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儒家礼乐制度类文献考述

汉魏六朝儒家礼乐制度类文献考述

ID:10171102

大小:42.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6-12

汉魏六朝儒家礼乐制度类文献考述_第1页
汉魏六朝儒家礼乐制度类文献考述_第2页
汉魏六朝儒家礼乐制度类文献考述_第3页
汉魏六朝儒家礼乐制度类文献考述_第4页
汉魏六朝儒家礼乐制度类文献考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魏六朝儒家礼乐制度类文献考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汉魏六朝儒家礼乐制度类文献考述〔摘要〕礼乐文化包括经典诠释、礼乐制度的讨论与制作、礼教与礼俗等多层面的内容。由于礼乐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随历史呈现出变动且富有生机的面貌。其中礼乐制度的讨论与制作形成了数量可观的礼乐制度史类文献,《仪礼》《周礼》《礼记》这三种经典则是这类文献的引证来源。这类文献主要包括正史礼乐志、律历志、舆服志、郊祀志及仪注、政书类文献。汉魏六朝的这类文献,由于时代久远基本已亡佚。根据正史志书与目录书所载书目,可略窥其将经典用于礼乐实践,及由经典与历史现实发生冲突所产生的继承与演变

2、状况。〔关键词〕汉魏六朝;礼乐制度;文献;礼乐志〔中图分类号〕K2341;K2342;K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4-0170-05①《礼记・昏义》云:“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可参看。〔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两晋南北朝儒家礼乐文化研究”(RX13Y04)〔作者简介〕汪舒旋,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一、儒家礼乐制度类文献的来源与定位17礼乐属于传统

3、中国文化核心之一,其对于传统中国人生活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多层次的。冠婚丧祭之礼,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可见礼对整个人生命过程的重要性。而由个人上升到群体层面,王者建立统治,皆需制礼作乐。礼乐刑政一也,礼乐具有政治性的教化、示范功能,因此要和礼俗区分开来,更不能简单等同于今天所讲的文明礼貌。《论语・八佾》载孔子言三代礼云“夏礼”“殷礼”,《尚书》之《皋陶》《舜典》亦有“五礼”“三礼”等记载,说明礼在西周及其以前已深入影响及于社会生活毋庸置疑。至东周,“礼崩乐坏”被用以形容社会的改变,此时孔子继承并整理了

4、三代文化,《史记・儒林列传》记载17“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经过孔子改造的《诗》《书》《礼》《乐》配以《易》《春秋》,由儒门弟子传至汉代,被尊为经学并由此影响及于汉以降的中国传统社会。晚近史学对汉代以后的中国传统,尤其是儒学、经学等内容,一度有将之视为僵化之整体的倾向。但三代之礼已各有特色,西周以后由孔子传承的礼,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孔子所整理的《礼》文献,在后来的十三经中收入了《周礼》《仪礼》和《礼记》,前二者被视为“经”,后者为解经的“传”

5、。由于东周末的战乱和秦的焚书政策,今《仪礼》十七篇只剩士礼,记载冠、婚、丧、祭、射、乡、朝、聘①,汉代人用之以上推至天子礼。《周礼》主要记载了职官制度,包括百工。《礼记》则是孔子以后的儒门弟子对礼之义、礼之变、礼之实践的记录。而“乐”在汉代即无经书,对《乐经》是否具有文本形式,如果具有文本形式是否亡佚、因何亡佚,历代皆聚讼不已。但《周礼》载有大司乐以下二十官的制度,《仪礼》有乡射、燕礼等礼仪用乐的记录,《礼记》中有《乐记》专篇记乐之义,《荀子》《吕氏春秋》等先秦典籍也有对制乐、用乐的记载,因此尽管

6、“乐”已无书,在讨论礼时,乐亦与之一体。17汉及以后的上层统治者接受了儒家“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的观念,重视礼乐教化上行下效的功能,于是三“礼”成为思想制度、礼乐实践的辩论、因革之所本。同时三“礼”作为经典所进行的诠释也在不断变化。如此一来,礼学便形成了经典诠释、历代礼乐制度的讨论与实践以及民间礼俗等多面形态,就这些形态亦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文献。其中对三”礼”所作的经典诠释,即儒家学术的主体――经学,在西汉以今文经学为盛,东汉则继之以古文经学、谶纬秘学,到三国、西晋则援玄学入经学、混通今古文经学

7、,东晋玄儒趋同,此后又受佛学影响,在南朝兴起彻底破坏两汉家法师法的兼综各家的义疏之学,到南北朝中后期,北朝所宗的郑学也渐渐被南朝经学影响,至唐定《五经正义》,南北经学方重新统一。而礼乐制度的制定与实践,既以经典为根据,就随着经典诠释有所变化,又必须结合实际需要,因此记载礼乐制度的这类文献还具有史书记录的性质。传统目录学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隋书・经籍志》以后,史明确与经分为二部,大部分礼乐文献就归入二部当中,即经部礼类、乐类和史部仪注类、政书类。前者偏重经典诠释,后者偏重当代的礼乐制

8、度。实际上,由于礼乐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文化中融通的论述方式,且当代礼乐制度本身就需要以经典诠释为依据,经典诠释往往与当代礼乐制度有所交叉,也有一本书在同一目录书之不同类别重复著录,和不同目录书将同一本书归入不同类别的情况。至于目录书的分类名称,也大同之中有小异,不尽以“仪注”之名称之。礼乐制度类文献主要涉及历代正史中的礼乐志、历代典礼、人生杂礼和谥讳文献,概括了从个人到群体的礼乐实践的文献记载。故考察礼乐文化的流变,从文献学的角度切入是其中一条途径,下文将以此为限,尝试分析汉魏六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