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超越与新生——浅读《浮士德》文本中的狂欢文化

浅谈超越与新生——浅读《浮士德》文本中的狂欢文化

ID:10484505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浅谈超越与新生——浅读《浮士德》文本中的狂欢文化  _第1页
浅谈超越与新生——浅读《浮士德》文本中的狂欢文化  _第2页
浅谈超越与新生——浅读《浮士德》文本中的狂欢文化  _第3页
浅谈超越与新生——浅读《浮士德》文本中的狂欢文化  _第4页
浅谈超越与新生——浅读《浮士德》文本中的狂欢文化  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超越与新生——浅读《浮士德》文本中的狂欢文化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超越与新生——浅读《浮士德》文本中的狂欢文化论文关键词:浮士德 巴赫金 狂欢化理论 超越  论文摘要:巴赫金的狂欢节文化理论是基于人类的一种文化形式即节日和由节日所产生的的情绪形成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解读《浮士德》中与狂欢文化有关的情节与人物可以揭示歌德使,用狂欢话语提倡不断奋斗、除旧布新的写作实质。  德国作家歌德的作品《浮士德》被人们称为“代表着一种绝对的哲学悲剧”,在这部悲剧中.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恨,激情与抑郁,希望与失望。荒诞与严肃,生命与死亡等各种构成人类命运的因素相互交错映射。彼此缠绕升华,形成了一个多声部的复调史诗。形式上的纷繁复杂,内容上的

2、博大精深使这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成为了罗兰·巴特的“可写的读本”.而笔者在此则试用前苏联的当代文艺理论家巴赫金(M.M.Bakhtin.1895-1975)的狂欢节文化来解读这部作品。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TheoryofCarnival-ization)是基于人类的一种文化形式即节日和由节日所产生的情绪。欧洲狂欢节民俗是一个以酒神节狂欢为核心不断扩展的文化积淀系统,它浸透着一种对世界的狂欢节式的感受,盛行于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狂欢节式的世界感受具有相对性。能造成戏谑的气氛,同时又具有无法摧毁的生命力。在狂欢的世界中,人类摆脱了一切政治的宗教的成规的庄严的东

3、西,彻底地归复自由,是复调世界里受压抑,受限制的人性的另一面的自然呈露。是复调世界和意识形态多元性的一种表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另一面。这样的文化具有艺术的反讽性特征.所有的形象都是合二为一的。在他们身上都含着嬗变和危机的两个极端。生与死,爱与憎,敬与畏,智与愚等等都反正同体.它没有对官方世界的关注,而是对官方世界的嘲讽与背离。一切都是反过来的明智与真理。巴赫金认为.从古至今。一切属于狂欢体的文学体裁尽管外表纷繁多样。都同狂欢节民间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或多或少都透露着狂欢节的世界感受。而这种感受具有强大的蓬勃的改造力量。具有无法摧毁的生命力,他不仅决定著作品

4、的内容,而且还决定著作品的体裁基础。  在《浮士德》中,狂欢的场景和气氛犹如一条金线贯穿着浮士德走过的各个创造生命价值的活动阶段。悲剧的第一幕,在幽暗的书斋中,作为启蒙思想代表的浮士德。正经历与旧生活、旧思想决裂,却又苦于找不到新出路的痛苦过程,在绝望得试图自杀的那一刻,是复活节的歌声唤回了他对于生命的眷恋与渴望。“这歌声宣布了青春时代的游乐,宣告了春祭日的自由幸福……哦,继续唱吧,甜美的圣歌!涕泗滂沱,这世界上又有了我!”。接下来的一幕“城门前”就是大量的对于人民大众生机勃勃一积极健康的狂欢场景的叙述。这场狂欢的参与者包括了市民、侍女、手工业学徒、学者、士兵

5、、乞丐、农民、学生等广泛的社会阶层,他们在相对解放和自由的那段时间体验到了人的价值——“这儿是人民的真正世界.男女老幼都高呼称快:这儿我是人.我可以当之无愧!”。郊游的农民群众对于浮士德的高度崇敬与歌颂是他精神上获得新生的重要力量.在金色的暮霭里.在人民的颂歌中,生活的希望在浮士德的胸中抬头,使他有新的力量来面对接下来的恶魔的一系列挑战。这一场狂欢民俗的描写,揭示了浮士德精神,即“积极进取,永不满足”的真正的根植于大地的力量源泉,这也表现了歌德把农民看作德国民族健康力量源泉的进步观点。  重新燃起生活希望的浮士德接受了魔鬼的挑战。为了让浮士德追求“小世界”里的

6、种种享受,靡非斯陀先带他来到了经历小世界的第一站:奥尔巴赫地下酒店。这里聚集了饮酒作乐的大学生,是一场小型的狂欢描写,代表了一种吃喝玩乐的官能享受。看到这种低级的“酒”的狂欢不能引起浮士德的兴趣,魔鬼又用情欲来诱惑浮士德。在浮士德所追求的少女玛嘉丽特遭到了身心的巨大创伤后.魔鬼为了不让浮士德知晓玛嘉丽特的悲剧下场.在瓦卜吉司之夜带他来到哈茨山与众魔女纵情狂欢。如果说“城门前”那场狂欢是展示德国当时社会光明和健康的一面,对于浮士德有着起死回生之效,那么这一场大型的对于魔鬼节日的描写则是揭露和讽刺其阴暗和病态的一面,使浮士德有沉沦堕落之虞,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7、瓦卜吉司之夜”被席勒称之为《浮士德》中最粗俗的一场,克里斯托夫·马丁·维兰更是在一封信中评价说:“在这场戏中我们的合唱队指挥(歌德)在想人非非上堪与恶魔般的布莱盖尔争上下.在淫秽色情方面可与阿里斯托芬比高低。”可见这场狂欢中充斥着多么淫荡的污言秽语与各种不堪人目的纵欲场面。但是,从狂欢文化的角度来看。这里面的一些具体的形象.如红色的残月,骑着老母猪的鲍婆,卖旧货的巫女.骑着扫帚的女巫和巫师等都展示了狂欢节中的诙谐因素,这些形象和他们所使用的语言都源自于民间狂欢节本身最原汁原味的下层民众的诙谐语言,可以看作是狂欢节中下层群众典型幽默感的流露,这一切是不能与民俗诙

8、谐文化分割开来的。这种狂欢与严肃的官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