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18734
大小:6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7
《农村学校与农村社区的互动发展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农村学校与农村社区的互动发展研究 一、引言。 现代化和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在推进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不能忽略的是,我国农村社会事业在此大趋势和大背景下的延续和发展。早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既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中心和主要任务①。毫无疑问,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作为强
2、有力的人才支撑,而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始终离不开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尽可以遥远地追溯一下教育的历史,我们知道,教育是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自然特征出现的。在社会发展的一切阶段上,教育对社会的命运都曾有过贡献。教育本身从未停止过发展。②正是在此意义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地将其作为社会的必需单独提出讨论和认识。故它又是一个需要长期跟踪和探索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构成了现阶段我国城乡社会发展力量之两极,在这两极力量彼此交织的影响下所形成的社会全貌也成为当代农村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在这一宏观背景下,近来,习近平总书记
3、和李克强总理在几次会议中都强调要通过教育扶贫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为重新思考和规划农村教育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想指导,为理论和实践工多角度、多方位思索、探讨农村学校、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二、农村学校与农村社区关系现状。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作为农村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农村学校对整个农村社会系统具有关键的社会学意义。学校在培养对社会发展有贡献并在生活中起着积极主动作用的人方面以及在训练人们适当地准备从事工作等方面,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如果我们废弃了学校就等于我们不让成千上万的人受到这种
4、可使他们系统地掌握知识的教育。③在我国农村地区,除了对农村学生开展基础教育之外,农村学校还是农民获取信息、掌握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及开展相关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李书磊曾经指出,从组织与职能来看,小学就是深入村落的国家机构小学还是村落中唯一的国家机构,它在乡村背景与乡村气氛中就更显出一种不可替代的身份,它与乡村的互动就具有了深长的意味④。此外,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观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这两大基本观念的普遍被接受提醒人们: 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校外的教育和学习。因此,农村学校负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大职责
5、。 然而,与上述分析不相适应的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农村社区和农村教育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困难。甚至,农村学校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促进社区发展的功能,反而因种种原因演变为教育的孤岛.主要体现为: 1.农村社区空心化. 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一些原有的农村学校被迫撤并,随之,这些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的局面。有研究发现,2000~2010年间,中国农村平均每天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和3所初中,也就是说,每隔1小时就有4所农村学校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且这种现象仍然在蔓延⑤。农村学校撤离的后果是十分
6、严重的,不仅意味着新文化的撤离,也意味着社会对村落文化的一次放弃。农村学校的人为撤离,破坏了新文化内嵌式的村落文化生成结构,打破了城乡间的文化均衡,危及农村文化自然生态的延续⑥。村里没了学校,就像家里没有了孩子⑦。村落可能成为一个文化空场、文化贫困、文化凋零、文化空核的社会空间⑧。其实,已经有论者指出,乡村其实越来越多地成了一个地域的概念,成了一个没有实质内涵、或者说缺少文化内涵的空洞符号,作为文化---生命内涵的乡村已经死亡,乡村社会成为文化的看客,不再具有自我文化生长与更新的能力与机制。 2.农村学校运行封闭化. 从
7、农村教育发展的理想层面来讲,根植于农村社区的寄宿制学校在许多方面更应该形成与农村社区的良性互动关系。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与大量乡村学校消亡并存的一种现象是,一方面,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者,或由于缺乏真正的对农村社区发展的理解和认同而盲目追求精英化、城市化的办学倾向,或以学校和学生的安全等现实问题为借口,使农村学校封闭运行;另一方面,自2001年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以县为主,该体制的实行对于解决农村学校办学财力短缺,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由于一些基层干部对于这一制度设计的宗旨不甚明了,或
8、基于某些私利因素,认为农村学校办学是单一的政府责任,导致农村社区主动与农村学校隔离。农村学校尽管依然镶嵌在它曾经赖以存在的社区,但已与农村社区形同陌路.费孝通曾在《再论文字下乡》一文中指出,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⑩今天来看,不能不说中国社会乡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