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的论文作者:张素香王海宁马德华【关键词】护士锐器伤危险因素防护措施锐器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损伤,是医疗和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医护人员的锐器伤是医护人员感染医源性病原体的重要途径[1]。临床护士直接接触被污染的器械、敷料、血液及体液等,锐器损伤是一突出问题,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率国外为52%~89.4%,国内为80.6%~93.3%[2]。有资料显示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达89.89%[3]。护士锐器损伤明显高于医生,这与护士操作较多有密切关系[4]。临床工作者是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发病
2、率较非临床高5~12倍[5]。一次污染锐器损伤引起艾滋病及丙型肝炎的可能为0.3%~0.5%及4%~10%,有些疾病一次锐器损伤就可以传播[6],临床护士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感染的危险,多数受伤者都会产生重度或中度的焦虑及悲观情绪,而对患者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重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因此,探讨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加强防护措施十分重要。1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因素1.1职业接触:医护人员在各种治疗检查过程中与注射器、输液(血器、刀片、缝针等锐器接触较多。1.2工作忙乱,操作不熟练、不规范:在集中治疗时间,护理工作紧张繁忙,操作项目多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锐器伤,尤其是在护士人力不足的情况下
3、更显工作忙乱,因此锐器伤发生率相对更高。1.3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护士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标准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大多数护士输液操作中不戴手套,掰安瓿未采取保护措施,由于患者躁动而无采取防范措施。2防护措施2.1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严格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标准预防能够预防血源性疾病传播的全面隔离方法,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执行有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及组织黏膜等各种操作时应戴手套。实施标准预防可防止>30.0%的针刺伤发生。重视职业防护知识的教育与培训,营造职业防护的氛围,增强临床护士对锐器伤的防护意识,提高护士有效处理锐
4、器伤的能力。2.2规范临床护士操作行为 不良的操作习惯是锐器伤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规范操作行为是减少锐器伤发生的重要环节。与患者血液或体液接触的操作应戴手套、禁止双手回套针帽、掰安瓿时要用纱布包裹或戴防护手套、不要直接用手传递锐器物、操作时应带锐器盒到床边,操作完毕时将使用过的锐器立即放入锐器盒内,而不应先将锐器存放在治疗盘再整理到锐器盒,盛装锐器的盒子不能过满(到容器的2/3-3/4即可),要按安全程序使用锐器和强制性使用安全器具、给躁动患者操作时应有助手协助和必要的约束措施。2.3建立针刺伤的报告及反馈制度 美国职业安全保健署(osha)早在1991年就已经规定,医
5、院必须上报医务人员血液暴露及针刺伤发生的情况,并制定了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流程,以达到对职业暴露、职业安全的控制与管理。制定完善的职业防护管理制度及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落实培训计划,强调锐器伤发生后应立即采取预防措施,以便对锐器伤的及时处理,确保临床护士的职业安全。2.4发生锐器伤后的处理2.4.1伤口即刻处理当护士发生锐器伤后,立即挤出伤口少量血液,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再用碘伏消毒后包扎,必要时行急诊清创。2.4.2伤后48h内报告上级并填写报表,72h内作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可疑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在24h内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
6、肝疫苗,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μg、5μg、5μg(按0月、1个月、6个月间隔);可疑被液污染时,尽快做hcv抗体检查;可疑被hiv感染血液、体液污染时,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azt(叠氮脱氧核苷),尽快检测hiv抗体,然后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