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218244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6-12
《农村学校德育问题思考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农村学校德育问题思考 德育是学校、老师或者家长等教育主体为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行为和过程的总和,它包括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教育、人生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荣辱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等。德育的教育主体是学校、老师和家长,目标是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质是教育主体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德育工作是教育主体对学生实施德育和对德育过程进行管理的总和。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整个社会
2、架构都发生了深刻的调整和重组,多元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交流激荡。公民身份主体性不断增强,道德心理归属回归多维真实的生活,社会价值取向逐步向开放多元价值融通和认同转变,从顺从特定的社会“话语形态”向选择适合“主体性人格”发展的价值观转变。①农村学校德育问题思考 德育是学校、老师或者家长等教育主体为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行为和过程的总和,它包括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教育、人生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荣辱观教育
3、、公民意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等。德育的教育主体是学校、老师和家长,目标是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质是教育主体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德育工作是教育主体对学生实施德育和对德育过程进行管理的总和。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整个社会架构都发生了深刻的调整和重组,多元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交流激荡。公民身份主体性不断增强,道德心理归属回归多维真实的生活,社会价值取向逐步向开放多元价值融通和认同转变,从顺从特定的社会“话语形态”向选择适合“主体性人格”发展的价值观转变。①农村
4、学校德育问题思考 德育是学校、老师或者家长等教育主体为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行为和过程的总和,它包括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教育、人生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荣辱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等。德育的教育主体是学校、老师和家长,目标是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质是教育主体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德育工作是教育主体对学生实施德育和对德育过程进行管理的总和。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整个社会架构
5、都发生了深刻的调整和重组,多元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交流激荡。公民身份主体性不断增强,道德心理归属回归多维真实的生活,社会价值取向逐步向开放多元价值融通和认同转变,从顺从特定的社会“话语形态”向选择适合“主体性人格”发展的价值观转变。①据《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披露,截至2008年,中国0-18岁儿童总数是亿人,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就有5800万人,留守儿童的总量超过了全部儿童总数的20%。中国的留守儿童大都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等现象的增多使得德育教育三大阵线“学
6、校、家庭、社会”中的家庭这一板块成为德育的短板。这些因素必然会冲击和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价值观尚未成形,引导他们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显得十分迫切。 1德育工作高度认同、中低行动 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较为突出。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要求的具体化,德育工作要以教育目的为导向。而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目标不明确,对及格率、优生率和升学率过度偏爱。在农村中小学,学生的成绩、升学率几乎占据了对教育行政者和教师考核内容的绝大
7、部分,而德育工作则被忽视,分数几乎成了评价学生、录取学生的唯一依据,而德育则被束之高阁。现行的教育考核评价机制中德育工作的权重太小,总体上对德育工作表现为意识方面的高度认同,实践方面中度行动,甚至是低度行动。德育工作缺乏系统化的规划,农村教育行政者和中小学校对德育工作的目标定位不明确,没能准确地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在德育工作规划上。中小学生主体性不强。德育工作的成败取决于学校德育制度、规章的有效性和中小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强弱。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体是中小学生,但是由于长久以来,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没有等到根本性的改变,导致中小学生的主
8、体性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中不强,几乎都是教师定制式的进行输出,学生被动接受。与智育不同,德育要求教育者“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应该是一个“润物细如声”的长期持续过程,忽视中小学生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