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相信未来导学案

2.相信未来导学案

ID:1025122

大小:5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06

2.相信未来导学案_第1页
2.相信未来导学案_第2页
2.相信未来导学案_第3页
2.相信未来导学案_第4页
2.相信未来导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2.相信未来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必修一“向青春举杯”相信未来崔云【理论支持】诗歌,是语言最为精粹,表达最为凝练,内涵最为深刻的一种文学样式,而朦胧诗尤其如此。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她的内蕴,体悟她的情感,领略她的风采,真正把美好的东西沉淀到心里去?怎样理解诗歌语言的独特意蕴?结合诗歌的文体特点,根据我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叶澜教授“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理论,“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显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在讲授《相信未来》本节课拟让学生在不停的读中渐渐地去感受诗歌语言外表

2、下的内涵,体会语言外表下包含的情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慢慢的浸润往往有很大的渗透力;要把握学生心理,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活力,从内心之中发挥出学习的最大潜力。【教学目标】1.感悟诗人独立不羁的个性和痛苦中毫不沉沦、相信光明一定会到来的乐观。2.培养学生揣摩诗歌意象的内涵的能力,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3.了解朦胧诗意象具有多变性和思想内容含蓄隐晦的特征。【教学重难点】朦胧诗意象的把握。【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灰烬()凝()露摇曳()睫()毛瞳()孔给()以脊()骨二、知人论世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高中

3、毕业。1948年生于山东聊城一个革命家庭。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起名路生。1969年赴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务农,1971年应征入伍,历任舟山警备区战士,北京光电研究所研究人员。职业作家。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发表作品,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1966-1968年文革前期写出了一批有时代代表性的作品《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这些作品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影响了后来的一批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文革期间,诗人诗性的敏感

4、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上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三、写作背景相关材料:《相信未来》一诗,作于1968年。其时正是文革最疯狂的时候,文艺一片萧条,绝大多数的青年陷入到盲目与狂热之中。这样的状况让诗人深深地痛苦、迷惘着,但他却不悲观失望。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的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该诗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四、整体感知

5、6全文的思路结构:1-3小节,真情抒发,切入题目。4-6节,内心独白,揭示原因。6小节,大声呼告,情意毕露。思想逐层深入韵律渐趋高昂。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1.导入新课出示四幅幻灯片,内容:第一幅,“文革”时期红卫兵串联;第二幅,举国大跳“忠字舞”;第三幅,大字报铺天盖地;第四幅,人人佩戴毛主席像章。通过以上四幅图片,让学生直观感悟十年动乱的疯狂与混乱。出示第四幅幻灯片,展示食指的肖像,通过肖像旁边的一句话“在文化疯狂又迷茫的时代将真正的诗歌------那沉重的大门开启”引导学习本文。2.检查预习:通过投影,检查字音。3.文本诵读:播放《相信未来》的

6、录音,在学生课前朗读预习基础上,初步感受到名篇经过朗诵后产生的新的艺术境界。二、合作探究1.依次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作者在前两节中选取了那些意象呢?你觉得它们分别隐含了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情感?2.诵读第三小节,然后提出如下要求:作者虽然历经苦难,但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请从第三节找出相关的内容加以说明。3.诗人相信未来的理由是什么呢?诵读4、5、6节,并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三、精讲点拨:通过讨论、点拨,对上述1、2逐渐形成以下答题方向:1.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叹息着贫困的悲哀的灰烬余烟,化为露水的紫葡萄,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

7、”象征着“陈旧落后,生活贫困,青春逝去,情感失落”等内涵。2.“美丽的雪花,凝露的枯藤”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冰封的希望”学生讨论完后,老师补充说明,这两节感情基调是:“失意落寞中充满希望充满信心。3.进一步归:纳朦胧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意象的不确定性。不同的人对其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二度创作的空间,留下了审美空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口号震天,诗歌变成革命歌谣的特殊时期,内容含蓄隐晦,节奏跳跃幅度较大的朦胧诗就像一股清鲜的风,把政治灰尘密布的文学的天空撕开了一个口子。4.提问点拨:第三节中的“手掌、手指、曙光、孩子的笔体”这些意象有

8、些什么共性?它们象征什么?讨论归纳:它们具有“气魄恢宏、志向远大、追求光明、憧憬美好”的内涵,总的说来给人积极乐观的感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