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70124
大小:5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依托文本语言规范口语表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依托文本语言规范口语表达曾志升口语,是人的内在思想、文化、修养等综合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因素,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古文合言之。”经过长期的调查,笔者发现当下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存在着以下一些不足:词不达意,即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目标不明,即表达缺乏目标性与针对性,泛泛而谈;逻辑失当,即缺乏条理,缺乏表达的逻辑。对此,笔者尝试在阅读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挖掘文本中的训练契机,进行交叉式
2、训练,有目的、有层次地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依托文本的语言,提升口语表达的准确性选编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文章的语言表达规范、用语相当准确,是学生学习的典范。这些典型的书面语言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提供了素材,同时又为训练规范的口语表达提供了范式和情境。1.在比较中学习语言的准确表达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教学片段为例。“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一个尾巴,凑成了小燕子。”“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57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①对比读上面两句话,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3、初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②尝试换上其他词来说说小燕子的外形,并与原文比较。(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③比较《燕子》《翠鸟》的外形描写,体会描写外形要抓住特征。(深入体会语言表达形式的准确性)在此片段中,教师运用层层比较、步步深入的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三次比较不仅使学生深入地体会到词语运用的准确性,还让学生明白语言表达形式的准确性,为后续的课堂口头表达提供了帮助,最终达到让学生准确表达的目的。2.在重组中,学习语意的准确表达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赵州桥》教学片段为例。①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赵
4、州桥有什么特点?②在这两个特点中,用了“不但……而且……”强调了哪一个特点?(美观)③语言第一次重组:按照课文原意,用上“不但……而且……”说一说赵州桥的特点。④语言第二次重组:如果要强调赵州桥的美观,可以怎么说?引导学生把事物的特点说具体。⑤能用“不但……而且……”说一说其他你喜爱的物品的特点吗?对于关联词“不但……而且……”的理解和运用训练,本课例摒弃了脱离语境作抽象讲解的做法。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它的意思,领悟它的用法;接着对课文内容进行两次语言重组,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后通过迁移,使学生举一反三,
5、活学活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一次次语言重组中获得锻炼。二、依托文本的矛盾点,提升口语表达的针对性不少课文的为了设置悬念或推动故事的发展,经常在行文中铺设一些矛盾点,包括语意上的矛盾、故事情节的矛盾和情感的矛盾等,而这些矛盾点也正是学生在学习中最能引发思维碰撞、激发讨论兴趣的导火线。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矛盾点开展教学,为学生搭设表达的平台,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针对性。1.于语意矛盾处辨析,学习口语表达的针对性所谓语意矛盾,即在文中特意制造的前后语意中的对立点,引发读者认识上的强烈反差,进而突出要表达的观点.而抓住这些矛盾点展
6、开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形成他们的阅读思想和观点,促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有针对性地到文中寻找观点材料进行辨析,在辨析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辨析中明晰文章的主旨。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鹿和狼的故事》教学片段为例。①于课文中寻找矛盾:狼和鹿在你们原有的印象中分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中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狼:凶恶残忍——森林的保护者;鹿:森林的“宠儿”——罪魁祸首。②于质疑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凶恶残忍的狼怎么会成为森林的保护者?美丽善良的鹿为什么会成为毁坏森林的罪魁祸首呢?③如果当初罗斯福总统在寻思要下令消灭狼
7、、保护鹿的时候,你就是他身边的得力助手。你会怎么劝他?先和同桌说一说。(提示:想一想罗斯福总统产生这个想法的原因,劝说要有针对性)在本课例中,教师从人们对两种动物的惯有看法入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寻找的语意矛盾,在矛盾中质疑,在解疑中深入理解。最后创设了一个对话的情境,引导学生将理解化成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表达。2.于情感矛盾中追问,学习口语表达的针对性小学教材中有一些课文蕴含的情感是前后矛盾的,这些矛盾点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领着他们去文本的语言中一探究竟,探索表达的技巧。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母鸡>为例。老舍先生先
8、通过叫声刻画了一个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的母鸡形象,表达对母鸡的讨厌之情,可到了最后又对母鸡充满了崇敬之情。这样完全矛盾的两种情感,被用在同一种事物身上,就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于是学生深入阅读描写母鸡的语言,从描写母鸡叫声的语句中感受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