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伤寒论》在发汗护理中的指导意义

小议《伤寒论》在发汗护理中的指导意义

ID:10159133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6-12

小议《伤寒论》在发汗护理中的指导意义_第1页
小议《伤寒论》在发汗护理中的指导意义_第2页
小议《伤寒论》在发汗护理中的指导意义_第3页
小议《伤寒论》在发汗护理中的指导意义_第4页
小议《伤寒论》在发汗护理中的指导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议《伤寒论》在发汗护理中的指导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议《伤寒论》在发汗护理中的指导意义  摘要:《伤寒论》中发汗有四层含义:①临床症状;②辨证指征;③邪气外达途径;④治病方法;并且从发汗的适应症、禁忌症、发汗方法、注意事项及护理等方面做了论述。关键词:发汗;中医;伤寒论;临床护理中医古代四大经典著作《伤寒论》首创六经辨证理论,为中医的理法方药奠定的了基础,同时对临床护理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作为中医科护士,临床工作中需要运用中医护理知识及技巧,故需要阅读中医典籍,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对伤寒论中关于汗法的护理小有体会,故撰成小文以供同学共进。《伤寒论》中多个条文体到汗,且在不同的条文中

2、汗的意义也不一样,笔者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意义:1发汗情况可以提示邪气/疾病的性质5如中风有汗而伤寒无汗;如”太阳病,发热,汗出……名为中风”[1],而太阳伤寒典型症状麻黄汤证的表现则是”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1]盖太阳中风以风邪为主,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其感人后多玄府开泄,为表虚之候,故自汗出;而伤寒以寒邪为贼,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人体受邪后玄府闭而肌腠紧,为表实之证;汗出无道,故无汗也。因其症候不同,护理方法也不同,因伤寒与中风皆有发热,临床多用物理降温,而冰敷可理解为人为寒邪,若用于无汗发热之证则会加重寒

3、邪,冷水擦拭身体亦然;二法用于太阳中风之候则会导致寒邪随玄府入表,进而关闭玄府肌腠,使风邪无外出之路,从而形成风寒之候,表现在临床上就是冰敷或冷水擦拭身体后体温下降后迅速回升。故在临床护理中外感发热疾病需慎用冰敷及冷水擦拭降温。临床上可选用温水擦拭身体,温水蒸发时可以带走热量,从而降低体温,同时温水本身具有开泄玄府的作用帮助邪气外达,从而避免闭门流寇之风险。2提示机体阴阳偏甚从而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中医认为汗为心液,心主一身之阳,故发汗与否亦能反应阳气的盛衰,阳气偏盛,则鼓动有力,津液随其外达而成汗,若阳气虚衰,无力鼓动津液,则无汗如仲景言:”脉浮

4、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伤寒论・辨脉法》)5[1]。同理,根据阴阳相互制约的性质,阴盛制阳,阳外达无力则无汗,阴弱无力制约阳气则有汗,如桂枝汤证之”阴弱者汗自出”。在临床护理中,有汗无汗也可作为判断阳气盛衰的指征,具体体现床位的安排及室内温度的控制,如阳实/阴虚有汗者,室内温度不宜过高,以免阳愈盛而阴愈虚,进而加重病情;而阳虚/阴盛无汗者则需室内温度宜温暖,以助其阳而抑其阴;如此可免虚虚实实之忌。3汗为邪气外达的表现纵观《伤寒》、《金匮》二书,仲景都将汗作为判断邪气外达与否的指征,无论表虚

5、表实都以发汗为要,其桂枝、麻黄、柴胡、青龙等等方皆以发汗为要。而发汗的目的是调和营卫,驱邪外出,如:”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1]。临床上可讲出汗与否作为判断疾病转归的指征,如发汗后,体温下降、脉和缓则提示预后较好;反之发汗后体温不降、脉躁急则预后较差。同时仲景在《伤寒论》中扩大了汗的范畴,将鼻衄纳入了汗的范畴;如:”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1]又言”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1]成无己对在

6、注解这两条条文是认为其理为风寒在经,不得发汗,郁而变热,迫血妄行,衄则热随血散。由此可见在伤寒论中衄与汗都是邪气外达的表现,故衄亦称为红汗。提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见到发热患者鼻衄在报告给医生的同时需检测其体温,若其体温下降则可能提示预后转归较好。5综上所述,《伤寒论》中”汗”在诊疗外感发热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发汗亦须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首先发汗需温:这个温有两重含义:①发汗亦温和,不宜过猛烈,即小汗则可,不需大汗,如其在桂枝汤将息法中言:”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1],发汗过猛如大汗淋漓则”病必不瘥”;同样麻黄汤虽发汗之力较桂枝

7、汤强,但仲景其将息如前法,即桂枝汤将息法,仲景所言将息法可看着现代临床护理的概念。②药性宜温,仲景发汗多以麻黄、桂枝、干姜、细辛等辛温之品发汗,但不以过于辛热,如其在桂枝汤将息之法中最后强调禁五辛、酒酪等物既是防止此类物加药物之热性,使汗出过多。所以在外感发热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观察汗量亦具有重要意义。5其次发汗需掌握其具体指征:张仲景在运用汗法有严格的指征,在条文中多次此运用”宜”、”可”、”当”、”不可”等词语。如”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1]”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1]”脉浮者,

8、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1]等。总得来说,若患者正气未损、邪气在表可发汗;正气受损、邪气入里则慎用发汗,如”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