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异质性视角下中国本土出口企业的创新问题研究

单一异质性视角下中国本土出口企业的创新问题研究

ID:10628317

大小:2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07

单一异质性视角下中国本土出口企业的创新问题研究_第1页
单一异质性视角下中国本土出口企业的创新问题研究_第2页
单一异质性视角下中国本土出口企业的创新问题研究_第3页
单一异质性视角下中国本土出口企业的创新问题研究_第4页
单一异质性视角下中国本土出口企业的创新问题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单一异质性视角下中国本土出口企业的创新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单一异质性视角下中国本土出口企业的创新问题研究关键字:单一,异质性,异质,视角,中国,本土,出口,企业,创新,问题,研究单一异质性视角下中国本土出口企业的创新问题研究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  摘要:文章以新新贸易理论模型为依托,从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出口企业的现实角度出发,对单一生产率异质性下制造业行业中国出口企业出口行为与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从而试图分析在中国出口企业大多存在单一“生产率异质性”的前提下多重异质性对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的影响。  关键词:单一异质性;出口;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全球即将步入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和创新集聚爆发的

2、关键时期。同时,传统技术和产业在金融危机中的衰落为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腾出有力的市场空间。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以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革命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具体而言,饱含巨大的发展潜力的信息技术产业将继续引领技术创新的方向;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突飞猛进,云计算、物联网、感知中心、智能电网、智慧地球等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方兴未艾;生物技术、材料技术在长时间积累之后,有可能出现新的突破;而新能源、节能减排等绿色、低碳技术和行业将成为跨境投资新热点。在世界经济持续波动的背景下,以科技进步为发展导向型企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

3、开放30年以来,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状态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外贸易领域从货物到服务不断拓展,规模从小到大不断扩大,质量从低到高不断提升。2016年,在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情况下,我国货物出口总值达到24.33万亿元人民币,呈现了“稳中向好”的走势。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外贸发展仍然面临着世界经济低迷疲软,我国外贸结构转型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诸多复杂因素,为了更加积极的应对上述因素,中国本土出口企业需要不断坚持自主创新,从而培育核心竞争新优势。  本文试图以新新贸易理论模型为依托,从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出口企业的现实角度出发,对单一生产率异质性下制造业

4、行业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进行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相关企业出口与创新的关系。  二、单一异质性与中国的“出口―生产率悖论”  1.生产率单一异质性假说。Melitz(2003)提出的异质性企业动态产业模型是新新国际贸易理论最经典的理论分析框架,生产率异质性、“出口中学习”以及“学习中出口”等相关问题也是以该一模型为基础衍生发展而来。Melitz(2003)的异质性企业动态产业模型提出了如下假设:首先,假设企业是否决定出口是建立在对生产率状况的了解之上(假设Ⅰ);其次,假设出口存在一个固定成本,且该固定成本大于0(假设Ⅱ);第三,假设市场竞争条件为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条

5、件,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不便替代弹性(CES)效用函数(假设Ⅲ)。  根据企业生产边际成本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既在国内市场销售又在国际市场销售的出口企业(X-Types),只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内销企业(D-Types)以及退出市场的企业(N-Types)。若企业的生产边际成本高于(国内销售企业的最大边际成本),其初始投入的固定成本将被消耗,于是该企业将停止生产,成为N-Types企业;若企业边际成本处于高于(出口企业的最大边际成本)而低于(国内销售企业的最大边际成本)的中间水平,该类企业仅适合在国内销售产品,即D-Types企业;若企业的边际成本足够低,该企业具备参与国际和国内两个新产品市场的竞

6、争,即X-Types企业。很多学者在以上推论的基础上推导出“只有具备较高生产率水平的企业才回选择出口”这一结论,如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Helpman(2006),Bernard和Jensen(1995);Bernard,Jensen,Eaton和Kortum(2003);Antràs和Helpman(2004),Yeaple(2005)等。  2.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异质性检验: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对比。在以中国本土企业为研究对象时,"出口企业异质性即为生产率差异"这一推论面临着现实的质疑。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出口企业为例,那时的大部分出口企业为来料加工

7、企业,且大多具有外资背景,对这些企业而言,由于存在着较高的出口退税比率,相对于本土“大陆市场”,其在目标国际市场的固定收益大于零,这与Melitz(2003)所假设的存在一个大于零的固定成本相悖。此外,还有一些企业被称为“生而国际化”企业(GlobalBorn),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并不是从本土市场入手进而进入出口市场的,也并非在充分了解其自身生产率情况后而做出的出口选择。此时,如果再将出口企业的异质性单纯限定为生产率的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