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457856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6
《浅谈县域政银合作路径的选择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县域政银合作路径的选择在区域经济联动日益紧密的时代,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和银行在区域发展中利益趋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地方政府追求的是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地方财政收入也快速增长,银行追逐的是经营风险的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政银合作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是银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二是地方政府为银行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空间。县域政银合作意义深远,它将促进县域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银行业服务效率的提高、服务成本的降低以及金融安全区的形成。实现政府和银行
2、之间的互动,进而实现区域经济与银行的“双赢”发展,应该是各级政府、银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县域政银合作的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地方政府与银行之间的合作,严格地讲应该是一种从属关系而不是一种合作关系。地方政府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在体制上银行被看作是政府机关的一个部门,在经济上源自一个经济共同体,几乎是地方政府指向哪银行信贷投向哪,地方政府需要多少资金银行就给多少贷款,地方政府与银行在县域里的关系,其实就是一个指令,一个执行,银行没有任何与地方政府意见相佐的倾向。银行既不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杠杆作用,也没有任何
3、表达自己意愿的余地。这种从属关系就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地方政府与银行之间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商业银行法》的颁布实施,银行逐步摆脱了地方政府控制,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银行虽然仍然继续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但已经不再是地方政府需要多少资金银行就给多少贷款了。地方政府的所属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一对孪生兄弟的关系,而是被一种完全的抵押关系所取代,即一家企业能否从银行获得信贷,并不在于企业所有制如何,而在于企业经营的状况和持有的抵押物评估价值的大小,为了使地方政府的所属企业能够拿到贷款,有时地方
4、政府不得不以地方财政给予担保,虽然这种担保只是一种形式,但这也意味着银行与地方政府之间从属关系的终结,开始改变利益归地方政府所有、责任由银行一肩挑的状况。 由于国有企业成为县域经济中逃废银行债务的主体,银行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协调;银行推行的抵押文化,对于县域中的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以及一些特殊行业来说,抵押物的缺乏带来了融资困难;在国有经济大量从县域经济中退出后,银行失去了贷款目标,加之金融生态环境不尽人意,银行在县域经济中的信贷业务迅速萎缩。以海南省经济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的琼海市为例,2000年全市银行信贷业务存贷比为60.
5、9%,2001年为56.1%,2002年为59.3%,2003年为46.1%,2004年为39.4%,2005年为32.7%,五年间存贷比总体下降了28.2个百分点。[1] 二、县域政银合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影响了合作的深化。由于我国特有的行政体制,使得地方政府习惯于发号施令,不想也不愿意以对等的心态与银行进行沟通;长期以来计划经济及转轨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使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银行对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心有余悸。因此,从思想认识上,政银双方合作意识就比较淡漠。 2.政银信息不对称。从本质上讲,银行业是一个信息行业
6、,但在县域融资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地方政府对银行信贷政策、贷款基准以及相关金融运作不甚了解;另一方面,银行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企业的准入退出知之甚少,由此导致两方面的后果,银行“惜贷”、“恐贷”,县域企业“赖债”、“废债”的现象比较普遍。 3.互不信任。地方政府认为,在国有企业从县域经济中退出后,县域经济的构成主要是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以产业为纽带,由多层次、多成份、多行业集合而成的县域经济综合体,其经济的主体是农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重大轻
7、小、重高轻低、重外轻内的规模歧视,银行不能提供县域多元化融资需求所必须的金融服务和产品;银行资金外流多,对本地经济支持主动性差,贷款力度不够。 银行却认为,地方政府缺少一套透明的、规范的、高效的运行机制,制定的产业项目规划、优惠政策、鼓励措施以及操作细则,随意性大,信用度低,往往是一任领导一个政策,使贷款面临很大变数风险。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只希望金融机构按自己的规矩办事,而这些规矩往往只是顾及地方政府的利益,而没有兼顾到银行的利益。 三、加强县域政银合作的对策建议 1.政府与银行要加深对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合作博弈是实现多方共赢的
8、重要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利益为驱动的市场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亦在发生变化,主体行为开始由非理性向理性的转化,由只顾追求短期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投机行为向兼顾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多赢行为转化,市场参与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