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义理及现代启示

试论《大学》义理及现代启示

ID:10364241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6

试论《大学》义理及现代启示_第1页
试论《大学》义理及现代启示_第2页
试论《大学》义理及现代启示_第3页
试论《大学》义理及现代启示_第4页
资源描述:

《试论《大学》义理及现代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大学》义理及现代启示[论文摘要]《大学》所强调的修身与治学要艾不仅对中国古代学者的修身治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影响了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性质和方向。研究《大学》义理、理解《大学》精神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传统,而且有利于现代大学精神的补充和构建。  [论文关键词]《大学》义理 止于至善 智德并进      作为“四书”之一,《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与《礼记》中的其他篇章相比,《大学》所阐发的义理更为深奥,伦理政治哲学思考更多。在唐代以前,《大学》并未引起学者们的普遍重视,自中唐韩愈掀起古文运动,《大学》始受青睐,被奉为“经书”;北宋时,

2、宋神宗曾把《大学》颁赐众臣,以至许多政治家、学问家如苏轼等屡次在书信中提及《大学》,程颢、程颐更是首推《大学》,借其义理词章阐发自己的学术观点。二程认定《大学》是上承孔子、下启孟子的中枢,是道统延续的关键;南宋朱熹更是将《大学》奉为先圣之书,“古今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大学》是对我国先秦时期儒家伦理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所阐扬的修齐治平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辐射至今。    一、《大学》理想——止于至善    《大学》最早被汉儒戴圣编辑在《小戴礼记》中,形成《小戴礼记·大学》,程颢、程颐将其整理编次,与《中庸》

3、、《论语》、《孟子》并称“四书”,朱熹为其修改作注,形成传世的《大学》。迄今为止,《大学》难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学》是儒者所著,影响极为深远的系统论述儒家治学育德、修齐治平学说的政论文,是长久以来中国为学者治学修身的总纲,是历代封建王朝高等教育办学的指导方针。正如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所指出的那样:“《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大学》对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是古代中国乃至周边国家和地区学者修身为学思想的重要源头,其承载的精神与现代大学精神中有关学者自我修养与德行提升的追求不谋而合。  《大学》所承载的精神被概括为“三纲领”

4、。《大学》开宗明义,阐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引领《大学》全文的纲领,是治学的总原则,也是儒家修身学说的三个逐次递进的境界。  宋代学者赵顺孙在《大学中庸纂疏》中将“大学之道”释为:“大,旧音泰”,“至高至极”、“博大精深”之意,“学”是“学问或修养”之意,“大学”即“至高至极的学问”或“博大精深的学问”。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将“大学”解释为“大人之学”,来可泓先生将“大学”解释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认为《大学》所阐述的是怎样学习至高至极学问的方法,是一种精神指导与心得体会。近代学者江希

5、张评价道:“虽日大人之学,究其根源,乃人人之学也。人人各具天赋灵性,至圆至明,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妇人孺子,莫非皆然。人在幼稚,性本至善,日本然之性。身岁渐长,气拘物蔽,日传染之性。人人各具其性大,惜乎不知觅耳。此所谓大而不知其大,小而反行小矣。”“大学之道”所强调的“道”则指“宗旨、原则、理则”。所以“大学之道”的本义是指研习“博大精深学问的学问”,是研习“至高至极学问的原则”。(1)“明明德”。朱熹在《四书集注》中  “器”与“道”,是中国传统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两个概念,两者一同使用作为相对概念,出自《周易·系辞上·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6、道”既超然于外在形体,又存乎于外在形体的非物质的内在抽象的本质、规律、原则、道理、理性、人文、精神、理念以及本体等,相当于西方概念之中的“质料”或“共性”;“器”即形体外在具体表现出来的事实、现象、器物、工具、科技、行为、实践、物质及功用等,相当于西方哲学概念之中的“形式”或“具体”。《大学》实际上也将人的发展划分为“器”与“道”两个层面——八条目之中前两个条目,即“格物”、“致知”,实际上就是对为学之人在研究具体知识、器物层面与工具层面上的要求。后六个条目,“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将求知与为学上升到“道”的层面,“道”即

7、精神的成长、道德修养的提高,这既是为学的终极目的,也是知识获得与储备的基础。  近代受分析哲学和功利主义思潮的冲击,科技理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大学乃至整个社会的主导思维及价值取向,人们片面强调高等教育所能带给人的技术工具性、实用功利性,而大学形而上之“道”,即大学所蕴含的精神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表现在人才培养上,一定程度地存在忽视学生的精神涵育与陶冶等现象,这是应该引以为戒的。  如果说“格物致知”是一种知识的储备,那么接下来的两个同属于内明之修的环节“诚意”、“正心”则属于对为学者道德修养的要求,是对为学之人个人修养的期望。  “诚意”是心学十分重要的概念,王

8、阳明在《古本大学旁释》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