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政主体的演进与中国财政学的发展

论财政主体的演进与中国财政学的发展

ID:10440631

大小:4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06

论财政主体的演进与中国财政学的发展_第1页
论财政主体的演进与中国财政学的发展_第2页
资源描述:

《论财政主体的演进与中国财政学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财政主体的演进与中国财政学的发展[摘要]财政主体是财政学理论的基本题目。国家出现后,国家成了财政主体的抽象物,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者,是活动着的财政主体。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以及群体规模的扩大,财政主体作为财政活动的决策者和实施者,经历了公众一君主一公民的演进过程。深化对财政主体演进的研究,不仅对指导中国财政实践适应经济社会转型要求,而且对发展中国财政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财政主体;演进;中国财政学  财政主体、对象、目的、方式是财政基础理论的四个要件。在解放后关于财政本质的争论中,财政主体是重要指向之一。20世纪90年代,

2、经过“国家分配论”与社会“公共需要论”的激烈论战,理论界对于财政主体没有形成基本共叫。近年来,应对经济体制与社会转型的挑战,财政理论界对西方财政理论进行了引进,开展了大量的对策研究。但立足中国传统与现实,从制度演化角度,对财政主体的决策、执行过程开展动态研究依然较少,导致政策建议的可操纵性弱化。为增强财政对策研究的针对性,有必要从财政主体这一财政理论基本要件进手,就制度环境变化对财政主体行为方式的影响开展研究。    一、中西财政理论关于财政主体的评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长期占主流地位的财政理论“国家分配论”以为,财政是国家集中

3、性的分配,财政分配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居主导地位,国家在社会分配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社会公共需要论”则主张,财政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组织以及原始社会后期的农村公社也是财政分配的主体。当国家产生后国家成为财政分配的主体。就现代财政而言,各种财政学说关于财政分配主体的不同意见趋于同一(陈共,1994)。我国改革开放前的财政理论注重对财政本质的研究,夸大财政主体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国家分配论”以暴力工具论为基础,以为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工具,财政是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工具之一。统治阶级控制着国家的权力

4、,与被统治阶级处于不同等的地位,国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抽象物,政府是执行国家意志的载体。国家开展财政活动时,总是以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即使受到制约,制约的气力也只是来自于统治阶级内部,来自社会大众的制约气力往往是被动的、间接的、滞后的。“社会公共需要论”固然夸大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目的性,但也认同阶级社会中财政活动被统治阶级所主导,对于社会公共需要如何才能得到反映和保证没有过多阐述。  西方财政理论建立在社会契约论基础上,具有浓厚的公共经济论色彩,以为财政主体是社会契约意义上的“政府”,是分析市场失效时涉及的“政府主体”(李炳鉴等

5、,2005)。西方财政学论及财政主体使用的大体上是“政府”,而不是“国家”一词,仅从国家政权的一个部分即政府直接分配的角度来把握“财政”概念和分析财政题目。政府在市场中只是与企业和私人处于同等地位的活动主体,公共经济受到私人资本的根本决定和约束监视(张馨,2004)。西方财政理论对财政主体的研究已不限于总体上的政府,而是运用方***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选民、利益团体、官僚行为等影响政府决策的结构性因素人手,剖析具体财政项目决策过程。西方财政理论产生于市场经济确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经历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阶段,牢固树立了

6、市场优先原则,着力于为弥补市场不足服务。作为财政主体的政府,是和企业、个人处于同等地位的法人,其强制性权力使用受到严格制约。对财政范围的研究中形成的公***品论,为政府“有限”干预构造了一个界线。社会抉择论从财政决策视角,对代议制***下的政府行为进行分析,致力于进步政府财政行为的“有效性”。  改革开放后,西方财政理论的引进以及我国财政改革实践的深化,引发我国财政理论界的争叫,对财政主体的熟悉出现融合的趋势。贾康主张,财政的主体是把握“公共权力”的社会权力中心。国家存续阶段,国家成为社会权力中心和财政主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家职能的

7、转变,以国家为主体的财政分配行为也发生了一些内在变化。所谓公共财政是一个政府和财政职能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导向(贾康等,2005)。广义财政在现象形态上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以社会性的权力中心为主体的理财活动,包括国家出现之前的原始财政、国家出现之后的国家财政,以及将来国家消亡之后的公共权力中心的财政(蔡江南,1994)。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财政学教科书在涉及财政主体时,往往国家与政府交替使用,不加区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