方国家,铁路运输的重要性逐年下降而公路运输的重要性不断上升,正式这种趋势的体现。6、物流社会化 在21世纪,物流社会化的趋势将更为明显,就世界范围而言,现代产业结构变化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就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美国,服务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2/3,几乎3/4的非农业劳动力受雇于服务业,最近20年新增加的就业岗位90%以上在服务业。服务业的这种超越其他产业的增长,一部分是得益于服务领域的创新,但跟重要的原因是服务的社会化,即原来是由企业和家庭自行提供的服务改为由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企业提供。而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对服务领域的创新也起到了激励作用。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便更容易为工业、商业、建筑业等各产业所接受。7、物流精益化精益思想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独创的“丰田生产系统”,后经美国学者的提炼,其核心就是以越来越少的投入,即较少的人力、较少的设备、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场地,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同时也越来越接近用户,提供他们确实所需的东西。精益物流是精益思想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因此可以说,所谓精益物流,是指通过消除生产和供应过程中的非增值的浪费,以减少备货时间,提高用户满意度的物流。日本的汽车工业就是凭借其精益生产方式打进了美国市场,同样,精益物流能为中国企业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提供有力的武器。8、物流标准化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包括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并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还极其落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可供物流业共同遵循,但随着人们对物流标准化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加深,物流的标准化工作同样会迎来发展的春天。9、绿色物流绿色物流,是指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它包括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的绿色化。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包括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从物流管理过程来看,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体系,既要考虑正向物流环节的绿色化,又要考虑供应链上的逆向物流体系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链接:现代物流企业职场的构成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物流企业管理岗位的设置不断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调整,各企业具体岗位设置不尽相同。这里仅从两个方面对现代物流业的职场构成作一概述。一、从物流业务所涉及的环节来看现代物流业的人才需求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通用性物流人才;二是专业性物流人才。通用性物流人才与客户行业无关,而专业性物流人才则与客户所处的行业紧密相关,这类人才必须对所处的行业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如医药物流人才必须熟悉医药行业,汽车物流人才必须熟悉汽车行业。下面描述的主要是通用性物流人才,如图1-3所示。高级物流管理人员要求对物流企业的管理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高效管理和运作整个物流企业。这类人才是物流市场上的高端人才,通常是最为紧俏的。物流服务营销人员要求对客户所在行业有很好的了解,同时了解专业的物流知识,具有营销方面的知识和技巧。物流方案设计人员要求对客户所在行业具有深层次的了解,如行业的供应链状况、生产周期、生产特点等,从而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满足顾客要求的物流解决方案。供应链管理人员要求具有对物流项目进行管理的能力,了解客户所在行业的特点和需求,有很好的项目管理知识和技能。 物流企业管理岗位高级物流管理人员物流服务营销人员物流方案设计人员供应链管理人员物流信息技术人员物流操作管理人员物流操作人员物流成本核算人员图1-3通用性物流人才物流信息技术人员要求具有将客户的服务需求转化为系统功能的技术能力,能解决供应链管理中各种信息系统方面的突发性问题,既要懂得物流业务,又要懂得信息技术。如物流行业各种专用软件的开发。物流操作管理人员要求熟悉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报关报检、货代等物流知识,具有标准化流程下的控制和操作能力。同时,还需要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高级物流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借鉴世界最新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计算机、财务、外贸、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保住企业的物流工作始终充满活力并达到不断节约成本的目的。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是一切高级人才的必备技能。