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用阴阳学说观点指导临床

ID:10600963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7

浅议用阴阳学说观点指导临床_第1页
浅议用阴阳学说观点指导临床_第2页
浅议用阴阳学说观点指导临床_第3页
浅议用阴阳学说观点指导临床_第4页
浅议用阴阳学说观点指导临床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用阴阳学说观点指导临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用阴阳学说观点指导临床【摘要】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用阳学说对立统一的观点,举例说明人体阴阳失调,偏盛偏衰,互相转化等各种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从而指导临床用辨证论治和选方用药。【关键词】阴阳学说;临床【中图分类号】R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067-027阴阳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唯物论和辨证法的观点,全面系统地阐述,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并用这种理论观点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阴阳学说最基本的理论,是既对立又统一,阴阳处于对立统一之中,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

2、生理活动,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阴阳两方面出现偏盛偏衰的现象,失去了相对平衡,这就是病变。因此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虽有干变万化,不外乎阴阳失调,其机理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阴阳学说用阴阳失调的观点,认识疾病发发展过程,具体所指有以下两个方而,既有阴盛和阳盛,也有阴衰和阳衰。如疾病进一步发展,阴胜导致阳衰,阳盛导致阴衰,阴衰导致阳盛,阳衰导致阴盛。由于阴阳互根,其病理变化,可以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互相转化。所以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均可出现阴损及阳,乃致阴阳两虚。在疾病复杂变化中,既可基于阴阳格拒出现“阴盛格阳”和

3、“阳盛格阴”,也可由于阴阳至极而互相转化。在疾病的严重阶段,还可出现阴竭阳脱,而为亡阴亡阳。1阳胜与阴胜阳胜,即阳气偏胜,阳邪致病,可使阳气偏胜。阴胜,即阴气偏胜,阴邪致病,可使阴气偏盛。阳气偏胜则为阳热太过而出现实热证。阴气偏盛则为阴寒太甚而出现实寒证。实热证者,如阳明病,不论其经证还是腑证,都是阳胜的结果。若邪热燔炽在经,出现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症者,治以辛寒清热,用白虎汤。若邪热结聚在腑,出现潮热、谵语、腹满痛,大便秘结或不大便者,治以苦寒攻下,依其轻重缓急,选用三承气汤。又如外感温病邪热壅肺,出现发热,出汗,

4、喘咳,口渴,脉数等症状者,治以宣泄肺热,用麻杏石甘汤。凡诸实热证,证见壮热,烦渴神昏、谵语、腹胀拒按、喘喝气粗、便秘溲赤:苔黄脉数者,省属阳胜病变。治以清泄阳热。7实寒证者,如寒实结胸证,自胸肋至心下硬满,疼痛而拒按,便秘、呼吸不利、不发热、口不渴、舌苔白淆、脉沉迟者,治以温寒破结,用三物白散。又如寒积腹痛,其痛喜温,畏寒口不渴,苔自脉弦紧者,治以散寒理气,用良附丸之类。如果阴寒凝聚在里,出现腹冷痛,大便或秘或泄,畏寒肢冷,苔白脉沉迟者,治以温通法,用温脾汤之类。凡诸实寒证,证见恶寒肢冷,口淡不渴,腹胀冷痛,或大便秘结,小

5、便清长,苔白厚腻,脉有力者,皆属阴胜病,治宜温散阴寒。实践证明,阴胜和阳胜,临床上具体所指就是实热证,实寒证,其施治的法则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2阴虚和阳虚阴盘与阳虚,就是阴阳亏损,正气虚衰,正听谓“精气守则虚”。分别言之,阴虚,泛指人体精血津液的亏损,阳虚,泛指人体阳气功能活动虚衰。阴虚证,多表现形瘦体弱,头晕,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或细数,以及潮热盗汗等症。治之之法,不外乎填精,补血,生津润燥等,如补血用四物汤;补液用增液汤;心阴虚者,用天王补心丹;肺阴虚者,用百合固金汤;肝阴虚者,用一贯煎;肾阴

