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论文媒体诽谤与权力造罪探析.doc

刑法论文媒体诽谤与权力造罪探析.doc

ID:10473527

大小:43.5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6

刑法论文媒体诽谤与权力造罪探析.doc_第1页
刑法论文媒体诽谤与权力造罪探析.doc_第2页
刑法论文媒体诽谤与权力造罪探析.doc_第3页
刑法论文媒体诽谤与权力造罪探析.doc_第4页
刑法论文媒体诽谤与权力造罪探析.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刑法论文媒体诽谤与权力造罪探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媒体诽谤与权力造罪探析金泽刚摘要:从编发短信“诽谤”县领导被判有罪,发展到报道诽谤案的记者也被以诽谤罪立案侦查,这不仅仅是一个罪与非罪的判断问题。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同样要遵守程序法,司法机关不能轻易将涉嫌诽谤的自诉案件转换为公诉程序启动。对进行负面报道的记者,以诽谤罪立案值得高度警惕。开这样的先例,已经危害到正当的舆论监督权,乃至国民普遍的民主权利。避免权力造罪必须重新反思官员的“官”意识,归根到底是要进一步强化官员的公仆观,尤其是对滥用公权力者,如果尚未构成犯罪,也应令其承担相应的其他不利后果。关键词:媒体;诽

2、谤罪;权力;公仆;不利后果一、问题的提出自2006至2007年,我国重庆、山西等地发生了两起短信诽谤案,即“彭水诗案”和“稷山诽谤案”。从众多媒体报道得知,这两起案件颇有一些特别而相同之处:除了“诽谤”针对的对象(或者被推测针对的对象)为县领导外,实施“诽谤”的嫌疑人都是通过手机短信以自编诗词的方式,向一定对象发泄自己对当地政府或领导者的不满情绪和批评意见,表达的内容大都来源于当地百姓流传的一些贬义的说法,都被当地的司法机关以涉嫌“诽谤罪”启动刑事诉讼程序。不同的是“,彭水诗案”的结果是诽谤嫌疑的当事人秦中飞被

3、无罪释放。而在山西稷山县的“诽谤案”中,三位当事人均被提起公诉,并被判决有罪。案件曝光后,2007年6月,由中国法院网、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联合推出的“每周法治热点”(6月18日-24日)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严处山西稷山“举报获罪事件”纳入其中。①然而,就在上述两起诽谤案还余音未了之际,2008年初,辽宁西丰又发生了一起以短信方式诽谤县委书记的案件。与2007年的诽谤案不同,该案还延伸出另一起记者诽谤案,即报道该诽谤案的《法制日报》一名姓朱的记者也被当地公安机关以诽谤罪立案侦查。原因是朱记者撰写了一篇题为《辽

4、宁西丰:一场官商较量》的文章,该文刊发在2008年1月1日最新一期的《法人》(法制日报社主办)杂志上。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辽宁西丰女商人赵俊萍因不满西丰县政府对其所拥有的一加油站拆迁补偿处理,编发短信讽刺县委书记张志国,最终被判诽谤罪。文章刊发三天后,西丰县的公安人员携带相关手续,到记者所在的北京《法人》杂志编辑部,以朱文娜涉嫌诽谤西丰县委书记张志国,涉嫌构成犯罪为由,要求拘传朱文娜。在有关人员的及时通知和“保护”下,朱文娜未被西丰县警方带走。几天后,又传来消息说,当地公安机关已于1月8日正式撤销立案、撤销拘传。

5、[1]西丰诽谤案同样是因民众通过编发短信发泄对县领导的不满而引起,其传播的内容是否确实侵害了县领导的名誉权,笔者在此无法评说。但当地司法机关针对此次事件的快速行动,甚至发展到进京拘传报道事件经过的记者,体现出这起诽谤案的严重程度与前面的几起诽谤县领导案相比又上了一个台阶。短短数天,从西丰到京城上演的这曲矛盾集中尖锐、剧情跌宕起伏的悲喜剧还是让我们不能不思考:在前有“彭水诗案”和“稷山诽谤案”的情况下,西丰诽谤案为什么一开始还是没有向正常的方向发展,后来快速的“道歉”表态是否只是出于社会舆论的压力?道歉就是承认错

6、误,但撤了案和道了歉就完事了吗?西丰方面是否该有人出来为办错案承担责任?就在众多论者对该事件还在做进一步的评说和推测之际,又有新的消息发布,2008年2月4日,辽宁铁岭市委召开常委会,会议认为,张志国同志身为县委书记,法治意识淡薄,同意西丰县公安局介入并拘传记者,对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直接领导责任。为此,市委决定,责令张志国同志引咎辞职,并向市委写出深刻检查。一场沸沸扬扬的“进京拘传记者”的闹剧,似乎有了个官方的说法。不过在笔者看来,张志国虽被责令引咎辞职,但并不等于这一事件已划上圆满的句号,就算是引咎辞职,但辞

7、职能否代替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因此,为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②很有必要作进一步澄清和研究。二、不能借追究诽谤罪侵害舆论监督权媒体和记者是国家舆论监督的主要力量,也是社会诟病的主要揭露者,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媒体和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日益凸现。当年,美国国父之一的杰斐逊曾说过一句名言:“如果让我来决定,到底应该有政府而没有报纸,还是应该有报纸而没有政府,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美国大法官斯图尔特还将新闻界喻为是三权之外的“第四权力”,并强调给予特别的保护。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起上个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一

8、起著名媒体诽谤案,即《纽约时报》诉Sullivan案,在该案中,大法官布伦南以“实际恶意”原则推翻了普通法中禁止的对政府及其官员进行的批评,即煽动性诽谤。这一原则要求政府在以诽谤为由进行事后惩罚时,须负有证明批评者有实际恶意的举证责任。1960年3月29日,美国《纽约时报》刊发了支持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整版广告,为民权运动募集资金,内容涉及蒙哥马利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