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负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毕业论文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负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毕业论文

ID:10209711

大小:6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6-12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负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毕业论文_第1页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负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毕业论文_第2页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负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毕业论文_第3页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负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毕业论文_第4页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负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负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标题】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负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作者】孙柏清【关键词】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负极催化剂;【指导老师】张国庆【专业】化学【正文】前 言: 随着能源日趋枯竭,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热点话题,而燃料电池由于其能量转换效率高、环境污染少、比能量高、使用寿命长、操作方便可靠和灵活性大等特点被认为是21世纪首选洁净和高效的发电技术,已经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DMFC由于其燃料为液态甲醇,与气体燃料相比,易于储备和运输,具有较高能量转换效率,且工作温度低,反应产物主要为水和少量CO2,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十分理想

2、的可移动电源,极具发展前途。目前几乎所有DMFC研究机构都将催化剂问题视为DMFC的首要难题,这是因为甲醇在负极反应活性较低,为一不可逆反应过程,具有较高的极化电位。另外,由于目前催化剂活性还不够理想且贵金属的利用率较低,为保持一定反应速率,不得不采用大量的贵金属催化剂。这不可避免地增加了DMFC的成本,限制了DMFC的应用范围,降低了其竞争力[1]。因此,开发高活性的新型催化剂,提高贵金属利用率,降低贵金属的使用量,一直是燃料电池研究的重点之一。1DMFC工作原理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是由甲醇负极、氧阴极和质子交换

3、膜构成。负极和阴极分别由多孔结构的催化层和扩散层组成(见图1):其中催化层是电化学反应发生的场所,常用的负极和阴极电极催化剂为Pt的一元、二元、三元或多元贵金属催化剂;扩三层起到支撑催化层、收集电流及传导反应物作用,一般是由导电的多孔材料制成,现在使用的多为表面涂有碳粉的碳纸或碳布。目前质子交换膜多采用全氟硫酸高分子膜(如杜邦公司的Nafion膜)[2]。DMFC的发电原理可描述为:将甲醇和水的混合物送至DMFC负极,甲醇将在催化层发生电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并释放出电子和氢质子;负极产生的氢质子穿过电解质迁移至阴极与氧气

4、反应生成水,产生的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经过负载流向阴极形成直电流;与此同时少量甲醇在扩散和电渗作用下,从负极渗漏到了阴极,部分甲醇又在阴极催化剂层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甲醇在负极的氧化反应如下: CH3OH +H2O  → CO2 +6H+ +6e-      E10 =0.046V来自空气中的氧在阴极的还原的反应是:3/2 O2 +6H+ +4e-  →3H2O      E20 =1.23V电池总反应如下:  CH3OH +3/2O2 → CO2 +2H2O       E =E20 –E10 =1.18V原理上,

5、当负极电位等于或稍大于0.046V时,甲醇氧化反应能自发地进行。同样,当阴极电位等于或稍低于1.23V时,氧气还原反应也能自发地进行。一个甲醇分子完全氧化成CO2是一个6电子转化过程。实际上,由于甲醇氧化的过程不完全,往往有中间产物如HCHO、CH3COOH以及一些类CO化合物的生成。电极表面会吸附这种反应的中间产物,从而导致催化剂中毒。电极表面的吸附使得电极反应偏离了它的热力学标准,导致理论上较高的电池效率实际上大大地降低了。实际过程中,负极需要一个更强的正电位,阴极需要一个更强的负电位,以加速电极反应的进行。另外,电极

6、上存在的活化过电位、欧姆过电位和传质过电位也会引起电极电位大大的降低。2DMFC 研究现状[3] DMFC的构想是20世纪90年代初NASN的JPL实验室和南加洲大学[4]的研究者首先提出,美、德、英、意、加等国又相继开展了基础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探索。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立实验室(LANL)在国防先进研究机构(DARPA)和美国能源部的资助下分别开展便携式电源应用和运输业用的DMFC电堆,每个电池的间距降低到2cm,能用于便携式电源,功率密度分别为300W/L和1KW/L,电池采用PtRu催化剂,燃料采用率达到90%。在T

7、echSys公司的资助下,JPL于2002年初研制出了一种新型便携式DMFC,它使用一种新的轻型单极平板技术,与传统设计不同,能在环境温度下有效运行,无需风扇。在欧洲,英国Newcastle大学在980C的工作温度条件下,以氧气为催化剂,氧气压力为0.5MPa,最大输出功率达到350mW/cm2。德国西门子公司在1998年曾报道:催化剂载量为2mg/cm2,使用Nafion117膜,温度为1100C,氧气压力为0.2MPa,输出功率达到200mW/cm2;而在低温800C时,负极的催化剂载量降低到1mg/cm2,电压为50

8、0mV时功率密度达到50mW/cm2;其目标是建立1KW的电池组,主要用于工业上的移动电源。针对手机电源和笔记本电源方面的巨大市场[5],许多大公司也相继投入了到了微型DMFC的开发和研究中来,ManhattanScientifics公司早在1998年就在研发商标名为Micro-fuelCell的微型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