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62522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6-12
《实施分层教学满足学生需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实施分层教学满足学生需求 《论语》的教育思想归纳起来两条是最显著的,一是有教无类,二是因材施教(丘成桐语)。有教无类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现实,因材施教则是我们为之不断探索创新的课题。因为学生是人,其生活环境、教育影响、智能水平、心理素养、体格状态等等会出现不均等的发展,从而导致差异的出现;所以因材施教就显得很有必要。在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分层教学就是能兼顾差异,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有效举措,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完美地结合。在不改变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打乱原班级的编制结构的状态下,依据学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综合因素,灵活
2、地划分学生的集群,科学地甑别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使之符合学生的发展,有的放矢的进行分层递进教学。在此简单的谈一谈分层教学的点滴做法。一、科学编排,保障分层教学的实施。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落实为目标”的教学宗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状况,科学分组确保分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1、精心编排学习小组。6“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的教育思想,则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正视学生的智能、兴趣、爱好、思维水平等诸方面的差异,科学地编排学习共同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收获,并在相应的层次上有所发展。因此,依
3、据学生的学情和素养现状,把班级中的众多学生合理编排,尽可能使小组内学生的水平大致相同,以便于他们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不会出现反应快乱抢答,反应迟缓点则有被听、被思的格局出现,使小组中的所有学生都能从容地面对,积极思考,也能够相互研究探索问题的关键点,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思考,促进全体组员都有所斩获。就一般的情形而言,安排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是较为合理的编排方式,一方面可以规避人多而疏于管理的局限,也可以有效消除人多繁杂的混乱局面的形成;另一方面避免人数偏少研讨探究的气氛难以形成的格局,也防范因人少而无法拓展思维面的尴尬局面的
4、形成。人数适中学情接近的小组编排,学生之间的同伴吸引力就会倍增,其学习的内驱力会无形放大,同时学生之间的展示和交流的机会也会合理递增,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2、巧妙安排座位方式。6以学生的平时表现、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业水平等不同表现,将学生粗略分为三至四个层次,在小组精心安排不同层次水准的学生,使每个小组的实力大致相当,且能够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群体,遇到比较难的问题,首先让大家先研讨,通过互相的启迪等活动促使小组成为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实践。保证小组内各层次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5、,也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竟争搭建平等的擂台。一般让学生围成一圈,且交替安排好小组中成员的座位,形成一个错落有致的层次链。这样的编排利于学生进行互相沟通和交流,更利于从中获得启发,促进共同思考,也利于增强小组成员的群体意识,促进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形成。同时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根据学生的特长,科学地安排的角色,让他们能够担当起相应的责任。思维敏捷的适合安排为学习组长,纪律观念强的指定为监督组长,实践能力强的安排活动组长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凸显自己的长处,并以此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和有效开展。二、抓实课堂,提升分层教学的实效。
6、学生的科学编排是取得好的效果的有效形式保障,但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打造有效高效的课堂,促进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和提高。现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谈一谈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1、精确定位学习层次。小学数学的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重点是关6注问题的思考与突破。因此,抓牢数学问题的活动组织,才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切实提供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在不断的活动探索中发展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科学的定位教学内容,准确地划分不同的层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就最基本的知识点,并能有所拓展和提高。例如,在“除数是小数
7、的除法”教学中,科学剖析教学内容,明确最基本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唤醒“商不变的性质”认知的基础上感知同步扩大除数和被除数,商不变,学会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利用相关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这是人人都要达到的底线。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拓展到用“0”不足数位的思考和探索。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先组织小组中回顾“商不变的性质”的有关内容,根据知识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学习高潮;再则引导学生尝试思考:3.6÷0.3,7.25÷0.5,4.9
8、68÷0.24等以此为支点,让小组学员先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究。尽管这组题目只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而设计的,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讲则会出现不同的要求,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要积极地思考。再则在后续巩固训练中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组题,组题与组题之间环环紧扣、拉开档次,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使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