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272131
大小:132.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6-14
《论粘附性认同 李孟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粘附性认同李孟潮2012-06-1519:11:40【摘要】作者总结了精神分析文献中的粘附性认同的概念,并以此概念出发,分析总结了粘附性认同与中国文化中恋足和自恋的内在联系,以及临床工作中如何建立与粘附性认同者的治疗关系。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 ――《庄子徐无鬼》1.粘附性认同 如有一人,在心理发育的过程中缺乏自我理想,缺乏超我认同,他会是什么样的? 按照DonaldMeltzer和EstherBick的观察,这个人的一幅生活场景可能如此: 他是一个文质彬彬,富有艺术知识的
2、人,时常被人们误认为艺术工作者,并自诩艺术发烧友。 但是真正有艺术品味的人会看穿其本质――在画廊里欣赏绘画时,他首先注意的是这幅画的标签,他会扪心自问:“这幅画好不好?是谁画的?值多少钱?”。 他必须通过画的作者和画的标价来判断这幅画的价值,而不是自己抬起头来欣赏画作,从自己内心来确定画的价值。 这个行为反映了他们的世界观:他们需要知道世界上各种物品的价值是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内在的价值评判体系,没有内在的生存意义系统。 他们的认同模式是以一种很早期的认同模式为主。Meltzer发明了一个术
3、语来形容这类人的认同特点――粘附性认同(adhesiveidentification)。 对粘附性认同的观察开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早期,当时Bick在伦敦的Tavistock执教,她第一个把儿童观察这门课程带到了儿童心理治疗师和精神分析师的培训中。――后来,这门课程已经成为了精神分析师的必修课了。 在教学、临床、督导的过程中,Bick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但是她很难确切地表达,只能说“他们粘乎乎的,他们粘在一起”诸如此类的话。 搞得站在他对面Meltzer一头雾水,直到他开始为一些孤独症
4、的患者作治疗才如梦初醒。 1968年,.EstherBick写了一篇文章,《早期客体关系中皮肤的体验(theexperienceoftheskininearlyobject论粘附性认同李孟潮2012-06-1519:11:40【摘要】作者总结了精神分析文献中的粘附性认同的概念,并以此概念出发,分析总结了粘附性认同与中国文化中恋足和自恋的内在联系,以及临床工作中如何建立与粘附性认同者的治疗关系。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 ――《庄子徐无鬼》1.粘附性认同 如有一人,在心理发育的过程中
5、缺乏自我理想,缺乏超我认同,他会是什么样的? 按照DonaldMeltzer和EstherBick的观察,这个人的一幅生活场景可能如此: 他是一个文质彬彬,富有艺术知识的人,时常被人们误认为艺术工作者,并自诩艺术发烧友。 但是真正有艺术品味的人会看穿其本质――在画廊里欣赏绘画时,他首先注意的是这幅画的标签,他会扪心自问:“这幅画好不好?是谁画的?值多少钱?”。 他必须通过画的作者和画的标价来判断这幅画的价值,而不是自己抬起头来欣赏画作,从自己内心来确定画的价值。 这个行为反映了他们的世界
6、观:他们需要知道世界上各种物品的价值是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内在的价值评判体系,没有内在的生存意义系统。 他们的认同模式是以一种很早期的认同模式为主。Meltzer发明了一个术语来形容这类人的认同特点――粘附性认同(adhesiveidentification)。 对粘附性认同的观察开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早期,当时Bick在伦敦的Tavistock执教,她第一个把儿童观察这门课程带到了儿童心理治疗师和精神分析师的培训中。――后来,这门课程已经成为了精神分析师的必修课了。 在教学、临床、督导的
7、过程中,Bick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但是她很难确切地表达,只能说“他们粘乎乎的,他们粘在一起”诸如此类的话。 搞得站在他对面Meltzer一头雾水,直到他开始为一些孤独症的患者作治疗才如梦初醒。 1968年,.EstherBick写了一篇文章,《早期客体关系中皮肤的体验(theexperienceoftheskininearlyobject论粘附性认同李孟潮2012-06-1519:11:40【摘要】作者总结了精神分析文献中的粘附性认同的概念,并以此概念出发,分析总结了粘附性认同与中国文化中
8、恋足和自恋的内在联系,以及临床工作中如何建立与粘附性认同者的治疗关系。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 ――《庄子徐无鬼》1.粘附性认同 如有一人,在心理发育的过程中缺乏自我理想,缺乏超我认同,他会是什么样的? 按照DonaldMeltzer和EstherBick的观察,这个人的一幅生活场景可能如此: 他是一个文质彬彬,富有艺术知识的人,时常被人们误认为艺术工作者,并自诩艺术发烧友。 但是真正有艺术品味的人会看穿其本质――在画廊里欣赏绘画时,他首先注意的是这幅画的标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