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化过程再认识论文

范畴化过程再认识论文

ID:10485483

大小:5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6

范畴化过程再认识论文_第1页
范畴化过程再认识论文_第2页
范畴化过程再认识论文_第3页
范畴化过程再认识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范畴化过程再认识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范畴化过程再认识论文1.引言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言行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从Aristotle以词语问题为核心的范畴学说,到近代属性的原型,而PALM与TREE′的差异又促使习得者形成图式表征TREE〞。这个过程可以反复,所形成的图式表征也会越来越抽象。3.Langacker范畴观中的缺陷或不足这确实有助于我们理解范畴化过程,这种通过范畴原型扩展所形成的层级图式能较好地说明人类的认知规律,同时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在认识世界、划分范畴时对“经济原则”的遵守,当然也体现了认知语法的概括性承诺和认知性承诺。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原

2、型”有两种解释:一方面它可指范畴内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它又是范畴的核心概念的图式表征。然而,此模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1)从Langacker模式来看,CPTCSCH,即Ta-ylor所谓的“基于原型的范畴化先于基于图式的范畴化”:每一个SCH的形成基础都是PT--X的扩展过程。TREE′的形成有赖于TREE--PINE,TREE〞的形成又有赖于TREE′--PALM,依此类推。我们认为,正是Langacker这一结构设想模糊了“基于原型的范畴化”与“基于图式的范畴化”这两个过程之间的内在关系,更导致了其他语言学家“孰先孰后”

3、、“孰主孰次”的争议。(2)Langacker的这种假设似乎只是强调对CPT过程的解释,甚至在他的这种结构设想中,CPT和CSCH是两个(有先后的)独立的过程。从根本上说,独立的CPT和CSCH源于CPTCSCH。而且他对于CSCH的解释是很不清楚的,例如,我们可以看出TREE〞--PALM的精细化过程,但很难看清TREE〞--PINE的精细化过程。(3)就算我们可以从TREE′--PINE以及TREE〞--TREE′(这一过程本身就值得怀疑)推导出TREE〞--PINE,却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是否这意味着TREE〞--PINE之

4、间的精细化距离(elaborativedistance)大于TREE′--PINE之间的精细化距离呢?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认为两者的精细化距离是受多方面影响的,不能简单定论(下文第五节有讨论)。(4)Langacker模式中,每个SCH节点似乎一方面是原型,另一方面又是图式,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TREE′之所以能成为判断PALM属性的原型,并不是TREE′本身,而应该是它所对应的典型成员!也就是PINE,甚至是TREE节点下的APPLETREE、OAK等等。对此,Langacker模式未能清楚表达出来。(5)最关键的一点是La

5、ngacker没有清楚解释对TREE的习得。论述中显得模糊不清:是APPLETREE、PEACHTREE、OAK等一起作用,还是其中一项或几项呢?如果是一项或几项,具体又是哪些?过程又如何?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解决。4.范畴化过程的实质范畴化问题是整个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问题,语言学家为了揭示人类语言现象中的认知规律,对范畴化理论作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主要是从三方面展开:揭示范畴性质和内部结构的原型理论,跨范畴概念结构的隐喻、框架语义学、心理空间理论,以及研究形式和概念意义对应的象似性现象研究4。然而这类研究几乎都忽略了对

6、范畴化过程本身的研究,其中的“原型理论”也只是考察既成范畴的内在属性,很少探讨范畴的形成过程。Langacker虽试图对此作出解释,却又未能避免上述不足,并导致其他一些语言学家走入同样的误区。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Langacker范畴化模式作出修正,重新认识范畴化过程的本质。Langacker模式中首先有待说明的是其初始原型的形成过程,即PT或TREE是如何形成。也以“tree”概念的习得过程为例,任一概念习得者对“tree”首先都是通过某一种(确切来讲应该是某一棵)特定的树而习得的,我们可以称之为TREE0。与此同时,TREE0

7、会在习得者认知系统中形成相应的抽象化图式tree0,这样习得者对“tree”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概念图式,用表示。这一概念图式中的tree0和TREE0是可以相互激活的,习得者再次遇上类似或相同的树/图像时,会立即激活出相应的TREE0和tree0;而如果遇上的是不同的树(可用TREE1表示),就会有一个从到TREE1的扩展过程,用--TREE1表示。同样我们也认为这个过程是反复的、可以逐级发生的,一直到概念结构形成。5.对新假设的几点说明新假设对初始原型的解释显然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TREE0和tree0的提出也是基于人类认知实

8、践,除此之外,还有几点应该进一步予以说明:首先,这是对范畴化过程的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结合。我们知道,概念的习得过程本来就是一种延续性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新假设正是对这种认知经验的体现:从TREE0,每一次演变都是人的认知经验的累积。与此同时,习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