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277827
大小:6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6-14
《诗歌鉴赏专题研究课(教学设计)定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考复习专题诗歌鉴赏(教学设计:李正保云南省德宏州民族一中)时间:2010年9月课时安排:一课时执教:李正保(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景到情解读古诗的鉴赏方法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1、教学内容:古诗中的“情”与“景”的关系2、内容解析:2008-2010三年全国的18套语文高考试题中有17出都考到了诗歌情景交融即景抒情等内容。本节课试图从探究中国古代诗歌的景与情的特点出发,进而探究中国古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的一些规律性的现象,最后得出一个鉴赏古代诗歌的切入角度和鉴赏方法,那就是由景到情、缘景剖情来解读和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二、目标及
2、其解析1、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解读鉴赏诗歌。2、目标解析:要想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关键在于方法和步骤。首先要让学生能够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先明确找出诗歌中的景,其实这一步就是诗歌形象的分析解读,高中学生从高一开始,学习到的诗歌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就已经开始分析解读诗歌的形象了,所以明确找出诗歌中的景(形象)应该会很顺利。第二步就是分析找出来的诗歌中的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第三步就是要分析解读出诗歌中的景的背后寄寓这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一步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地方。突破这个难点的方法主要有四:一是关注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
3、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送别”“秋思”之类;二是充分利用所给注解;三是联系诗人的一些生平经历以及诗歌的风格特点和主题特点;四充分品读诗歌语言,在品读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结合具体诗歌精讲示范。思考题1:在你读过的中国古代诗歌中,如果从题材内容的角度来看,有哪些类别?明确:题材内容角度有隐逸诗、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山水诗、田园闲趣诗、边塞诗、题画诗、羁旅诗、爱国诗等。思考题2:“诗言志”,在你读过的中国古代诗歌中,古代诗人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主要有哪几类?明确:情感类别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临别赠言、山水田园之趣,生活杂
4、感等。设计意图:设计这两道思考题意在让学生回顾总结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类别,为学生学习本节课提供一个思维起点,也是教师教学的切入点。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诗歌鉴赏可以有很多的方法和角度,比如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都可以切入。学生也有了一些积累和实践训练,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但是由于时代的隔阂,学生在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方面以及情景交融的技巧方面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解决的办法就是对规律性做认真分析总结,因此,要把上面“教学目标解析”中提到的四个突破方法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6四、教学基本流程引入问题-----探究近三年高考试题的规
5、律-----课堂活动----课堂活动小结---目标检测---总结本课五、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用思考题来导入步骤2问题探究问题:下面是2008-2010三年的高考全国Ⅱ卷的诗歌鉴赏题及答案示例,请分析它们是如何体现出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特点的。(2008年)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请对首句中
6、的“网”字进行赏析。(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
7、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第(1)题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思考,联系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作答;第(2)题把伤春(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联系起来分析。】(2009年)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