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438765
大小:11.29 M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6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感悟《园冶》的借景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感悟《园冶》的借景手法《园冶》是我国杰出的造园学家计成所创造的一部记叙造园手法的奇书。《园冶》共三卷,第一卷卷首冠以《兴造论》和《园说》,是全书的纲领和立论所在,即造园的思想和原则。《兴造论》突出强调“因、借、体、宜”原则的重要性,《园说》阐明园林用地、景物设计与审美情趣。后有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篇。在十篇的论述中,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篇是专门论述造园艺术的理论,也是全书的精华所在。特别是相地、掇山、借景更是该书精华的精华,而屋宇、装折、窗、墙垣则着重建筑艺术的具体论述。
2、“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也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因”是讲园内,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 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因的主要表现是“因地制宜”。首先是因地理环境而变,北京的颐和园的园中之园“谐趣园”在苏州河的源头,处于三面上坡中间低洼的低谷。因此随应洼地顺凿为池,形成以水面为中心的水景园,各种形式的楼阁亭榭临水随地势的高低环绕布列,相互间用游廊,小桥相连,隔水相望。在泉流出口处,利用水位高差,理石散流,构成瀑布,野趣横生。北京颐和园的“湖山真意”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的时候赏
3、景,景象曼妙。承德避暑山庄,借磐锤峰一带山峦的景色。苏州园林各有其独具匠心的借景手法。拙政园西部假山上设宜两亭,临借拙政园中部之景,一亭尽收两家春色。留园西部舒啸亭土山一带,近借西园,远借虎山丘景色。沧浪亭的看山楼,远借上方山的岚光塔影。山塘街的塔影园,近借虎丘塔,在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虎丘塔的倒影。《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如遇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古寺凌空的胜景,绿油油的田野之趣,都可通过借景的
4、手法收入园中,为我所用。这样,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随机因借,就能做到得体合宜。《园冶》中借景篇专注于讨论“借景”这一概念,它是汉语园林文献中此类方向中最早的一篇。在现代学术中,“借景”经常被理解为一项远处景物与观察主体之间的固定关系。“借景篇”有4个中心段落,与四时相应。整个文本常被视为“诗意的”,主题看起来变动不居,整个文本充满了文学典故。 当阅读此篇时,我发现了一个式样文章的要旨围绕自我、景致与行动这3个中心循环出现。在有关春天的段落中,这一流转清晰可见:“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堂开淑气侵人,门引春流到泽:嫣红艳紫,欣逢花里神仙;乐圣称贤,足并
5、山中宰相闲居曾赋,芳草应怜:扫径护兰芽,分香幽室;巷帘邀燕子,间剪轻风、片片飞花,丝丝眠柳:寒生料峭,高架秋千。兴适清偏,怡情丘壑!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一。”这一部分以4句写景开场,从“高原”与“远岫”的“彼处”再到开堂与门的“此处”。尾随的4行有关自我与经验,从前4句的“现在”转为可仿效的“过去”。“欣逢花里神仙”与冯梦龙所写的秋先有关。秋先爱花甚切,以至感动神灵,他得以夜会花仙。“山中宰相”则是陶弘景,梁武帝曾向这位隐士请教良多——自我被类比为历史人物。这一段落接下来的2行将被动的“行动”联系到主动的“回应”以“闲居”作为写作的题目以回应我们的
6、“芳草”。“闲居”典出潘岳的《闲居赋》。“芳草”则出自屈原的《离骚》,诗中有云“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平故宇”,这种植物因缺少人伴而寡欢。“闲居”与“芳草”既是典故,又均可涉及现实。这些文字让读者在“此处与现在”和“彼处与当时”之间穿梭。段落随后的4行似乎是在近旁景致中的动作:扫径与卷帘。 接下来,更多有关景致的文字,这些文字以些许动作作结高架秋千。“料峭”是一个有季节专属意义的词,指的是人们在春天感受到的寒意,这呼应了之前以“间剪轻风”带出的归燕之想。“高架秋千”是对环境的具象回应,段落结尾的数行则进一步阐发了回应。这几行有关自我的内在情感,不像
7、“山中宰相”之类对自我典故意义类比的强调,而涉及中国文学中广泛讨论的“尘世”“丘壑”与“画中行”,涉及对将来的体验。所以,很清楚,我执行并体验了一系列穿梭。同时,也穿梭于“此处与现在”和“彼处与当时”。在借景篇的其他部分,文本并不严格地遵循这一顺序,所以,有的只是可辨的模式,而非系统机械的想法。文中的这一样式回应了吴光明所称的“述行性思考”,他称其为“游走性的、模糊的。思考‘驱动’自身‘漫游’,步移景异,动态游走的‘我’的所在为情境——我所处的地方唤起,我开始讲故事,通过确认这一情形,于是思绪漫步,经历并将不熟悉的化为熟悉的,这一转化,就是汉语隐喻。
8、《园冶》文本并不彻底检视“借景”,它定义复又推敲,缺乏以一种不含糊的方式告诉我们借景是什么;更准确地说,它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