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的形而上旨趣探析

中国古典美学的形而上旨趣探析

ID:10342722

大小:6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06

中国古典美学的形而上旨趣探析_第1页
中国古典美学的形而上旨趣探析_第2页
中国古典美学的形而上旨趣探析_第3页
中国古典美学的形而上旨趣探析_第4页
中国古典美学的形而上旨趣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美学的形而上旨趣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古典美学的形而上旨趣探析中国古典美学的形而上旨趣在本文中所采用的形而上一词,指的是不注实际,重虚轻实之义。形而上学是追问存在真理的超越性活动,这种追问不关乎实际存在,超越出存在者本身。周贵华在其论文《对作为形而上学哲学特质的再反思》中承认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古希腊意义上)这样的界说,并认为哲学探求的永远不会是实际的知识和技巧,而是要探讨最根本的形而上学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所采用的形而上一词,指的是不注实际,重虚轻实之义。一、道家美学:哲学基础的形而上意味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以儒家文论和道家文论为其主要研究内容,而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认为,中国美学应从老子开始

2、,道家美学先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从其形成的哲学基础来看,更注重宇宙观和认识论,而儒家美学对社会伦理的关注更多。虽然中国古典美学以儒道两家的美学为主,但是真正具有形而上旨趣的还数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美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朵惊艳的奇葩,它对文学、艺术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美学以老庄哲学为基础。老子哲学,以道为其最高范畴。《老子》中记载,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为原始混沌,所以又谓之朴、玄、恍惚等。道还可以产生万物,为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虽然道产生万物,但

3、它却是无意志、无目的的存在。道常无为无不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载。是谓玄德。它能产万物,却不主宰万物。它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促使万物处于生生不息的状态。同时,它还是无与有的统一。从作为万物之始、天地之始来说,道是无,即无极、无名,无规定性。从作为万物之母来说,道又是有,即它能产生万物的生产性。无和有是道所具有的双重属性。《老子》中也谈到气、象这两个范畴,它们也和道有紧密的联系。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由此可见,道尽管恍惚,但它却包含有象、物、精,它又是真实的

4、存在。从作为宇宙世界的本源来看,道、气、象三者为同一概念,大象无形之象,即为大道。而当混沌之气一分为阴、阳二气时,阴气、阳气则作为构成物质的基本要素而存在。从不可感到具有实在性,从无到有。象亦如气,当它作为由道、气所形成的具体的存在物即各类具象的时候,它也具有气所具有的第二个层面上的意义。道、气、象都具有作为万物本源的无的性质,同时也具有产生万物有这一性质。老子所谓的道、气、象这三个概念对美学而言,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之后宗炳等人对象的观照,境的提出等,都有老子美学的功劳。老子关于味、妙的论述,也是后来平淡说的产生和重视艺术思维直观性的源头。综观老子美学,他思考的对

5、象并不是现实人生,而是超越现实的宇宙世界。思维的是自下而上的通天之道,完全是一个形而上的世界。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物感说有着很强的动态性和生命感,同时使艺术创作有了不得不发的自然风貌、态势。一.物感说的释义物,作为客体的一方,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中并不是某个具体事物的指称,而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具有普遍性的范畴,它的内涵是指外在于审美主体并作为对象的客观事物,它既可以是自然物象,也可以是社会情事。并且还有着很强的动态性和生命感,同时使艺术创作有了不得不发的自然风貌、态势。感,作为主体的一方,是指感应、感发、感通、刺激、触兴,从而实现心与物的相联系相融合。物感说是指客观事物(

6、客体)对艺术家(主体)心灵的刺激感通,使之情感波动,是以物感心。物感说,唯物、客观地阐释了文艺创作的动因。在物感说的框架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依存、相互交融而产生艺术作品,主体并不是孤立地、无缘无故地产生创作冲动,同时也不是对客体的被动依赖。二.物感说的哲学理据天地人的异质同构追求与自然生命协调和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是物感说哲学理据的总的思想原则。(一)生理结构方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物疾莫能为仁义,人独能为仁义;物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

7、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山谷之象也。人的节rdquo、骨、耳目、理脉等都显示出了与天地的密切关系。(二)道德方面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己,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地,取仁于天而仁也。人精神领域的仁取之于天,与天地同构。(三)情感意志方面董仲舒《春秋繁露》:喜怒之祸,哀乐之义,不独在人,亦在于天;而春夏之阳,秋冬之阴,不独在天,亦在于人。人无春气,何以博爱而容众;人无秋气,何以立严而成功;人无夏气,何以盛养而乐生;人

8、无冬气,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