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诊断特征及病理对照探究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诊断特征及病理对照探究

ID:10581268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诊断特征及病理对照探究_第1页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诊断特征及病理对照探究_第2页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诊断特征及病理对照探究_第3页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诊断特征及病理对照探究_第4页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诊断特征及病理对照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诊断特征及病理对照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诊断特征及病理对照探究【摘要】: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声像图特征,提高超声对IDC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6例经病理证实的IDC二维图像特征,并与病理特征相对照。结果:36例中边缘毛刺征21例,周边高回声晕环19例,后方回声衰减22例,微小钙化23例,周边导管扩张7例。结论:IDC在声像图上有其特征性表现,局灶性纤维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IDC超声征象,超声可成为诊断IDC的有效影像学方法之一。【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病理【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004-1近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

2、率明显升高,浸润性导管癌又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组织学类型,约占70%左右,唯有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才能降低其病死率。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5大庆油田总医院2009.1月-2009.7月间住院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IDC患者36例,均为女性,术前三天内行超声检查,年龄34-77岁,平均年龄55岁。根据WHO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标准:I级8例,Ⅱ级17例,Ⅲ级11例。术前未行化疗和抗肿瘤治疗。1.2超声检查(1)仪器:GELOGIQP5彩色多普勒显像仪,线阵探头,频率8-13MHz。选择仪器出厂预设乳腺超声检查条件,根据病灶的具体情况调整机器使图像最佳。(2)检查方法:患者平卧,双臂上举,充分暴露双

3、侧乳腺,取仰卧位或左、右侧卧位。超声扫查双侧乳腺内侧止于胸骨旁线,外侧达腋中线。发现病变后多切面观察,对肿块周边的导管进行沿导管切面和垂直导管切面观察。(3)观察指标:边缘毛刺征、周边高回声晕环、后方回声衰减、微小钙化、周边导管扩张。2结果表13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二维超声特征特征例数(n)百分比(%)边缘毛刺征2158.3周边高回声晕环1952.8后方回声衰减2261,1微小钙化2363.9周边导管扩张719.43讨论5IDC代表着最大的一组浸润性乳腺癌(占我院乳腺癌手术患者的95%以上),由导管内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向周围间质浸润所形成。肿瘤的大小、形状、硬度、边界等变化很大,主要

4、取决于癌细胞实质与纤维性间质成分的多少和比例[1]。这样的病理基础决定了IDC超声表现的多样性。关于毛刺征、周边高回声晕、微钙化、周边导管扩张的声像图与病理对照的探讨,本组实验与以往研究得出的结论相似。毛刺征是目前公认的恶性肿瘤的典型征象,但它与癌肿恶性程度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议,也许可限制癌细胞的扩散,是否为一种早期保护性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高回声晕的形成主要与肿瘤细胞向周围组织直接浸润有关,故周边有高回声晕的肿块周围免疫反应较弱,淋巴细胞浸润较少,可能提示患者预后较差。周边导管扩张往往是导管原位癌的直接征象。说明这种导管内生长的方式是浸润癌在乳腺内扩散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测量此类病变

5、时应包括扩张导管部分在内,否则将低估病变范围。乳腺癌内间质的量、构成成分以及分布情况是超声后方衰减征象的病理基础。当间质成分多,或有大量致密玻璃样变的纤维成分存在,癌细胞被间质成分分割呈灶状时,声波反射界面增多易出现肿块后方回声衰减。因而超声表现为模糊、不均匀的栅栏状后方回声衰减。5在本组研究,除了后方回声衰减,仍有27.8%(10/36)的肿块出现后方回声增强,这其中又有6例拥有一个共同特殊征象5,即超声显示低回声病灶内局限性的回声增强区,在病理切片中呈现瘢痕样改变。这种改变[2]由含量不同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纤维束带,纤维束带总是被浸润性导管癌中富含细胞的区域包绕,放射状伸入

6、至肿瘤周边,在肿块内含量不定,可以位于病灶中心,或偏心区域,或弥漫性分布于病灶内。这种病理征象最初是由Hasebe等人在1996年提出,称之为局灶性纤维化。具有这一特征的患者生存期显著缩短,易向头部及肺部转移,因此被认为是肿瘤具有浸润性的一个指标。具有这一特征的病灶的临床病理分型和分级有较高的侵袭性和增殖活动性,同时伴有c-erbB-2蛋白高表达、p53核聚集、高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非整倍体核高肿瘤血管形成。局灶性纤维化已经被证实是一项有用的预测肿瘤复发、早期肿瘤死亡和最初转移器官的有用参数。Colpaert等人认为原发性乳腺癌伴有局灶性纤维化可以成为判断淋巴结阴性乳腺癌远处转移的一个

7、独立的预后因素,并且提出局灶性纤维化是瘤内缺氧的一个标志,而瘤内缺氧能促进血管形成,因此局灶性纤维化也是血管形成增多的一个标志,促进了肿瘤的转移。Shara等人的研究中18/24(75%)个IDC的超声检查探查到了内部回声增强,而对于6/24(25%)没能超声显示的病例,他们提出了可能的解释:局灶性纤维化内水肿或坏死;进展中的纤维化或小灶性纤维化内有残余的肿瘤细胞;和浸润性导管癌实质的量的关系。本研究少于Shara的研究结果,除了上面提到的可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