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的论文

浅谈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的论文

ID:10304561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6

浅谈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的论文_第1页
浅谈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的论文_第2页
浅谈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的论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陈寅恪 文学研究方法 诗史互证  论文摘要:探索了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认为可分为四种:诗史互证、多重证据法、科学思维法、从文化的视野视察文学,并对此分别加以阐述。  陈寅恪学贯中西,博通今古,是20世纪  一、诗史互证  陈寅恪治学最精华的部分之一是文史会通,用文学作品阐述历史知识,用历史知识解说文学作品,这个方法又可称为诗史互证。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可以视为诗史互证法的滥觞,而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宋代的黄宗羲。明清之际,钱谦益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完成了《杜工部诗笺注》,将传统诗史互证正式确定下来

2、。与传统诗歌笺释中注重章句训释、注疏不同,“诗史互证”着力考察、挖掘诗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或从诗中发现历史,这就使诗具有了裨补史阙的功效。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缘起》中这样说:“盖牧斋博通文史,旁涉梵夹道藏,寅恪平生才识学问固远不逮昔贤,而研治领域,则有约略近似之处。”这里,他明确指出自己的研究领域对钱谦益有直接的继承性。  诗史互证是陈寅恪解读、笺证唐诗的重要方法。如《卖炭翁》的小序说:“苦宫市也。”关于宫市之事,史籍记载很多,陈寅恪择录几条供读者参证。第一条出自:“昌黎先生集外集陆顺宗实录壹”,第二条出自“同集柒顺宗实录贰”,第二条论述宫市最

3、详细。陈寅恪在引录后指出:“此篇所咏,即是此事。退之之史,即乐天诗之注脚也。”确实,结合韩愈的这段历史记载来读自居易的《卖炭翁》,就更能看出该诗高度的真实性。.接着,陈寅恪又引《旧唐书·张建封传》一段作为“当日士大夫同恶宫市弊害之事证”,引《容斋续笔》《旧唐书·代宗纪》及《南部新书》有关记载说明“自天宝至大历至贞元五六十年间,皆有宫市,而大历之际,乃至使郇谟哭市,则其为扰民之弊政,已与贞元时相似矣。”至此,陈寅恪已为读者勾勒出唐代宫市的基本面貌,这对阅读自居易的《卖炭翁》是大有裨益的。  不只唐诗,《论再生缘》以及《柳如是别传》也都是他诗史互证

4、方法的典范之作。他认为,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在正史文献当中无迹可寻,而诗文往往可提供时、地、人等方面的记录,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  二、多重证据法  陈寅恪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称王国维的研究方法是“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这就是多重证据法,其实也是陈寅恪本人的实践的方向。  这种方法运用到诗歌的解读中,又可化为古典(古籍中的出处)与今典(当时事实所指)的关系问题。陈寅恪十分讲究诗歌“古典”与“今典”的训释,从两个层面来诠释同一符号的双重意义,并以此钩沉

5、出不同层面背后所依托的文化关系。  他在《读(哀江南赋)》中精辟地指出:“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也。”  这里说的就是文学创作中古今相通、“古典”与“今典”妙用的情形。陈寅恪认为在解释诗词时,“古典”并不难理解,只要懂得用何典故及典故出自何处,就不难理解诗人的用意。但要理解“今典”则不容易,因时过境迁,今人已很难理解诗人当时的具体情境和具体人事,所以常会导致对古人作品的误解。他在《柳如是别传》中说:“解释古典故实,自当引用最初出处。然最初出处,

6、实不足以尽之,更须引其他非最初,而有关者,以补足之,始能通解作者遣词用意之妙。”  陈寅恪进一步指出:  “凡诠释诗句,要在确能举出作者所依据以构思之古书,并须说明其所以依据此书,而不依据他书之故。若仅泛泛标举,则纵能指出最初之出处,或同时之史事,其实无当于第一义谛也。”  其实,陈寅恪更重视诗中的“今典”,即当时的事实,因为这对理解诗词的含义及诗人创作的动机更加重要。他在《柳如是别传》中通过对钱谦益和柳如是二人的生平与创作关系的分析,对相关的文人生平创作及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反清复明活动的考证,洗刷了过去人们对柳如是的不实之词,也对钱谦益的降清给

7、予具体分析,甚称善于运用“今典”的典范。  三、科学的思维方法  陈寅恪非常注重史料的原始性,并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以选择、分析、运用。这种善于运用材料并提炼出新见解的能力,一向为人称道。陈寅恪在《冯友兰这种例子在陈寅格著作中不胜枚举,如《柳如是别传》对钱谦益的评论。钱氏始为东林党魁,后又逢迎马士英、阮大械,南明王朝倾覆时投降清庭,名节有亏,以至于士林史乘有“自汉唐以来,文人之晚节莫盖,无如谦益之甚者的恶评。  陈寅格并不否认这一点,但他主张作具体分析,钱谦益的“污点”降清,也是因“其素性怯懦,迫于事势所使然,若谓其必须始终心悦诚服,则甚不近情理

8、’。钱谦益、柳如是在南明王朝苟延残喘之际,每天“阮意游晏”,陈寅洛也不否认,但他分析,钱谦益与阮大械同为文学天才,两人也有“气类相近”的一面,且柳如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