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张存钧治疗慢性胃炎药对运用浅析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张存钧治疗慢性胃炎药对运用浅析的论文【关键词】名医经验;张存钧;慢性胃炎;中药配伍;药对 张存钧老师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生于沪上名医世家,其曾祖父张骧云以擅治伤寒、医德高尚而享誉沪上,其幼承庭训,立志杏林,为张氏第12代传人。张老师从医40余载,精于胃肠病的诊治,并全面继承了全国名老中医张镜人教授的学术经验,临床处方善用药对治疗慢性胃炎。张老师认为,药对作为中药处方的核心,既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他相应药物配伍组合成方,药对的配伍能起到协同作用,或相互纠正其偏性,或缓减其毒性,应用得当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学习,获益匪浅,
2、兹不揣浅陋,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疏肝调气常用柴胡配枳壳 慢性胃炎病位在胃,发病与肝胆相关,正如《血证论》言:“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于肝木之气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可见,慢性胃炎与肝胆关系密切。肝气条达,胆液畅利,则脾胃之气和顺,升降有度,运化如常;反之,肝胆疏泄失司,横逆侵脾犯胃,必然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以致肝胃气机壅滞,出现胃脘痞满、隐痛或引及两肋,或攻撑作胀等症,治当疏泄肝胆之气,以和胃安中。 张师认为,柴胡苦辛、微寒,其性轻清上升,为疏
3、肝利胆、调畅气机之要药;枳壳性沉降而下行,以行气宽中除胀为主,两药相配,升降相因,调达气机,使脾升胃降功能得以改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及抗炎作用,能促进胃肠蠕动功能,可减弱胃蛋白酶活性以保护上消化道黏膜;枳壳可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1]。从而佐证柴胡与枳壳相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为柴胡与枳壳配伍治疗慢性胃炎之胃脘痞满、消化不良等症提供了药理学依据。 2清热和胃善用黄连佐吴茱萸 一般认为,胃脘痛主要由寒引起,寒则气滞,不通则痛。古代文献有“因于寒者十居八九,因于热者十唯一二”之说;而从慢性胃炎的症状分析,由“热”而引起者并不少见。张师认为,胃热是慢性
4、胃炎不可忽视的重要发病因素,或由恣食辛辣厚味,湿热内盛;或由情志不遂,肝郁化火,内扰胃腑而成。临床每多见中脘灼热疼痛、口苦且干、嘈杂易饥,或泛吐酸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等。治疗以清热和胃为主。张师善用黄连和吴茱萸配伍,取《丹溪心法》左金丸之义,其组方精简。方中黄连清泄肝火,又清胃热,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胃热得清,胃气自降,为方中主药;少佐辛热之吴茱萸,既能开肝经之郁,又能降胃气之逆,并制黄连苦寒败胃偏胜之性。二药合用,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相反相成,共奏清泄肝火、清热和胃、降逆止呕之功。实验研究表明,左金丸能抑制胃酸、降低胃蛋白沙参为佐使,取法半夏和中降逆止呕之意,伍黄
5、连、苏叶、竹茹清热止呕;砂仁、莱菔子健脾化湿、行气消胀;葛根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干姜、沙参佐黄芩、黄连,避免寒凉伤中、吐泻伤阴之弊。诸药配伍,寒热平调,辛开苦降,解热毒,清湿浊,利枢机,邪去正安。 在对本例患者诊治过程中,有以下问题值得思考:①本病案具有病位在胃肠,病性属热、毒、湿邪共同作用,阻滞中焦,临床以清阳下泄、浊阴上越的呕吐、腹泻、腹痛为特点。治法为解毒清热,理气化湿,疗效确切,未发生不良反应,病情控制迅速。本案是否能代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中医诊治的共性,需要循证医学论证。所选方药对嗜酸性细胞的作用机制及现代药理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②本病目前有2种诊断标准
6、,根据leinbach标准,本例可确诊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而据talley标准,需除外结缔组织病方能诊断。本例患者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此次发生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表象看与类风湿关节炎无特殊关联,但二者分别是独立疾病?或是结缔组织病继发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或是结缔组织病继发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而胃肠炎仅是整个病程中的一部份?需继续随访追踪,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