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突破学科壁垒构建“大文学”体系

探究如何突破学科壁垒构建“大文学”体系

ID:10447570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探究如何突破学科壁垒构建“大文学”体系_第1页
探究如何突破学科壁垒构建“大文学”体系_第2页
探究如何突破学科壁垒构建“大文学”体系_第3页
探究如何突破学科壁垒构建“大文学”体系_第4页
探究如何突破学科壁垒构建“大文学”体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究如何突破学科壁垒构建“大文学”体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究如何突破学科壁垒构建“大文学”体系  一、文学类课程整合研究的渊源及创新性  为了清晰而准确地阐述大文学的观点,在问题展开之前,我们有必要厘清相关概念。目前国内外教育学者关于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本文采用《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众多教育学教材认同的课程即学科的观点。1903年,清廷颁布《奏定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中中国文学门的科目包括文学研究法、历代文章源流、周秦至今文章名家和西国文学史等。这可能是中国近代最早确立的文学类课程的分类法。逐一来看,历代文章源流类似于当下体系严整、重在梳理思潮流派的文学史课程,周秦至今文章名

2、家则类似于专讲作家作品的文学课(注意清末文学史与文学课分设,遗憾后来不少高校把二者合二为一,导致重史实而轻文学评析的现象,对此笔者另文撰述),西国文学史等同于今天的外国文学课,文学研究法毫无疑问指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史类课程。早在20世纪初清末新政中已确立了后来高校文学类课程的设置办法。  文学课程虽分设不同的科目,但彼此存在紧密的学科联系性。上世纪30,40年代,闻一多、老舍等人大力倡导中西文学交流和新旧文学沟通,营造了一种沟通中西、融汇古今的学科特色。1940年,闻一多在西南联合大学时期致信校长梅贻琦附上的中国上古文学史研究报告中

3、指出:文学史为整个文学史中之一环,故研究某时期之文学史,同时必需顾及此期中其他诸文化部门之种种现象,闻一多指出了文学课教师研究与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即学科的融会与贯通。目前高校文学类二级学科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Ti}J,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以及文艺学等。每个二级学科下面又设置对应的课程群,主要体现为选修课。从目前高校文学类课程的划分看具有如下特点,一般依据地域划分为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依据历史时期又细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三门课程,《中国古代文学》进一步

4、划分为四个时期的文学,一般而言又分为先秦文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与明清近代文学。各个教师主讲某一门课占山而据,楚河汉界各自为政。此种属地主义课程划分法由来已久,优缺点都彰然可见,优点固可使教师精深于某一时空文学,缺点是教师研究视野有限,未能有效培育能够跨越中西文化领域的深而博的大学者。因此函需构建一个全新的文学教学新体系,还原文学以分家过久的疏离感,达成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融会,外国文学与古代文学的贯通。  在强调学科独立性与系统性的前提下,整合各文学课程必将是高校文学课的发展趋向。课程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文学课程分科而设,

5、固然可使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某历史时段文化体现完整性,但亦容易对犹如河水般绵延不绝的人类文化进行人为的隔断。因此,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期待打破文学学科的内部壁垒,并进而从更大范围上开拓文学与文化的视野。  二、突破学科壁垒,开拓跨学科视野  国内有学者关注到课程之间存在的孤立、对峙状态,提出以可持续发展课程模式全面整合呈支解状的茧式化课程模式。因为课程对文化的遮蔽往往表现为学校课程对异域、异质文化的拒斥、歪曲与否定。文化壁垒所昭示的自家文化中心主义、优越主义的文化立场与态度,促使学校课程一方面极力渲染、粉饰自家文化,充当吹鼓手,另一方面则扮

6、演人家文化的打手角色,肆意窜改、恶意低毁人家文化,造成自家文化的至尊地位及人家文化的失落境遇,从而使学校课程构成了一种文化形态对另一种文化形态的遮蔽机制,造成跨文化交流、对话中的言路中断,并使文化的单向度、封闭化的基频与机制不断得到强化。打破学科壁垒,意味着打破课程文化后天的隔绝状态,还原文学以原生态性的完整性。  从文学研究来看,一个学者不应当仅仅是古典文学或现代文学的时段性文化专家,而应当对人类整体文化具有宏大的把握能力。杨义是研究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学者,对文学与文化关系的思考凝缩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历朝小说与文化》、《中国古

7、典小说史论》,《2o世纪中国小说与文化》等学术著述中。杨义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读于中国现代文学专业,但此后他的研究方向却不仅囿于现代文学的这块狭小领域,而是朝着中国古典文学等学科方向迈进,建构起古典文学叙事学的一套理论话语体系,尔后又从古典返回到现代文学,甚至在古今文学博通的基础上又向比较文学方向挺进,写出了《中国比较文学批评史纲》这样颇有学科打通性质的著作。纵观杨义一生的学术研究方向,视野博宽,将古今中外文学融为一炉。正是对各地域、各时代的文学具有宏观的把握力,才能更好地对某一阶段、某一地域的文学作更准确的评析与介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

8、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学识蓄藏的一种思考,那种固执地抱着一种文学学科方向研究一辈子的学者,对其他时段、其他地域的文学漠然无视的学者固然能在该学科方向达到精深的境界,但却鲜能精而博,而进行了跨学科研究的学者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