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71245
大小:3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6-12
《沙博理-我把中国讲给世界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沙博理:我把中国讲给世界听2014年10月18日,著名美裔中国籍翻译家、作家,99岁的沙博理(SidneyShapiro)先生,在北京家中安详辞世。此前,沙博理先生作客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把在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现场观众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沙博理是一位中国籍的美国人。67年前,出于对中国这个古老神秘国度的向往,他只身来到了上海,从此跟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成就了这位老人的传奇人生。这位纽约出生、美国名校毕业的美国人,被中国文化吸引来到中国,迎娶了中国女演员凤子为妻,成为了著名翻译家和研究中国文学、法律问题的专家。2008年12月,沙博理撰写的《我的中国》一
2、书在中国出版。2011年4月2日,沙博理荣膺2010~2011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对于获得这个奖项,他很开心,他说:“我热爱中国,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在中国。”他还说:“这个奖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荣誉,它也表明全世界的人民多么佩服中国和佩服中国的人民。”学中文,爱上了中国演员7沙博理,1963年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这个地道的美国人在北京什刹海附近的南官房胡同居住了50多年,他熟悉胡同里的每一个岔口与弯道,在曲曲折折的胡同间走过了盛年,又进入老年。1915年,沙博理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
3、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沙博理报名从军,成为一名高射炮炮兵。当时,一些士兵被送往大学学外语,以备将来派往国外。沙博理通过了考试,却被分配去学中文。这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学习了三学期中文后,他成了一名“中国文化迷”。1946年,沙博理复员后到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学习中文,后又转到耶鲁大学。中国,一个远隔万里、古老神秘的国度,对沙博理充满了诱惑。他于1947年乘船,经过30多天的航行来到上海。更想不到的是他会选择一生留在陌生而神秘的东方国度。沙博理留在中国都是因为一位中国女子。他说:“凤子不只是我的妻子,也是我与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初到上
4、海,沙博理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活跃在上海文化界的凤子。凤子毕业于复旦大学,是最早主演《雷雨》《日出》的演员,在戏剧界享有盛名。日本侵华之后,她开始从事新闻报道,是中国第一个女战地记者。抗战胜利后,她又回上海主持进步杂志《人世间》。1947年,她已经在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了。很快,沙博理就开始在洋人身份的掩护下,帮助中共地下党工作,他的洋房也成了地下组织的重要据点。7沙博理见到凤子,感觉到凤子的特别:她活泼,喜怒形于色。交往中,他们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的爱好。沙博理说:“爱情是慢慢来的,原来就看她外形很好看,后来也慢慢地知道她干的是什么了。一个年轻女孩子,在那个
5、年代搞那么危险的政治工作,很不容易,所以,我首先就是佩服她这个人。”沙博理决定向凤子求婚。在他眼里,凤子美丽、聪明、勇敢、热情、坚强,他钦佩她,并慢慢爱上了她。而他自己,虽然没有预见到国民党会很快垮台,但他喜欢中国的文化,愿意留在中国。在凤子看来,沙博理谦虚、有礼,对中国有真正的感情。凤子没有太迟疑,答应了他。1948年5月16日两人在上海文艺界朋友的帮助下结婚了。在亲密爱人凤子的影响下,沙博理不仅理解了革命,还以他律师的身份做掩护,使地下党避开了当时国民党特务监视的目光。婚后,凤子决定与沙博理奔赴解放区,孰料途中受阻,只好回到北京,在那儿迎接全国解放。他们在
6、北京一住便是50多年。爱中国,他成了著名的翻译家7新中国成立后,凤子担任《北京文艺》编辑,沙博理则对中国小说产生兴趣。他喜欢当年描写河北抗日游击队故事的小说《新儿女英雄传》,便开始翻译这本书。在美国朋友的帮助下,这本书最终在美国出版,成为在美国出版的第一部反映“红色”中国的小说。沙博理进入外文局工作,成为一名翻译家,陆续把中国文学作品《家》《春蚕》《林海雪原》《水浒传》《我的父亲邓小平》等译成英文,其中译著《水浒传》为他赢得了中国文联颁发的最高翻译奖。他还创作出版了《我的中国》《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中国学者研究古代中国的犹太人》等著作。1972年,沙博理到人
7、民画报社任英文专家。一些导演请沙博理在电影中客串角色。上世纪60年代,他在电影《停战以后》中扮演了“司徒雷登”式的人物。1976年在电影《长空雄鹰》中,他扮演在朝鲜的美国空军司令。“我的最后一部电影是《西安事变》,我演蒋介石的美国顾问。”沙博理回忆说。1950年,沙博理与凤子唯一的女儿出生。沙博理为她取名“亚美”。沙博理不是没想过回美国,但他担心迁居美国后,凤子会不适应主妇的生活;担心女儿会因肤色受人歧视。从1949年开始,沙博理看到一个新的中国脱胎而出,目睹同事们为新的事业忘我工作,他感觉到时代的激情,他愿意与这个国家一起进步。他打消了回美国定居的想法。19
8、63年,经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批准,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