6、虚者,用六味地黄丸;脾胃阴虚者,用益胃汤:阳虚证,多表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嗜睡蜷卧。自汗畏冷,脉微无力以及舌淡面白,肢冷便溏等症。治之之法,不外乎益气,固表、温中,补火等。如中气不足或中气下陷,出现各种变证,用补中益气汤;卫外阳虚,易感外邪,用玉屏风散;伤寒中风,表虚白汗,用桂枝汤;又如心阳虚者,治以保元汤;脾阳虚者,治以理中汤;肾阳虚者,治以金匮肾气丸。3阴胜导致阳衰与阳胜导致阴衰7由于病邪有阴阳之分,邪气伤人,在人体则有伤阴伤阳之别。如果阴寒太盛,必然耗伤阳气,成为阴盛导致阳衰。如果阳热太过,必然耗伤阴精,生现阳胜导

7、致阴衰。比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三阴病变为阴盛伤阳,其治疗立足于扶阳而抑阴。若证觅脉微细,但欲寐,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背恶寒者,或见腹满而吐,自利不渴者,均属阴胜导致阳衰,用四逆汤,冀子理中汤之类。论实热病变则着眼于阳盛伤阴,其治疗立足于清热存津,根据热邪燔炽,结聚和损伤阴津的不同证候,或用大承气汤急下以存阴,或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以生津。在外感热病中,由于阳胜而导致阴衰的病变,临床最是多见,于温热病,多以津液的存亡作为取决预后的关键,谓“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在温病的辨证施治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滋阴这个根本治则,运

8、用清气、清营、熄风、滋阴等一系列不同的方法,达到清热保阴的目的,如滋阴解表用加减葳蕤汤;滋阴清热用加减玉女煎;滋阴通下用增液承气汤;滋阴增液用加减复脉汤等。都是阳胜导致阴衰的证治实例。4阴虚导致阳胜与阳虚导致阴胜7凡阴阳偏衰者,不仅阴阳本身出现阴虚,阳虚两种病变,而且阴虚必液少,阳虚必火衰。阴虚不能治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浅议用阴阳学说观点指导临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用阴阳学说观点指导临床【摘要】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用阳学说对立统一的观点,举例说明人体阴阳失调,偏盛偏衰,互相转化等各种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从而指导临床用辨证论治和选方用药。【关键词】阴阳学说;临床【中图分类号】R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067-027阴阳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唯物论和辨证法的观点,全面系统地阐述,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并用这种理论观点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阴阳学说最基本的理论,是既对立又统一,阴阳处于对立统一之中,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

2、生理活动,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阴阳两方面出现偏盛偏衰的现象,失去了相对平衡,这就是病变。因此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虽有干变万化,不外乎阴阳失调,其机理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阴阳学说用阴阳失调的观点,认识疾病发发展过程,具体所指有以下两个方而,既有阴盛和阳盛,也有阴衰和阳衰。如疾病进一步发展,阴胜导致阳衰,阳盛导致阴衰,阴衰导致阳盛,阳衰导致阴盛。由于阴阳互根,其病理变化,可以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互相转化。所以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均可出现阴损及阳,乃致阴阳两虚。在疾病复杂变化中,既可基于阴阳格拒出现“阴盛格阳”和

3、“阳盛格阴”,也可由于阴阳至极而互相转化。在疾病的严重阶段,还可出现阴竭阳脱,而为亡阴亡阳。1阳胜与阴胜阳胜,即阳气偏胜,阳邪致病,可使阳气偏胜。阴胜,即阴气偏胜,阴邪致病,可使阴气偏盛。阳气偏胜则为阳热太过而出现实热证。阴气偏盛则为阴寒太甚而出现实寒证。实热证者,如阳明病,不论其经证还是腑证,都是阳胜的结果。若邪热燔炽在经,出现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症者,治以辛寒清热,用白虎汤。若邪热结聚在腑,出现潮热、谵语、腹满痛,大便秘结或不大便者,治以苦寒攻下,依其轻重缓急,选用三承气汤。又如外感温病邪热壅肺,出现发热,出汗,

