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焦点理论的源起与发展.doc

调节焦点理论的源起与发展.doc

ID:10569242

大小:34.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07

调节焦点理论的源起与发展.doc_第1页
调节焦点理论的源起与发展.doc_第2页
调节焦点理论的源起与发展.doc_第3页
调节焦点理论的源起与发展.doc_第4页
调节焦点理论的源起与发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调节焦点理论的源起与发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调节焦点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调节焦点理论的源起和发展,梳理了自我差异理论、调节焦点理论以及调节匹配理论的内涵与相互关系。自我差异理论假定个体使用自我指导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估,使现实的自我特征与自我指导保持匹配或减少不匹配的程度;调节焦点的促进、预防系统都关心获取积极结果,前者追求成长,后者追求安全;调节匹配的价值,提出当个体的目标追求手段与其调节导向匹配时,个体会体验到调节匹配,这会提高个体正在做的事情的价值。  【关键词】自我差异理论;调节焦点理论;调节匹配理论  动机领域新近的一个研究热点是调节焦点理论。姚琦和乐国安(2009

2、)[1]对该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不过,该述评未涉及调节焦点理论的基础理论――自我差异理论的介绍。虽然杨荣华和陈中永(2008)[2]、林晖芸和汪玲(2007)[3]分别对自我差异研究、调节匹配理论进行了述评,但作为调节焦点理论的源起、拓展理论,显然,这三篇文献相互割裂,没有使三个理论形成清晰的内在联系。这不利于相关学者对这些理论的深入理解。没有对理论的深入理解,相关的应用研究便无法顺利展开。本文将详尽阐述调节焦点理论,重点介绍其源起和发展,以利于国内研究者彻底理解该理论,并进行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  调节焦点理论在自我差异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自我差异

3、理论研究自我与情感,认为自我差异是个体的一种认知结构,自我概念与不同类型自我调节标准的关系决定这些标准对情绪的影响。而调节焦点理论则研究个体的“趋利避害”策略,重点关注个体对期望的最终状态的自我调节。本研究先回顾自我差异理论,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调节焦点理论的内涵,最后简要介绍调节焦点理论的发展――调节匹配理论。  一、理论源起――自我差异理论  历史上,心理学认为拥有冲突的或不兼容信念的人容易体验心理不适。很多关于自我和情感的经典理论都认为自我冲突和自我不一致会引起情绪问题,但这些理论对这类情绪问题只进行一般性描述,没有预测不同类型的不一致信念对应

4、的情绪反应。Higgins[4]于1987年提出研究自我与情感关系的一般框架――自我差异理论,除继承上述历史传统外,其结构有三大目标:(1)区分拥有不相容信念的人体验到的不同类型的情绪不适;(2)系统关联不同类型的自我差异和对应的情绪脆弱性(消极情绪);(3)分析不同自我差异的有效性及可获取性对人们遭受的不适类型的决定作用。  自我差异理论假定各种自我状态表现具有两个认知维度:自我域和自我立场。自我域和自我立场的组合能产生六类基本自我状态代表,分别为现实?自己、现实?他人、理想?自己、理想?他人、应该?自己和应该?他人。前两类,尤其是第一类,构成自我

5、概念;后四类为自我指导(自我评估标准)。自我差异理论认为人们动机指向的自我指导有所不同,不是每一个体都拥有所有类型的自我指导,一些人可能只有应该型自我指导或理想型自我指导。  自我差异理论假定个体有追求自我概念和个人相关的自我指导之间匹配的动机,同时,自我概念和不同类型自我指导之间的长期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倾向。其中,现实?自己-理想?自己和现实?自己-理想?他人、现实?自己-应该?自己、现实?自己-应该?他人这四类自我差异最重要,相关的实证研究最多。一些人可能只有一种自我差异或四类中的任意组合,另一些人可能都有或都没有。  自我差异理论指出每一类差

6、异反应特定的消极心理情境,与特定的情绪、动机问题相关。一般来说,情绪症状分为两类,沮丧类与焦虑类。现实?自己-理想?自己和现实?自己-理想?他人差异代表的一般心理情境为没有积极结果,产生沮丧类情绪(不适类型1),如失望、不满意、羞愧、气馁等。现实?自己-应该?他人和现实?自己-应该?自己差异代表的一般心理情境为出现消极结果,产生焦虑类情绪(不适类型2),如害怕、感觉受到威胁、内疚、不安等。某类自我差异越有效(差异程度越大),个体越不适;某类自我差异获取性越高,个体越容易体验与此对应的不适。研究发现,对于拥有两类有效自我差异的个体,不同情境会提高某一类

7、差异的可获取性,进而使个体体验对应的情绪不适。  个体儿童时期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即早期社会化是产生自我差异的重要原因。孩子现实?自己自我的形成受父母指导影响,并逐渐认为符合父母指导是必要的,进而内化为自我指导,因此他们更易形成现实-指导差异、更易体验伴随差异的不适、更不会修改自我指导。Higgins假定喜欢用理想评价孩子的看护者易于引导儿童关注积极结果的有无,此时儿童产生的基本需要为抚育。这类社会化模式逐渐内化儿童对积极结果的重视,使儿童的自我信念与父母(最终为自己)的希望、愿望相关,形成自我的理想域。同时,喜欢用责任与义务评价孩子的看护者易于引导儿

8、童关注消极结果的有无,此时儿童产生的基本需要为安全。这类社会化模式逐渐内化儿童对消极结果的重视,使儿童的自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