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国宪政——百年回眸、反思与展望

走向世界的中国宪政——百年回眸、反思与展望

ID:10310472

大小:87.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7-06

走向世界的中国宪政——百年回眸、反思与展望  _第1页
走向世界的中国宪政——百年回眸、反思与展望  _第2页
走向世界的中国宪政——百年回眸、反思与展望  _第3页
走向世界的中国宪政——百年回眸、反思与展望  _第4页
走向世界的中国宪政——百年回眸、反思与展望  _第5页
资源描述:

《走向世界的中国宪政——百年回眸、反思与展望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走向世界的中国宪政——百年回眸、反思与展望内容提要:本文从宪政文化与制度互动的理论模式出发,探讨阻碍中国宪政进步的制度和文化原因。中国宪政百年历程表明,宪政的发展至少取决于三个条件:宪政理念和知识的引入、既得利益集团对宪政改革的让步以及公民宪政意识的觉醒。中国百年宪政历程之所以命途多舛,正是因为宪政理念因意识形态保守而迟迟没有引入、既得利益集团阻碍改革进程和社会大众缺乏参与。文章最后指出,人民才是宪政的根本动力;只有广大人民在思想启蒙和制度改革的良性互动中真正觉醒了,中国宪政才有希望。英文标题:TheergenceofChineseConstitutionalism:ACent

2、ennialReview一、引言——中国百年宪政的进化理路将历史的时钟倒拨一个世纪。1908年,中国的末代王朝颁布了第一部成文的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1]对于今天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或许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纪念的意义。在许多老百姓乃至学者眼里,它只不过是我们常说的“腐朽的清政府”在灭亡之前的“回光返照”而已。不到三年功夫,这部所谓的“宪法”就成了废纸,而不久之后清王朝自己也寿终正寝了。然而,不论我们如何看待满清政权及其统治下的产物,这部宪法无疑标志着中国宪政的起步。从此之后,中国宪政正式开始了一个世纪的风雨蹒跚之路。当然,这个标志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作为一部制度性文

3、件,《大纲》是此前半个多世纪的思想积累的结果。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西两大文明发生激烈碰撞。西方通过更先进的军事技术强行打开了实行闭关锁国的清王朝的大门,不仅严重挑战了满清政权的合法性,也不断威胁着颠覆整个中华文明的传统秩序,造成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场空前的冲突和转变过程中,中国少数知识分子首先觉醒了。他们敏锐地看到,西方不只是有洋枪洋炮而已;先进的军事技术是由发达的经济基础支撑的,而经济的背后是先进的法律和政治制度。因此,中国的落后归根结底是制度上的落后,而绝不只是经济和军事技术上的落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播,大量西方思想被引入中国,其中也包括民

4、主、法治、自由、人权等宪政观念。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也影响了大大小小的官员乃至最高统治者。到上个世纪之交,构成思想界主流的文人和士大夫都至少同意中国需要一部宪法。在社会精英力量的推动下,清朝统治者才颁布了1908年的《大纲》。其次,《大纲》本身的命运表明,一部制度性文件并不就等于制度。在这里,“制度”有两个层次的意义——纸上的制度和行动中的制度。《大纲》只是规定了纸上的制度,但是如果不能付诸实践,最后不论在理论上具有什么权威都是空的。《大纲》中规定了“议院”、“言论”、“自由”、“财产”这些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颇为新鲜的概念,但是并没有——其实也没有什么机会

5、——实质性地加以兑现。事实上,就连第一句“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也很快成为泡影。由此可见,“制度”显然不只是条文规定而已;文本只是一个起点,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文本规定的落实。在《大纲》制定后的一个世纪里,一部部中国宪法像走马灯一样轮换登场,但是落实者却寥寥无几。“实施难”不仅概括了《大纲》的短暂存在,而且也预示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中国宪政建设所面临的基本困难。如今颇为流行的各种“潜规则”和“执行难”,其实都是正统文本遭遇“实施难”的各种衍生现象。最后,中国宪法的文本和现实之间的落差不仅体现了制度实施的缺失,而且也昭示了中国宪政文化的局限性。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违反宪

6、法规定的政客和政治行为比比皆是,但是违规者却往往不仅得不到制裁,反而在政治斗争中屡屡得手,邪恶力量不择手段压倒了正义。久而久之,甚至普通人也变得习以为常,成为“胜者为王败者寇”的丛林逻辑的附庸,宪法规定的基本“游戏规则”完全成为无足轻重的纸上谈兵。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除了因为宪法没有得到实施而和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无关之外,主要是因为宪政文化还没有深入民间,因而不能激发广大民众自觉起来捍卫宪法的意识。一旦广大百姓成为被动的“看客”,宪政就失去了最强大的支持力量,正义和邪恶就失去了最重要的评判者,进步力量和既得利益之间的较量就完全演变为内部“宫廷斗争”。既然宪政只是少数有识之士的追

7、求目标,他们在强大的既得利益面前屡战屡败的结局是不难预料的。因此,清末实业家张謇曾精辟指出:“立宪固然要政府先有觉悟,主持实施,然人民也得要一齐起来发动。”[2]可以断言,没有人民实质性参与和推动的宪政必然是失败的。综上所述,中国百年宪政的历史昭示了制度和文化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3]一般来说,任何社会的变革必然起源于新的思想,但是自由民主和专制国家的共同点仅止于此。在一个崇尚言论和新闻自由的民主社会中,新思想首先广泛传播并引起社会讨论;在形成社会共识之后,思想转变为制度,先是成为法律,继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