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二语习得课堂之教师话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二语习得课堂之教师话语摘要:教师话语作为课堂教学的语言输入和教学媒介,对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论述了教师话语的意义、分类以及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转变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设计组织课堂话语;增加提问的有效性;做出积极恰当的反馈。关键词:教师话语;课堂教学;二语习得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63-02在英语教学中,语言习得不仅是该课程的目标,而且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媒介。课堂组织和语言习得都是通过教师话语获得的,一堂英语课是否成功和教师话语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教师话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至关重
2、要。一、教师话语的意义教师话语,是开展素质教育时所运用的语言总称,具体而言,即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和传授知识所使用的话语。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家们已经注意到课堂内学习者的习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话语密切相关。8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同时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可理解输入”的最大来源,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模仿教师话语。因此,它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unan,1991)。Dulay曾撰文指出:第二语言的教学意味着给学生创造一个部分乃至全部的新的语言环境,而这一任务全部落在了教授第二语言的教师身上。教师话语使用得当与否,积极或消极地
3、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输出(王银泉,1999)。就我国多数学生而言,英语学习中最欠缺的就是真实的语言环境,运用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课堂是学生接触英语、使用英语的主要场所,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应多重视课堂中教师话语的数量与质量。英语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双向交际,教师在保证顺利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之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言语交际活动,为他们创造语言交流、思想表达的机会和平台,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态度和能力,从而促进语言习得。二、教师话语的分类(一)教师的讲解教师讲解,是指教师通过讲授解释,分
4、析语言现象、阐述语言规则、示范语言使用等,此环节约占课堂时间的1/2或1/3。常见的讲解存在以下两个问题。81.语言变形。教师在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时,为了清晰呈现知识,故意放慢语速、延长停顿、夸张发音、避免连读等。这样一来,学生就学不到真实自然的目的语,进而影响到以后的言语交际。2.语言简化。为了照顾班里所有学生,教师往往使用简单的语言讲授内容、示范行为、解释重点。这种直接呆板、平铺直叙的教师话语不利于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由此削弱教学效果。(二)教师的提问作为一种典型的教师话语,教师提问起到开启话题、引发话语的作用,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促进第二语言学习。提问根据所要求回答的内容看,
5、它分为展示式和参阅式两种。前者是一种封闭的、答案确定的提问,目的是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后者是一种开放的、无确定答案,目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心得体会。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觉得课堂时间有限,不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匆匆结束对话。例如:T:Whatdoyouwanttodoaftergraduation?S:Tobeadoctor.T:Itsoundsgood.对于老师的这种回答,学生无话可接,师生间的对话只能中断。如果教师再准备几个开放式的问题,比如:“Whydoyouwanttobecomeadoctor?”“Wheredoyouwanttowork?8Why?”学生就会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
6、还可以借此话题组织其他同学自由讨论,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掌握英语的程度。(三)教师的反馈教师的反馈一般分为两种:肯定的反馈(positivefeedback)和否定的反馈(negativefeedback)。肯定的反馈是指用“Verygood!”“Well-done!”“Excellent”等用语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赞赏;否定的反馈包括两个方面:1.批评。比如:“No,You’rewrong!”“Idon’tagreewithyou…”等等;2.不回应。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予理睬,既不批评也不表扬。教师对学生回答的不同反馈,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也是不一
7、样的。肯定的反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自信心;而否定的反馈,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击他们的学习热情,干扰正常的课堂活动。总之,教师应多给予学生积极反馈,这样不仅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还有助于活跃交际气氛。三教师话语的现状(一)教师话语垄断课堂8在中国的英语课堂中,仍有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教师话语占去了70%左右的课堂时间,控制垄断着整个交际过程,剥夺了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导致“哑巴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