物流操作人员要求能按标准流程完成每个操作过程,有一定的操作经验和技能即可,不需要具备太高的专业知识。物流成本核算人员既要求懂得财务知识又懂得物流管理流程的管理人才,物流之所以被称作“第三利润源“,就是通过节约成本的方式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作为高级物流人才,担任的是企业中高层岗位,只有精通财务知识,才能在工作中正确地为企业进行:“物流诊断”,分析出物流成本并加以降低。二、从物流业务所涉及的功能模块来看现代物流业的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即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和配送管理,但每个模块又包括了各基础管理岗位,物流业中按职业道路划分的主要基础岗位如图1-4所示。 物流业务所涉及的功能模块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公路运输管理水路运输管理铁路运输管理航空运输管理管道运输管理入库管理在库管理出库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管理作业管理货运代理、车辆管理、调度配载货运代理、堆场管理、装卸管理货运代理、车辆管理、调度配载、装卸管理理理货运代理、送货管理、卸货管理入库准备、验收、装卸搬运、归档、建账盘点、养护、安全等备货、交接、装运、清理计划管理、供应商管理等订单管理、合同管理分拣、补货、流通加工、装配案例分析:香港成为世界市场物流枢纽的八大优势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是全球闻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服务中心之一。自香港回归祖国以来,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地位。香港之所以被誉为“东方之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赖于物流业的高速发展。而香港物流的平稳发展完全得益于以下八个方面。1.拥有世界级的基建设施和懂两文三语的IT专才香港拥有世界级的基建设施,又与制造业发达的珠江三角洲联系紧密,所以香港物流业的潜力无限。香港的IT专才,除了懂两文三语(两文:中文、英文。三语:普通话、英语、粤语)外,还熟悉内地的经营环境,并且有良好的法制意识。2.地理优势和税率低地理优势方面,香港在北上和南下上所花的时间较其他地区短,且大部分工厂北移,所空置出来的商厦增加,其租金成本与新加坡相若。其次,香港主管级的住宅租金与我国上海及新加坡相比也不会过于昂贵。另外,香港无须征收消费税,加上税率低,大部分设备成本比邻区低109/6~25%。3.通讯网运营成本相当低 无论是长途电话,还是专用电讯网络,香港的通讯网运营成本相当低。香港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拥有健全的金融体系及完善的司法制度,资金可以自由进出,有逾900个国际企业在该港设立总部。因此,香港有优势成为亚太地区的供应链管理枢纽。4.特区政府的良好规划是自由港发展的前提在当今竞争日益剧烈的经济环境中,政府有必要制定统一的物流政策,使物流朝高科技、系统完善及效率高的方向发展,以控制成本及提高竞争力。特区政府成立了促进物流发展的“物流发展局”,并根据物流发展局的意见,已经把发展“数码贸易运输网络”这个电子资讯平台的建设纳入研究课题。特区政府为提高香港作为亚洲运输及物流枢纽的地位,还在北大屿山选址发展现代化物流园,同时,加大香港的资讯和基础设施建设。5.拥有完善的海、陆、空运输设施和配套设备及全世界最繁忙的集装箱码头香港拥有全世界最繁忙的集装箱码头。在海运方面,约80家国际集装航运公司每星期提供400条航线,开往全球500多个目的地。在空运方面,66家国际航空公司每星期提供约3800班定期航机,由香港飞往全球130多个目的地。现在,香港国际机场采用了最先进的设备和双跑道设计,以应付日益繁重的运输量在港口方面,9号码头第一期将投入服务,工程完工后,该码头将拥有4个深水及2个驳船泊位,容量将不少于260万个标准箱,而且也开始了10号码头的可行性研究。陆路建设方面,港府正加紧建设公路,连接机场及各港口到港内各区。此外,特区政府还积极兴建后海湾通往深圳及蛇口的跨海大桥、连接青衣岛至长沙湾工业区的9号干线等。6.完善的软件体系香港在软件配套方面,拥有相对完善、为外国商家信任的法律体制,提供优质的国际性金融和保险服务。而港务、运输等行业也提供富有专业品质的24小时制的各式客户服务。香港的各类配套设施、物流服务、货柜码头的服务效率及素质,均属国际水准。在软环境方面,与物流有关的资讯公司、网站,甚至软件物流供应链管理设计公司,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7.对物流人才的重视为适应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物流人才素质,香港物流专业协会正积极引进国际认可的物流从业人员专业资格评审机制,还为进修物流课程的在职人士提供资助,以便提升香港物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适应物流业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8.区位优势是香港成为内地最大贸易伙伴的必然条件包括港澳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强大制造中心,并正在向服务业、高增值行业转型,香港务求成为区内的物流枢纽,为内地以及整个东南亚地区提供服务。香港是内地最大的贸易伙伴,内地也是香港转口货物的最大市场兼主要来源地,香港约有909/5的转口货物是来自内地或以内地为目的地。目前,香港部分物流企业已经在内地以合资的形式成立公司,还有超过10万家香港公司在内地采购。凭着香港拥有的一流运输设施和交通网络、全球首屈一指的航空货运中心地位,加上珠江三角洲的强大生产能力,两地结伴合作可以发展成为连接内地与世界市场的物流枢纽。思考:1.香港为什么能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于世界的物流中心2.香港物流业发展中有那些值得内地借鉴? 课后思考:1、什么是物流?物流的作用有哪些?2、分析物流产生的背景?3、简述物流的分类?4、为什么说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5、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是什么?6、物流系统的特征是什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