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43122
大小:5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6
《刘师培在《中国民约精义》中对古代民本思想的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刘师培在《中国民约精义》中对古代民本思想的认识 民本思想是中国上古出现的一种国家政治治理的理念。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治理中强调以民为本,以全体民众的安居乐业作为国家治理行为的出发点和最高追求。尤为重要的是,强调民众在国家中的第一性或主体地位,是中国民本思想最突出的特征。民本思想是中国长期国家治理理论优秀文化传统的源头,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国家治理理论,都浸润着民本思想的印痕。刘师培作为近代知名的国学大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着述。 对产生于中国上古的民本思想,他也多有涉猎与评说,并按自己的认知方式进行了分析与解读。本文以他在《中国民约精义
2、》中的主要论述为视角,讨论他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的独到认识与个人解读。 一、民本思想的关键要素国家中民众与君主的主客体关系 刘师培认为,民本思想的关键要素是在国家中民众与君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民众是国家的主体,君主是国家的客体。 在这一关系中,君主与民众因其社会角色不同,承担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不同,在不同的国家中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权利义务状态,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只要信奉并施行民本思想,民众为国家的主体,君主为国家的客体,这一十分重要的观念准则就是不容更改的。他认为,《尚书五子之歌》所述民为邦本,本固邦
3、宁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刘师培通过自己对中国上古典籍的解读认为,在夏、商、周三代,当时的政治体制的实际运行状况中就体现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一准则。他认为,当时的国家治理体系实质上体现的就是民众为国家的主体,君主为国家的客体,国家由君主与民众共同治理。因为,追溯原初,任何国家形成之始都是主要因为民众之聚集而国;君主之孤立独存显然难以成国。他写道:三代之时为君民共主之时代,故《尚书》所载以民为国家之主体、以君为国家之客体,盖国家之建立,由国民凝结而成。这就是为什么有赵太后谓:不有民,何有君?〔1〕显然,刘师培之称:是君为民立,在战国之时且知之,而谓
4、古圣独不知乎?〔2〕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此外,他还进一步指出,无民则无君并不足以概括民本思想中君主与民众关系的全部含义。刘师培个人观念中理想化的民本思想中的君主与民众的关系应当表述为:是则民也者,君之主也;君也者,民之役也。〔3〕对中国上古之时民众与君主之间关系的演变过程,乃至何以出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刘师培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中国上古最初在国家刚形成时,国家权力是执掌在民众之手而非君主之手中。民本思想的缘起也就在此时。吾尝谓中国君权之伸非一朝一夕之故。上古之时,政悉操于民,故民为邦本之言载于禹训〔4〕。那么,何以解释中国社会的变化会如此背
5、离上古圣贤之训,是什么原因和社会条件让君权逐步扩张,民权逐步小缩的呢?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又是如何成形的呢?刘师培的结论是,虽然中国上古时君主与民众有着密切而直接的联系,使得君主与民众可以共享权力。所谓夏、殷以来,一国之权为君民所分有,故君民之间有直接之关系,所谓后非民罔使,民非罔事也〔5〕。但是,从周王朝初年开始,君主权力就表现出了明显的扩张趋势;与此同时民众权力却表现出逐步弱化的趋势。降及周初,民极益弱,欲伸民权不得不取以天统君之说,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者也〔6〕。也就是当时在国家治理观念中似乎出现了一个悖论欲伸张民众权利,就不得不宣扬
6、君权天授之说。宣扬君权神授或天授的结果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社会观念的限制,整个社会共同认可的治理理论,却向一个另外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君权益伸,民权益屈,君主权力完全压倒了民众权利,君主专制体制越来越走向极端。对此,刘师培的喟叹是:故观《尚书》一经,可以觇君权专制之进化。然而君权益伸,民权益屈。予读书至此,未尝不叹吾民之罹厄也!虽然《尚书》非主专制之书也,奄有四海,唯辟作威等语,不过一人之私言耳,岂可以是概《尚书》哉?观孔子删《书》,以尧、舜二典为首,与《春秋》以隐公居首若出一辙,以贵人君让国而无私一国、私天下之心也。人君不以天下、一
7、国自私,的为国家之客体。后世以降,人民称朝廷为国家,以君为国家之主体、以民为国家之客体,扬民贼之波、煽独夫之焰,而暴君之祸遂以大成,君民共主之世遂一变而为君权专制之世矣。夫岂《尚书》之旨哉!〔7〕也就是说,刘师培认为《尚书》本非以鼓吹专制为宗旨。但是,因为其中的一些片面观念的引导,事实上导致了民众称君主及其周围的治理机构为国家。认定君主是国家的主体,认定民众只是国家的客体。如此一来,暴君专制愈演愈烈,君民共主的时代就此结束,君权专制的时代正式登场。 此外,刘师培认为,《孟子》一书,对于君主、政府、民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好了最明确说明。政府者,乃国
8、家执政大臣,介于君、民之间,而为君、民交接之枢纽者也。孟子之时,贵族之权犹未尽削,孟子非以贵族为尽善也,不过欲利用贵族以抑制暴君耳。其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