4、喘咳,口渴,脉数等症状者,治以宣泄肺热,用麻杏石甘汤。凡诸实热证,证见壮热,烦渴神昏、谵语、腹胀拒按、喘喝气粗、便秘溲赤:苔黄脉数者,省属阳胜病变。治以清泄阳热。7实寒证者,如寒实结胸证,自胸肋至心下硬满,疼痛而拒按,便秘、呼吸不利、不发热、口不渴、舌苔白淆、脉沉迟者,治以温寒破结,用三物白散。又如寒积腹痛,其痛喜温,畏寒口不渴,苔自脉弦紧者,治以散寒理气,用良附丸之类。如果阴寒凝聚在里,出现腹冷痛,大便或秘或泄,畏寒肢冷,苔白脉沉迟者,治以温通法,用温脾汤之类。凡诸实寒证,证见恶寒肢冷,口淡不渴,腹胀冷痛,或大便秘结,小

5、便清长,苔白厚腻,脉有力者,皆属阴胜病,治宜温散阴寒。实践证明,阴胜和阳胜,临床上具体所指就是实热证,实寒证,其施治的法则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2阴虚和阳虚阴盘与阳虚,就是阴阳亏损,正气虚衰,正听谓“精气守则虚”。分别言之,阴虚,泛指人体精血津液的亏损,阳虚,泛指人体阳气功能活动虚衰。阴虚证,多表现形瘦体弱,头晕,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或细数,以及潮热盗汗等症。治之之法,不外乎填精,补血,生津润燥等,如补血用四物汤;补液用增液汤;心阴虚者,用天王补心丹;肺阴虚者,用百合固金汤;肝阴虚者,用一贯煎;肾阴

6、虚者,用六味地黄丸;脾胃阴虚者,用益胃汤:阳虚证,多表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嗜睡蜷卧。自汗畏冷,脉微无力以及舌淡面白,肢冷便溏等症。治之之法,不外乎益气,固表、温中,补火等。如中气不足或中气下陷,出现各种变证,用补中益气汤;卫外阳虚,易感外邪,用玉屏风散;伤寒中风,表虚白汗,用桂枝汤;又如心阳虚者,治以保元汤;脾阳虚者,治以理中汤;肾阳虚者,治以金匮肾气丸。3阴胜导致阳衰与阳胜导致阴衰7由于病邪有阴阳之分,邪气伤人,在人体则有伤阴伤阳之别。如果阴寒太盛,必然耗伤阳气,成为阴盛导致阳衰。如果阳热太过,必然耗伤阴精,生现阳胜导

7、致阴衰。比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三阴病变为阴盛伤阳,其治疗立足于扶阳而抑阴。若证觅脉微细,但欲寐,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背恶寒者,或见腹满而吐,自利不渴者,均属阴胜导致阳衰,用四逆汤,冀子理中汤之类。论实热病变则着眼于阳盛伤阴,其治疗立足于清热存津,根据热邪燔炽,结聚和损伤阴津的不同证候,或用大承气汤急下以存阴,或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以生津。在外感热病中,由于阳胜而导致阴衰的病变,临床最是多见,于温热病,多以津液的存亡作为取决预后的关键,谓“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在温病的辨证施治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滋阴这个根本治则,运

8、用清气、清营、熄风、滋阴等一系列不同的方法,达到清热保阴的目的,如滋阴解表用加减葳蕤汤;滋阴清热用加减玉女煎;滋阴通下用增液承气汤;滋阴增液用加减复脉汤等。都是阳胜导致阴衰的证治实例。4阴虚导致阳胜与阳虚导致阴胜7凡阴阳偏衰者,不仅阴阳本身出现阴虚,阳虚两种病变,而且阴虚必液少,阳虚必火衰。阴虚不能治其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