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72494
大小:2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6-12
《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现代康复疗法为主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风病史后患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现代康复疗法加常规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显效率72%;对照组总有效率80%,显效率36%。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关键词】中风病;肩关节半脱位;康复疗法;电针【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2、004-7484(2014)06-3597-027肩关节半脱位(GSH)俗称“不整齐肩”,是中风偏瘫患者恢复期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多处于中风后4周内,调查发现,上肢全瘫卒中患者发病4周内垂直坐位X线检查可见肩关节均有不同程度半脱位。如不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将会极大程度阻碍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且有可能加重原发病情,从而导致相关一系列并发症,如肩手综合征、废用综合征等;这样不但损害了患者的恢复信心,而且会严重阻碍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恢复进程。目前国内外尚无治疗此病的特效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9月,笔者
3、采用现代康复疗法配合电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纳入观察的50例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均为到本院就诊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诊断等临床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具体资料见表1。1.2纳入标准1.2.1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中风病的诊断依据”[1]。1.2.2西医诊断依据依据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
4、发布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1.2.3肩关节半脱位诊断标准参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肩关节半脱位评定标准”[3]。(1)临床体征:肩胛带下降,肩关节腔向下倾斜,肩胛骨下角的位置比健侧低,病侧呈翼状肩。(2)坐立位患侧肩峰下可触及凹陷。7(3)垂直坐立位下投照X线平片:肩关节正位片显示患肩肩峰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14mm为阳性(肱骨头仍居关节盂内)1.2.4排除标准(1)合并意识障碍或意识不清的患者;(2)有严重的感染、心脏病或哮喘病等并发症的患者。2治疗方法2.1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疗法。取穴以肩部穴位为
5、主,如肩贞、肩�、肩前、�会、�俞及阿是穴等;分别施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等刺激手法,留针20min。2.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疗法。康复疗法具体操作如下:2.2.1纠正肩胛骨的位置,从而进一步纠正关节盂的位置,以恢复肩部自然绞索机制,具体方法如下:手法纠正肩胛骨的位置,使肩胛骨充分前屈、上抬、外展并向上旋转;患侧上肢伸展持重;卧位上肢伸展持重;卧位向患侧滚动等。在做上述活动时,应持续尽可能长的时间(一般约10min),因为只有持续性的牵拉方能降低肌张力。在相应肌肉肌张力得到抑制后,交给病人双手交叉向
6、上充分伸展患肢。2.2.27刺激肩关节周围起稳定作用的肌肉活动并增加其张力。患侧上肢持重,并通过压迫关节反射性地刺激肌肉的活动,此时须保证患者患侧肩胛骨位置正常,并使患侧肘关节处于伸展位。给予不同程度的分级刺激,如于患侧腋下快速有力的向上拍打肱骨头等。治疗约10min。2.2.3在不损伤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下,进行无痛性全关节活动度的被动活动。要维持全关节活动度的无痛性的运动范围,活动不但涉及肩胛骨和患侧上肢的被动活动,也包含帮助患者做床上运动以及卧位或坐位姿势的变换。在活动中应以不引起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
7、疼痛为原则,避免引起周围组织损伤。治疗约10min。两组均1次/d,治疗10天d为1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3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依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制定的心肩关节半脱位评定标准[3]。显效:症状及体征消失,肩峰下未触及凹陷,患侧肩关节正位片显示肩峰与肱骨头间距离14mm;无效:症状、体征及肩峰下凹陷无改善,患侧肩关节正位片显示肩峰与肱骨头间隙未减小。3.2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73.3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注:与对照组比较,�P�0.
8、05。4讨论中风后偏瘫患者处于软瘫期时,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率较高。而国内发生率远高于国外,这与国内康复医学发展较晚,患者未进行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密切相关。肩关节是人体关节中最灵活、活动范围最大,但稳定性较差的关节。由于肩关节是球窝关节,关节盂小而浅,肱骨头的面积约为关节盂面积的3-4倍,因此肱骨头面积的2/3位于关节盂外。这种结构虽然增加了肩关节的活动度与灵活性,但同时也增加了不稳定性,而这种丧失的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