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8231;知言养气章》的关系初探

《孟子#8231;知言养气章》的关系初探

ID:10579127

大小:5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7

《孟子#8231;知言养气章》的关系初探_第1页
《孟子#8231;知言养气章》的关系初探_第2页
《孟子#8231;知言养气章》的关系初探_第3页
《孟子#8231;知言养气章》的关系初探_第4页
《孟子#8231;知言养气章》的关系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孟子#8231;知言养气章》的关系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孟子#8231;知言养气章》的关系初探本文导航1、首页2、孟子言「志」的意思3、孟子在本章不用「心」广大朋友们,关于《孟子‧知言养气章》的关系初探是由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孟子‧知言养气章》(节录)〔公孙丑〕曰:「敢问夫子〔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

2、,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则动气,气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引言《孟子‧知言养气章》主要论述孟子的道德修养工夫,其中所用的「志」、「心」、「气」等概念是有一定的特殊关系,粗略言之,孟子乃先以「心」中的「志」去控制「气」,以此更能培养出「浩然之气」。以下我们会先厘清〈知言养气章〉中孟子所言「心」、「志」、「气」及「浩然之气」的意思,再以此去论述「志─心─气」三者的关系,最后,我们会指出孟子以「拔苗助长」说明了甚么道理。孟子言「心」的意思所谓「心」,据〈知言养气章〉,是指「不动心」,意谓「不受

3、任何外在原因之刺激而动摇其心」。究竟言这种「不动心」之「心」又是怎样的心呢?据孟子对告子的「不动心」的批评:「不得心,勿求于气;可」,以「心」与「气」对举的格局言,「心」固然独立于「气」,然而「心」不是自然生理的气又是甚么层次的心呢?在此我们可以据〈知言养气章〉说「夫志,气之帅」、「志至焉,气次焉」、「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孟子心目中的「志」之所以能率领「气」,乃在于「志」是道德价值判断的「心」的展现,而我们从《孟子》书中的其它篇章中,孟子一般言「心」皆是「道德心」,如:〈告子篇〉。由此可见,「心」乃是

4、决定生命的道德方向,赋予生命及一一事象以价值的主宰。而这样的「心」正是孟子「四端之心」,当中此「心」能决定命的道德方向乃在于其「价值自觉」,可是,此「道德自觉」仅是作为善行的倪端或种子,亦需要作「扩而充之」的工夫。【注一】此亦是孟子「养气」的理由。本文导航1、首页2、「心」与「良知」释义3、从知、意、情三方面看心(良知)的成素4、意的成素5、情的成素6、情的成素7、情的成素8、人心与道心--凡、圣境界9、阳明对凡圣境界的主要看法10、「理」与「天理」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小编专门编辑了国

5、学经典解读::论王阳明心即理说的主要观念,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王阳明是宋明儒学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一般学者以他为此阶段儒学两大派系之一心学的代表。他的学说,以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最脍炙人口。当中,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来看,心即理说最具讨论的价值。本文便是对王阳明心即理说的伦理学(依儒家内部用语,则是心性论)涵义加以析论的准备--对此说的主要观念的重构和分析。至于对于此说本身,我会在另一篇论著加以讨论。在本文,笔者会分析心即理说的一些中心观念,即「心、良知、理、天理」等。在正式进行分析和讨论之前,我想先提出我对研究中国哲学的语言的看法。无可

6、否认,如果我们将中国哲学的语言和西方哲学的语言作一对比,前者有着不可掩饰的缺点:不够清晰和准确,令人难以把握和理解。这可以分开两方面来说。首先,是使用概念方面。中国哲学家很少会为其哲学概念下正面的定义,他们往往只通过具体的应用才烘托出其意义;而即使下定义,也往往词义含糊,令人难以把握。其次,是结构和论证方面。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往往是语录式的、格言式的,结构十分松散,一个观念的意义或者一种主张,往往分散到许多不同的段落中去,需要我们很费气力才能够整理出其意义和理路。而且,他们往往只提出自己的看法,很少提出证明;即使提出证明,也往往不够严格,欠缺逻辑

7、性,从而令人觉得有独断的感觉。对于中国哲学语言以上的缺失,有人或者会作出辩护:中国哲学主要讲的是人生的价值而非自然的知识,而前者往往不可言诠、只可意会,因此,他们不着重定义和论证,亦不关心著述的结构的完整性。以上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理由,然而,我却以为不可作为反对中国哲学语言现代化的借口。我同意,关于人生的价值,我们不可能单单通过经验概念的说明便可以完全掌握,我们还需要从人生的生活实践来加以体证。然而,要求用语言尽量说明白,尽量讲清楚,与最终讲求人生体验并无矛盾,我们不能因为价值要体证便完全放弃对语言方面严格的要求。事实上,当代一些中国哲学家由于

8、能吸纳西方那一套较严格和精确的哲学语言,因此,他们在表达传统哲学义理时明显有进于他们的前辈。当中,笔者特别欣赏牟宗三先生和劳思光先生,他们能有机地结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