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论文学史观批判

主体论文学史观批判

ID:10538495

大小:68.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07

主体论文学史观批判  _第1页
主体论文学史观批判  _第2页
主体论文学史观批判  _第3页
主体论文学史观批判  _第4页
主体论文学史观批判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主体论文学史观批判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主体论文学史观批判【内容提要】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为代表的主体论文学史观,是20世纪80年代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阐释范畴。主体论文学史观强调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将“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主体论文学史观的这一诉求是针对革命文学史观而提出的,它是主体论文艺学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内的具体化,也是新启蒙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进化论的历史观,以及隐含于这一范畴中的意识形态属性,导致主体论文学史现在90年代后走向衰落。【关键词】“二

2、十世纪中国文学”;革命文学史观;主体论文学史观;主体论文艺学  本文所谓的主体论文学史观,是一种有特定历史内涵的文学史解释“范畴”。它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开始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是作为对工具论文学史观的反动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文学史解释范畴,其特点是淡化文学史研究中的政治性和工具性,转而强调文学发展本身的自足性、完整性,强调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意识”和“整体意识”的一种观念。主体论文学史观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逐渐衰落。    一、主体论文学史观的提出    主体论文

3、学史观是针对“旧的”工具论文学史观而提出的。此种旧文学史观,在主体论文学史观的倡导者看来,就是将文学史研究政治意识形态化,从而成为论证、宣传“革命”之合法性基础的革命文学史观。  革命文学史观的最大特征,是将“阶级冲突”作为理解、阐释文学活动和文学史的“元语言”,从而使文学话语成为政治话语的附庸。将文学话语政治化并不开始于革命文学史观,但只是在列宁提出“文学的党性原则”的要求后,从阶级的、党派的角度理解和规范文学活动才成为共产党执政国家(地区)关于文学性质理解的“基本原理”。虽然,在革命文学史观

4、指导下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活动也取得过巨大的成就,甚至出现过一些相当经典的文本,但是,因为忽略了文学“本身的属性”,即文学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的特殊性,所以,在产生它的历史语境逐渐消失之后,从它的批评者的角度看来,这一文学史观的产生就犯下了“历史性的错误”。  20世纪80年代对革命文学史观的逐步解构表现为三个前后相随的“重新认识”:首先是重新认识文学和阶级斗争的关系。从1979年4月《上海文学》发表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到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第四次“

5、文代会”上发表《祝词》,再到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代替“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经过一系列缜密的理论准备,革命文学史观的核心理念,即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思想至少已经在政治上被否定。其次是重新认识文学和人道主义的关系。将人性、人道主义问题阶级化、政治化是革命文学史观的另一个理论基础。从1980年始,围绕着“人的异化”问题所展开的广泛讨论,最终从理论上“澄清”了将人性同人的阶级性划等号是“狭隘的”。最后,是重新认识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前两个“

6、重新认识”为基础,加上西方20世纪文学思想的迅速引入,关于更新文学研究方法的呼声开始高涨。在此背景下,《文学评论》于1984年第6期开办了“文学研究方法创新笔谈”专栏,连续数期发表了当时一些新锐批评家的见解,直接推动了1985年所谓“方法年”热潮的出现。而当时所谓新的方法,实际就是以形式主义批评或韦勒克所称的“内部研究”代替对文学的社会性、意识形态性的过度强调。  主体论文学史观就是上述三个“重新认识”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内的具体表现。其形成的标志,是1985年由黄子平、钱理群、陈平原所提出的“

7、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最大的特点,是其明显区分于以往文学史研究的方法和视野。作者明确指出,他们提出这个概念,“并不单是为了把目前存在着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这样的研究格局加以打通,也不只是研究领域的扩大,而是要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把握”[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意味着把文学自身发生发展的阶段完整性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2]。这个“整体”,就是把百年中国文学史放在“

8、两千多年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和“本世纪的世界文学总体格局”中[3],作为一个没有被政治变化所打断、有内在连续性和统一性的“进程”,即一个主要依据于自身发展规律的“自律”的文学史来看待;并且惟其如此,文学史研究才能是真正的文学史研究。对研究对象的重新设定意味着那些支配具体文学史叙述的基本问题——即革命化文学史的理论前提——需要被重新审视和质疑:“历史分期从来都是历史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文学史的分期也同样涉及文学史理论的根本问题。”[4]“描述就是一种选择、取舍、删削、整理、组合、归纳和总结。任何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