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理论参考资料

汗证理论参考资料

ID:10258418

大小:16.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6-14

汗证理论参考资料_第1页
汗证理论参考资料_第2页
资源描述:

《汗证理论参考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汗证理论参考资料1.关于病名的考证汗证,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不少名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有较多新的补充。东汉《伤寒论》明确地提出“自汗”、“头汗”名,《金匮要略》有“盗汗”、“黄汗”名。盗汗,较《内经》所谓“寝汗”更为形象。晋《肘后备急方》,金《兰室秘藏》之“阴汗”,指人体阴部冷而“阴汗如水”。隋《诸病源候论》有“虚劳汗”、“虚汗”名,应属于自汗之范畴。唐《备急千金要方》补充了“白汗”名,据证似仍归自汗类。宋《小儿药证直诀》有“胃怯汗”名,为胃虚而躯干部汗出。金《伤寒明理论》之“手足汗”。元《丹溪心法》之“心汗”。明《诸证提纲》之“脾虚汗”。《保婴

2、撮要》之“手汗”、“胸腹汗”。《万氏密传许玉心书》之“额汗”。《医林绳墨》之“腋汗”、“鼻汗”。清《证治汇补》之“饮食汗”。《医林改错》之“天亮出汗”等名,亦应是自汗类汗证。根据汗出色泽异常命名的,除《金匮》黄汗外,明《保婴撮要》复有“红汗”名,清《杂病源流犀烛》、《血证论》有“血汗”名。关于战汗,在《伤寒论》中已有类似的描述,但对战汗有肯定命名和较清晰的认识,则始于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伤寒典下”即已有“战汗”章节,其曰:“凡伤寒欲解将汗之时,……若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者为振,甚者为战,正胜邪则战而汗解矣”。明清之际,温病学说倡兴,对战汗的认识

3、有了新的补充和发挥,明《瘟疫论》,《瘟疫明辨》则命之曰“狂汗”。其谓疫病欲解,忽狂躁不安,少顷大汗淋漓,脉静身凉,霍然而愈。因此,《时病论》则有“解汗”名,名实相符。对于《内经》中的绝汗,明《诸证提纲》名之为“六阳虚汗”;《景岳全书》命之曰“阴汗”、“冷汗”;《万氏夫人科》名之为“胃汗”;在清《医学源流论》则有了“亡阴之汗”、“亡阳之汗”名,并有较详尽的鉴别,及明确的治疗原则;《医编》名之为“脱汗”;近代《止园医语》则明确指出,大汗亡阳之绝汗即“死汗”。2.关于病因病机关于汗证的病理认识,《内经》已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更是

4、逐步深入和完备,《难经》基于《内经》之“心为汗”言,认为“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此可谓后世医家“汗从心肾出”之论的依据。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据汗出的性质,程度,部位分析病机,从六经证治的角度阐释汗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并推断预后和转归。指出汗证有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之分,有寒热虚实之异。如太阳病见“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而反恶汗者,虽见“微盗汗出”,仍为“表未解也”。又如“伤寒转系阳明”,可见“其人濈濈微汗出也”;阳明病,(脉)但浮者,“必盗汗出”。“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断言了病情之沉重。《金匮要略》中,仲景把“黄汗”作为

5、特殊类型详加推究。指出“汗出入水中”,或“饮酒汗出当风”,可见“历节黄汗出”。对于产妇所以喜汗出者,指出是由于“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汗出后,“阴阳乃复”。《诸病源候论》的认识同仲景而稍有引申。巢氏认为,“产则伤血,是为阴气虚”,“而气为阳,其气实者”,成“里虚表实,阳气独法于外”之势,“阳加于阴,故令汗出也”。诸医家之论可互相补充。宋元以降,各医家对汗证之探讨日益深入,各有心得。宋朱肱《类证活人书》将伤寒自汗析为卫气不和、风温、中湿、阳明病、亡阳、柔痉、霍乱等九种。《太平圣惠方》认为多汗当责心热,“心象于火,其液为汗”。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自汗》对

6、伤寒自汗之证更是条分缕析,解难发微。其曰“有表里之别,虚实之异焉”,但总由“邪气干于卫气”。“气不能卫固于外,则皮肤为之缓,腠理为之疏,由是而津液妄泄,濈濈然润,絷絷然出”。延至明清,汗证之研究更见成熟。温病学家对战汗的认识有新的补充和发挥。吴有性指出,若战而未汗,或汗而不透又不能继战继汗,则为正不胜邪,预后有虞。此外,尚需据厥回与否以定预后,虽战而不汗,但厥回肢温,“可使渐愈”(《瘟疫论•战汗》)。3.关于辨证治疗 《黄帝内经》对汗证的辨析、论治原则,为后世论治汗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从六经论治的角度阐述了汗证论治的规律。张氏

7、根据不同的脉证,拟定了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汤、五苓散、承气汤、四逆汤等名方垂范于后世。如太阳中风自汗可服桂枝汤。服汤后仍恶风汗出,表证未除,仍可服桂枝汤;但若大汗、脉洪大、大烦渴,已转阳明伤津则服白虎加人参汤;若汗出而喘,肺气不宣,服麻杏石甘汤;汗出、小便不利,渴者服五苓散,不渴服茯苓甘草汤。又如阳明腑病里实,大汗出而腹满潮热,大便硬、谵语,则据热结之轻重分投三承气汤。三阳合病或阳明经证,大汗出,服白虎汤。又如,汗出亡阳,下利肢厥,则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方,遣药组方各有法度,至今仍有指导意义。《金匮要略》对风湿、历节、

8、黄汗、水气病等而见汗证者,都制定了相应的方剂,一直为临床所重。如治风湿身重、汗出恶风者,有防己黄芪汤。晋唐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