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591826
大小:6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7
《试论陆九渊之推赏黄庭坚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陆九渊之推赏黄庭坚【内容提要】本文从黄庭坚养心寡过、注重根本的思想及对诗歌抒情尺度的把握,集前人之长、又自成一家的写作风格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心学家陆九渊推赏黄庭坚的缘由。笔者认为,对陆九渊和黄庭坚的研究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哲学或文学的领域,陆黄二人思想观点的交合恰恰体现出大师们的文化多面性。长期以来,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是各类诗歌评论的重要话题,人们已从文学的角度介入,对它进行了多个侧面的研究。不过,我们还发现,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不仅仅受到诗人们的关注,而且还受到南宋心学大家陆九渊的高度评价,在《与程帅》中,陆九渊明确地说:“豫章而益大肆其力。包含欲无外,搜
2、抉欲无秘,体制通古今,思致极幽眇,贯穿驰骋,工力精到。一时如陈徐韩吕三洪二谢之流,翕然宗之。由是江西遂以诗社名天下,虽未极古之源委,而其植立不凡,斯亦宇宙之奇诡也。”众所周知,江西派诗人的为人、作诗各有优劣,实难一概而论,但陆九渊既然以黄庭坚为领袖,把其他人作为羽翼,则其判断的总体依据就是以黄庭坚为基准的。陆九渊的评论是从心学家的角度介入的,其立论的着眼点当然不同于一般文论家。那么,陆九渊推赏黄庭坚的原因何在呢?通过对陆九渊与黄庭坚有关论点的审视,笔者认为大致可归为以下三点。一黄庭坚养心寡过、注重根本的思想符合陆九渊仁人君子的标准注重本心、发明本心、涵养本心是陆
3、九渊为学的基本观点和要求,他指出“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①。对于本心的来源与内涵,陆氏则直承孟子之学,认为本心乃天之所与,“非由外铄我也”②。人先天所具有的仁、义、礼、智四端“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③。但是,人虽具有先天的善性,现实中却有声色富贵的诱惑,一旦陷溺其中,良心善性就将受到伤损蒙蔽。“有所蒙蔽,有所移夺,有所陷溺,则此心为之不灵,此理为之不明,是谓不得其正,其见乃邪见,其说乃邪说。”④正因为人心有陷溺蒙蔽的危险,所以人们必须时时省察己心,剥落物欲、利欲,保养得此心常明,方能称得上君子。反之,自任己私,致力于外索,皆不得为学之源
4、。所以陆九渊反复强调:“此心苟存,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也;处贫贱、富贵、死生、祸福亦一也。故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⑤保养本心并付诸于践履,是陆九渊对做人作文的基本要求,对于诗歌作者来说,就应当“一意于道”⑥,将义理融化到自身的行为中去,使忠君爱国成为作者立身行事和诗歌创作的基本准则。对于义理与践履分裂,徒然“借义理以自胜”⑦,仅仅把义理作为一种装饰品来炫耀自身的做法,陆九渊是坚决反对的。义理必须实实在在地化为作者的品德,才具有意义和价值,正是由此出发,他提出了“有德者必有言,诚有其实,必有其文。实者、本也;文者、末也”⑧的观点。本与末、德与文的主
5、次先后既定,作者自当把修德求源摆在首要的位置上。与之相反的舍本逐末终将本末俱丧:“今人之习,所重在末,岂惟丧本,终将并其末而失之矣。”⑨与陆九渊一样,黄庭坚也主张作者必先存心修德,“方其学于师也,不敢听以耳而听之以心。于其反诸身也,不敢求诸外而求之内”⑩。作者写作文章不应当单单为文而作,所谓“非为文章可传后世,辩论可屈众人而发也”11。就黄庭坚本人来看,也是“乐与诸君讲学以求养心寡过之术”12,“讲明养心治性之理与诸君共学之,惟勉思古人所以任己者”13。毫无疑问,通过养心寡过的工夫,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道德的自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应当自觉地不断排除世俗的杂念
6、与狭隘的思想情感,培养起高尚的人格精神和坚定的志向,这便是陆九渊所说的“剥落”工夫:“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14当人们的思想精神升华到高尚的境界时,他的一切言行都将不自觉地与圣人之道相合。这一观点在黄庭坚的《与徐师川书》中表述得十分清晰:“甥人物之英也,然须治经,自探其本,行止语默,一一规摹古人。至于口无择言,身无择行,乃可师心自行耳。君子之言行,不但为贤于流俗而已,比其大成,使古之特立独行者皆立于下风也。”治经是为了探其本,规摹古人是为了师心自行。当然,道德修养并不是一句空泛的话,它在现实生
7、活中一定要有其立足点,这就是守正不移的操守和志向。黄庭坚曾作《跋砥柱铭后》形容这种人格精神曰:“砥柱之屹中流,阅颓波之东注,有似乎君子士大夫立于世道之风波,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不以千乘之利夺其大节,则可以不为此石羞矣。”君子仁人自当以操守为上,那么诗人作者呢?他们能否逾越对君子仁人的要求,仅仅作一个善于表现愁怀的人呢?山谷对此作出了否定性的回答。据《潜溪诗眼》载:“山谷常言:‘少时曾诵薛能诗云: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孙莘老问云:此何人诗。对曰:老杜。莘老云:杜诗不如此。'后山谷语传师云:‘庭坚因莘老之言,遂晓老杜诗高雅大体。'传师云:‘若薛能诗
8、,正俗所谓欺世耳。'”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